基本信息
书名:情感依附 -- 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定价:38.00元
作者:(美)亨利·马西,武怡堃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0063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关于从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作者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为深远。
作者将本书当做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故事来进行写作,做了很多细节的呈现。作为精神分析师,作者会写作生活的故事,因为这样才能把作者思考的这些鲜活的人展现出来。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发展内在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实现了一部分这样的目标——教导如何去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温暖、感动和指引。
目录
中文版导言
中文版序
前言
章成功者们
尼古拉斯
塔蒂亚娜
其他成功案例
成功的基石
成功儿童的父母
三个层面的母婴互动
难以效仿的行为?
影响儿童发展的四个因素
第二章童年痛苦的外化
弗朗克——“我想做好,但是我做不到”
达夫娜——就像被发射的、焦躁不安的陀螺
凯文——一张黏性的网
法利——家暴父亲的“坏种”
坎迪斯——“我想到不爽的事,就是我自己
查克——具有强迫性的母亲,温和友好的父亲
诊断和神经系统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附问题
症状的转化
第三章童年痛苦的内化
诺兰——自我贬低和“深深的孤独”
乌拉——自恋的孩子
蕊娜——“一种复杂的爱”
推论
第四章无法实现的承诺
奥斯卡——当死亡是童年的一部分
奥利弗——另一个姐妹
发展不如预期的8人组
第五章超出预期
丹尼——“我非常顺应”
瑞巴——“恨,让你受伤更多”
发展超出预期的7人组
第六章家庭的重要性
附录
研究方法和量表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亨利·马西(Henry Massie)
医学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执业的精神科医生,并在旧金山市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在母亲—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贡献。国际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
内森·塞恩伯格(Nathan M. Szajnberg)
医学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执业的精神科医生,并在旧金山市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担任沃勒斯坦研究基金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坦诚和富有诗意,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如此沉重的主题,处理得既不矫揉造作,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坐在你对面,用最温柔但又最坚定的声音告诉你真相。 尤其是关于“分离与独立”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但在潜意识里,似乎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我,让我无法真正地“放手”去做一些决定。这本书帮我看到了这根线的材质和系法,它来自童年时期对被抛弃的恐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断奶”,虽然过程有些疼痛,但带来的自由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就给人一种深深的吸引力,它让我立刻想起了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模糊不清、却又无处不在的情感联结。我从小就对家庭关系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敏感,总觉得有些东西藏在日常的互动背后,但又说不上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那些尘封的记忆和未解的心结。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似乎能洞察到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书中对于不同家庭模式下个体心理成长的描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时对父母期望的迎合,以及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重复上演的那些旧有模式。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读书体验中最为珍贵的宝藏。它不是那种冰冷的理论分析,而是一种充满温度的共情。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追求的阅读体验是能够带来实际生活改变的力量,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心灵的重塑训练。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体验情感,而是开始主动地观察和命名我的情绪反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提供任何“万能公式”或“快速修复”的建议,这反而显得尤为可信。她强调的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自我觉察过程,是关于如何学会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人际关系的滤镜被彻底更换了。过去那种朦胧的、模糊的“感觉”现在都有了明确的词汇去界定,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赋权,让我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生命中那些最核心的议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入骨髓的个人故事,也有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探讨,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如同一次抽丝剥茧的心理探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性时的那种客观与慈悲并存的态度。她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呈现了家庭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动力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爱”的理解,有多少是受到原生环境刻板教化的结果。 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进行长时间的沉思。这种停顿并非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某些观点直击灵魂深处,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合。例如,关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转化为成年后的焦虑和控制欲”的论述,简直是为我过去几年的感情困境做了一次精准的侧写。它揭示了,我们常常以为在寻找伴侣,实则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弥补童年缺失的替代品。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问题—分析—解决”的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张不断延展的思维地图。它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家庭结构,一步步聚焦到微观的日常互动,再回归到个体深层的依恋模式。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得复杂的心理解释变得清晰易懂,而不是故作高深。 书中关于“代际创伤”的讨论,让我对祖辈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只是简单地将父母的一些行为归咎于他们的性格,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习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被传递下来的无声的遗产。这种理解带来的不是指责,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同情与和解,它让我愿意去打破那些不健康的循环,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情感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