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张国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4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从人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层面,对现代文明修身展开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
本书把对人与世界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与人们的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与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进行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古代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对儒家修身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研究,重点揭示了现代文明修身这一话语体系和实践机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启示和重要意义。全书从过程规定性、目的规定性、要素规定性和关系规定性维度系统分析了现代文明修身的科学内涵和逻辑起点,梳理和研究了现代文明修身理论的历史资源与现代承接、哲学基础与借鉴理论,并对现代文明修身的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力图阐述现代文明修身对人的“秩序理性”孕育与“自由个性”培养的独值。
目录
序
导论
一、现代文明修身问题的凸显
二、现代文明修身话语体系的提出
三、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述评
四、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思路
五、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范式
六、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架构
七、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方法
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
节 现代文明修身内涵的理性审视
一、修身概念的界定与剖析
二、文明含义的现代嬗变
三、现代文明修身中“现代”一词的界定
四、现代文明修身含义及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 现代文明修身研究的基本维度
一、现代文明修身的过程规定性维度
二、现代文明修身的目的规定性维度
三、现代文明修身的要素规定性维度
四、现代文明修身的关系规定性维度
第三节 现代文明修身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现代文明修身研究体现了生命关怀意识
二、现代文明修身研究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三、现代文明修身研究关注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二章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源流发展
节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传统修身理论形成的社会土壤
二、儒家传统修身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体系结构
第二节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修身是在性善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世俗性文化形态
二、修身是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活动
三、修身是个体理想人格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精神境界
四、修身是儒家文化中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在生活世界的展开
第三节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
一、目标转向:从建构社会秩序到追寻自由个性
二、路径转向:从依赖抽象活动转向关注生活实践
三、功能转向:从片面求善转向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四、价值取向:从义高于利到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三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理论资源
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
一、人的本质理论——现代文明修身的人性基础
二、主体性理论——现代文明修身的基础理论
三、人的需要理论——现代文明修身的实践动力
第二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西方人学思想借鉴
一、古希腊德性伦理思想中的道德修养理论
二、宗教伦理学的人格完善与道德修养理论
三、康德思想体系的“善良意志自律”理论
四、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美德追寻”理论
第三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身体哲学思想借鉴
一、身体哲学内涵的现代阐释
二、肉身实体维度,现代文明修身关注入的健康素质提升
三、生命躯体维度,现代文明修身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提升
四、社会身份维度,现代文明修身关注“身体意识形态”解构
第四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实践场域
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文明修身的自主性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凸显了人的自主性发展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性发展内涵
三、现代文明修身要研究和解决的自主性难题
第二节 开放社会环境与现代文明修身的选择性课题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凸显了人的选择性发展要求
二、开放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的选择性发展内涵
三、现代文明修身要研究和解决的选择性难题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文明修身的适应性课题
一、研究科学技术与修身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二、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修身的分离性矛盾
三、现代文明修身要研究和解决的适应性难题
第四节 学习型社会与现代文明修身的发展性课题
一、学习型社会视阈下的学习内涵阐释
二、学习的功利化、实用化现象与发展性课题的凸显
三、现代文明修身是立志与躬行相统一的学习方式
四、坚持在自我学习中滋养道德和确立信仰
第五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价值追寻
节 建构秩序:社会生活的保障与文明的标志
一、秩序是人类文明形态或文化类型的存在标志
二、文明修身引导人健康生活以建构和谐宁静的心灵秩序
三、文明修身引导人协调生活以建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
四、文明修身引导人走向可持续发展以建构和谐生态秩序
第二节 追寻自由:人类本性的回归与个性的张扬
一、多维视阈中自由内涵的现代审视
二、文明修身引导人在追寻自由中探求生活意义
三、文明修身有助于转变人的思维方式
四、文明修身有助于涵养与开发人的主体性
五、文明修身有助于促进人的自我解放
第六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实践机制
节 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含义及建构原则
一、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二、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建构原则
三、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建构思路
第二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目标导向机制
一、现代文明修身的目标审视
二、道德回归现实生活
三、塑造理想人格
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辩证调控机制
一、成功与挫折调控方式
二、风险与机遇调控方式
三、冲突与和谐调控方式
第四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优化整合机制
一、综合利用资源方式
二、虚拟与现实中汲取营养
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涵养方式
第五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心理调适机制
一、心理调适机制的内涵阐释
二、心理调适机制的逻辑内容
三、心理调适机制的作用发挥
第六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主体选择机制
一、正向选择方式
二、比较选择方式
三、责任选择方式
结语
一、现代文明修身:人的发展的话语体系和实践机制
二、坚持现代文明修身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结合
三、坚持现代文明修身与制度规范建设相结合
四、坚持个体文明修身与社会团体的自觉组织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国启,男,汉族,1975年1月生,河南西华人。中山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先后在《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深邃而引人入胜的气息,让人不禁想探究作者究竟是如何将“秩序”、“理性”、“自由”和“个性”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熔铸在一起,构建出一套现代文明的修身“话语体系”。我个人一直对那种在强调集体规范与个人解放之间寻求平衡的哲学思辨很感兴趣,所以这本书无疑是直击靶心的。它似乎不仅仅是对某种既有思想的梳理,更像是在为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提供一套既能锚定方向又不失个体色彩的精神指南。我尤其期待作者在阐述“实践机制”的部分,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念落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操作、可感知的行为准则,毕竟,再完美的理论若无法在现实中生根发芽,终究也只是一纸空文。这种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张力的深刻把握,是判断一本社科读物是否具有真正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纸张的质感也令人愉悦,这在如今快餐式的出版市场中,已属难得。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下心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氛围。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一种超越党派、超越意识形态的智者姿态,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参与到这种探索的旅程中去。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所面临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约束条件,迫使我去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想框架被轻轻地重塑了一遍,虽然具体的操作细节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但那种被引导至更清晰、更自洽的认知状态的感受是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思想的层次感,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我发现作者的论证结构极其严谨,仿佛在解构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不允许丝毫的含糊其辞。在探讨“理性”如何服务于“秩序”时,那种冷峻而克制的笔调,让人感到一种学术上的诚实和勇气。这不是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去消化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链条。我用了好几周的时间才勉强啃下前三分之一,但每一次“豁然开朗”的瞬间,都让人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级的思想者进行的深度对话,而非单纯的阅读。
评分初翻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读到很多关于西方启蒙运动或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重复性论述,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错了。作者的视角显然是经过了本土化和深层批判的,它巧妙地引入了诸多跨学科的资源,从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到现象学的个体经验,构建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分析框架。特别是书中对“修身”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现代公民的认知结构和自我管理能力上来,这让我眼前一亮。这种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挑战相结合的努力,使得整本书显得既有深度,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出纸笔,标记下那些可以立刻运用到自己生活反思中的洞见。
评分我是在一次关于现代社会焦虑的讨论会上偶然听到有人提及这本书,当时那种环境氛围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猎奇心理。它似乎触及了当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矛盾的一点:我们渴望打破束缚,追求张扬的自我表达,却又恐惧无序和混乱带来的反噬。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中间地带”的叙事,它不简单地批判技术统治或消费主义,而是试图从更基础的伦理和文化结构层面去诊断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及“自由个性”时不落入唯意志论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精心构建的社会契约和历史进程中去理解,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关怀,显得格外真挚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