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雲南高校學術文庫 文化動力論: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化研究
定價:42.00元
作者:仝品生
齣版社:雲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8218197
字數:
頁碼:25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化動力是指文化實踐或動力的作用邏輯——文化動力機製。它往往通過文化策略或工具的形式在社會變革時期以意識形態(顯性)和生活、行為、信念(隱性)的方式作用於新舊文化思想觀念,以理想化的方式形成對現實社會問題的乾預。文化動力的發生與某一國傢、民族或地區,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繼承下來的,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曆瞭不斷的內化和豐富,終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符號意義係統——主體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文化動力機製是在長期的文化社會化進程中形成並遵循特定的曆史發生邏輯,有著適應性、現代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為瞭促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和諧發展,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需要社會、政治內源性的有序的進步。
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提齣
二、選題的意義
三、研究方法
四、文獻綜述
章 宗教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關係
一、宗教文化中的意識形態
二、意識形態中的宗教
三、基督教及其文化實踐
四、佛教及其文化實踐
五、伊斯蘭文化實踐與兩大宗教文化實踐之間的區彆與聯係
第二章 文化動力機製:伊斯蘭主體文化形成及其意識形態化
一、曆史的沉積和文化的孵化
二、伊斯蘭文化動力化的曆史過程
三、伊斯蘭復興曆史中的文化活動傢
第三章 文化動力的建構:伊斯蘭意識形態形成與發展
一、傳統伊斯蘭教育及其變革
二、伊斯蘭法(沙裏亞)的實施及其變化
三、伊斯蘭宗教製度的潛移默化
四、民間蘇菲主義對伊斯蘭文化的推動與發展
五、伊斯蘭非組織、團體的維係與發展
第四章 文化動力的本體:伊斯蘭意識形態的文化內涵
一、“認主獨一”的一元論
二、“穆斯林皆兄弟”的民族統一觀
三、“政教閤一”的政體觀
四、“公平、正義”的社會觀
五、包容一切的“自足性”
第五章 文化挑戰與動力發生
一、18、19世紀伊斯蘭麵臨的挑戰
二、伊斯蘭社會改革
三、反殖反帝的時代主題
四、伊斯蘭民族主義
五、政治行動主義
六、伊斯蘭現代主義
第六章 伊斯蘭文化動力機製的作用方式
一、民族鬥爭中的伊斯蘭文化動力機製
二、社會變遷中的伊斯蘭文化動力機製
三、全球化進程中的伊斯蘭文化動力機製
四、恐怖主義中的伊斯蘭文化動力機製
五、民族國傢建構中的伊斯蘭文化動力機製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仝品生,麯靖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1997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專業;2003年至2006年在雲南師範大學攻讀英語語言學與翻譯理論方嚮碩士,獲文學碩士學位,分配到麯靖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任教;2007年至201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並獲得文化學方嚮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學、文化學。主持或參與省廳級和校級科研項目3項,參編教材1部,主編論文集1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20餘篇。
文摘
序言
通讀全書,我最大的收獲是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從一個靜態的概念,轉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過程。作者以“動力論”為切入點,深刻地揭示瞭文化並非是被動接受的産物,而是在各種力量的驅動下不斷生成、演變和自我否定的。而“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化”的研究,則進一步闡明瞭這種動力背後的核心機製。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經過意識形態過濾和塑造的結果,而這種塑造並非單嚮的,它與主體性的形成、權力關係的運作以及社會思潮的變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持續的“頓悟”,它不斷地挑戰我固有的認知,迫使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它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文化現象的本質,也照齣瞭我們自身在文化洪流中的位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我,那是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視覺語言,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的深刻思想。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分量所吸引,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厚重,更是內容上可能蘊含的知識密度。我一直對文化現象背後的驅動力充滿好奇,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國度。這本書的標題“文化動力論”和副標題“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化研究”點燃瞭我探索的火花。我設想,作者一定深入剖析瞭文化是如何在內部産生動力,又是如何通過意識形態的構建來塑造和維係自身的。這種研究路徑,如果能深入淺齣地闡釋,將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社會變遷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有紮實的理論框架,以及嚴謹的學術論證,能夠讓我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鮮活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理論與現實的文化現象相結閤,這樣會讓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將書中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敏銳的視角,揭示瞭“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化”這一過程的復雜性與多層麵。作者在梳理理論脈絡的同時,並沒有止步於概念的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事實和現實觀察,勾勒齣意識形態如何滲透進文化肌理,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文化形態的動態循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主體”的界定,它並非簡單的指代某一個群體,而是包含瞭權力、話語、身份等多個維度,這使得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書中對於意識形態的“化”的分析,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說教或宣傳,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塑造,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察覺的權力運作。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接觸的各種文化産品,無論是書籍、電影,還是新聞報道,似乎都能從中看到意識形態的影子。這種“看見”的能力,無疑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視角。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許多文化現象看似雜亂無章,但通過“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化”這一理論,我似乎找到瞭梳理和解讀這些現象的鑰匙。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的復雜性,而是直麵文化與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意識形態如何在這種張力中發揮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具體案例的剖析,那些耳熟能詳的文化事件,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這種研究方式,讓理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讀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參考。
評分對於這本書,我最為驚艷的是其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文化研究範式,而是巧妙地結閤瞭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構建瞭一個獨特的分析框架。這種跨學科的整閤,使得對“文化動力論”的闡釋更加立體和深入。我注意到書中大量引用瞭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並進行瞭批判性的梳理,這本身就是一場思想的碰撞。而作者在批判中提齣的新觀點,尤其是在論述“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化”的內在機製時,展現瞭其深刻的洞察力。書中關於文化如何在權力場域中被協商、被建構、被再生産的論述,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研究一種現象,更是在探索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理解社會和文化的新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