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1920—1929)
定價:29.00元
作者:鬍朝雯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166009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本書始終將報人小說置於與新文學相比較的視域中進行論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對立,不在新文學所定義的“意義”範圍來探討報人小說的價值,一方麵通過文本細讀,直接給齣報人小說的文學價值判斷,另一方麵引入讀者接受的維度,通過文本本身結閤物質層麵和製度層麵的因素,對讀者閱讀産生的吸引力來考察報人小說巨大的文化影響力。
內容提要
“報人小說”的命名以作者的職業為標誌,是因為職業這一顯在因素對其內在本質發生瞭作用。“報人小說”傢們大多以從事報刊新聞工作作為起點,兼記者、編輯、作者於一身。他們的作品在題材上與新聞互為錶裏呈現齣與報刊緊密相聯的特徵。他們是這樣一群人:周瘦鵑、嚴獨鶴、姚鵷雛、硃鴛雛、許瘦蝶、陳蝶仙、陳小蝶——“總在禽鳥昆蟲中打滾”,還透著奇零的幽怨;江紅蕉、範煙橋、程小青、張枕綠、張碧梧——一派風花雪月,怡紅快綠;包天笑、徐卓呆、鬍寄塵、趙苕狂、張捨我、張恨水——滿是狷介不羈與自我放逐的意味;海上漱石生、洪都百煉生、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求幸福齋主——仿古的筆名仿佛執意要把自己留在那早已逝去的遙遠的年代。這是生不逢時的一群人。他們大多從小接受四書五經的教育,十年寒窗苦,預備著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科舉廢除,堵塞瞭他們求取功名的道路。當他們隻剩下手中一枝筆時,便選擇瞭賣文為生,投身於剛剛興起的現代傳媒業。“文字勞工”式的筆墨生涯使他們贏得瞭較為穩定的大眾讀者源,也為他們帶來充滿貶義的共同的名字:“禮拜六派”、“鴛鴦蝴蝶派”,被魯迅等新文學傢們罵得斯文掃地。他們就這樣帶著類似黥刑的烙印行走在現代文學史中。本書始終將報人小說置於與新文學相比較的視域中進行論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對立,不在新文學所定義的“意義”範圍來探討報人小說的價值,一方麵通過文本細讀,直接給齣報人小說的文學價值判斷,另一方麵引入讀者接受的維度,通過文本本身結閤物質層麵和製度層麵的因素,對讀者閱讀産生的吸引力來考察報人小說巨大的文化影響力。
目錄
引言
章 小說與報刊的曆史淵源及相互影響之關係
節 小說與報刊結緣及“報人小說”的産生
一、小說作為“群治”工具而登上報刊
二、1920年代的“報人”與“報人小說”
第二節 作為副文本的報刊內容與小說傳播、接受的關係
一、報紙副刊與報人小說的“消閑”
二、報刊新聞與報人小說的“真實”
三、報刊圖片與報人小說的大眾接受
第二章 1920年代主要文學報刊、齣版機構與報人小說的關係
節 以嚴獨鶴為靈魂的文學報刊及世界書局小說齣版
一、報刊概況
二、嚴獨鶴與世界書局的商業策劃與運作
第二節 以周瘦鵑為中心的文學報刊及大東書局小說齣版
一、主要期刊概況
二、周瘦鵑係列刊物之特色與大東書局的齣版業
第三節 《小說世界》與《小說月報》改組及商務印書館小說齣版
一、站在風口浪尖上的《小說世界》
二、《小說世界》與改組後的《小說月報》之關係
三、鬍寄塵與商務印書館
第三章 報人小說的個案研究
節 連載小說特殊的文本製作方式
一、隨寫隨刊——讀者和作者的互動下的連載小說
二、“作為單日的暢銷書”——連載小說對讀者“想象共同體”建構的意義
第二節 報人小說與其他大眾媒介的共生狀態
一、1920年代小說對電影、戲劇的貢獻
二、電影、戲劇對小說的影響
第三節 報人小說類型化與讀者閱讀期待的互動
一、社會言情故事的講述與閱讀
二、社會言情故事於“消遣”之外的意義
第四章 1920年代報人小說與“五四新文學”的對立與互動
節 從《上海畫報》上的另麵鬍適說起
第二節 五四時期“四大副刊”小說與傳統副刊小說
一、從“四大副刊”的發展曆程看他們和傳統副刊的關係
二、“四大副刊”的趣味性宗旨
三、五四語境下的“四大副刊”小說與傳統副刊小說
第三節 新文學與報人小說的三次理論論爭
一、更接近單方麵的“討伐”而非“論爭”的次對壘
二、由《小說月報》改組及《小說世界》齣刊引發的第二次論爭
三、《申報·自由談》易主後的第三次論爭
結語
作者介紹
鬍朝雯,湖南衡山人,1999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目前從事媒介文化研究,已在《天津社會科學》《河北學刊》等學術期刊發錶相關論文十餘篇,為《南方都市報》等報刊專欄撰寫相關學術劄記多篇。
文摘
序言
讀到《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1920—1929)》這個書名,我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研究課題。1920年代,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活力的時代,報紙在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而報人小說作為這個時期特有的文學現象,也值得深入探究。我一直覺得,從事報業的人,他們往往對社會有著更為敏銳的洞察力和更為直接的接觸,他們的文字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批判精神。而“媒介文化視域”的引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意味著研究不僅僅停留在文學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媒介傳播背景下考察。我想象著,報紙這種媒介的特性,比如其時效性、普及性、讀者群的廣泛性,是否塑造瞭報人小說的敘事特點?例如,是否更注重情節的吸引力,人物形象是否更加鮮明,語言風格是否更加通俗易懂?同時,報人小說在報紙這一平颱上的傳播,又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和文化觀念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梳理這些復雜的互動關係,揭示報人小說在媒介文化生態中的獨特地位,那就太棒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那個時代文學與傳播之間深刻聯係的窗口,讓我看到報人小說背後所蘊含的時代信息和文化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1920—1929)》讓我眼前一亮。1920年代,正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報業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其影響力不言而喻。而報人小說,顧名思義,便是由報社記者、編輯等從事報業工作的人士創作的小說。我一直覺得,這些作者身處新聞第一綫,對社會有著更為直接和深刻的體察,他們的筆觸往往更加貼近現實,也可能蘊含著更為尖銳的社會觀察。將“媒介文化”引入研究視角,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梳理某個時期的小說作品,更是要探討報紙這種媒介形式本身對小說創作的影響。比如,報紙的篇幅限製、讀者群體、傳播速度等等,是否塑造瞭報人小說獨特的敘事節奏、情節設置,甚至語言風格?再者,報人小說在當時的傳播過程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起到瞭引導輿論、普及新知、甚至是啓濛民智的作用?這本書如果能詳細地解讀這些問題,從媒介的維度去解構報人小說,挖掘其深層的社會文化意義,那就太有價值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學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復雜互動。
評分剛看到《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1920—1929)》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位報人坐在擁擠的報社裏,一邊敲打著油印機,一邊奮筆疾書,寫下那些充滿時代氣息的故事。1920年代,那是一個多麼充滿活力的十年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餘波仍在,各種思潮湧動,而報紙正是這些思潮傳播的重要載體。報人小說,我想象起來,應該帶有記者式的敏銳和小說傢的想象力。他們寫的人物,是不是更鮮活、更接地氣?他們寫的故事,是不是更能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麵貌,比如城市生活的變遷、知識分子的迷茫、底層人民的掙紮?而“媒介文化視域”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研究角度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分析小說的內容和藝術技巧,而是要探討報紙這種媒介的特性,比如其快速、碎片化、大眾化的特點,是如何影響瞭報人小說的形式和內涵的。我也好奇,在那個技術相對不發達的年代,報紙作為一種“媒介”,是如何塑造瞭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趣味,又反過來影響瞭報人小說的創作方嚮。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揭示這些相互作用,那將是對那個時代文學與傳播關係的一次深刻挖掘。
評分拿到《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1920—1929)》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提齣的研究視角吸引瞭。“媒介文化視域”這個概念,一下子就把我從傳統的文學史框架中拉瞭齣來。1920年代,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型期,報紙的興起和普及,無疑為文學的傳播和發展提供瞭新的土壤。我一直在思考,報紙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媒介,它的傳播特點,比如信息的即時性、話題的廣泛性、敘事的通俗性,是否對那個時期湧現的報人小說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我猜想,這些報人,他們本身就熟悉報紙的運作模式,瞭解讀者的閱讀習慣,他們的創作很可能更加注重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典型塑造,以及對現實社會問題的關注。同時,他們也可能受到報紙篇幅的限製,不得不采用更為精煉、更具吸引力的敘事方式。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分析報紙的媒介特性如何滲透到報人小說的創作基因中,比如敘事結構、語言風格、題材選擇等方麵,並且考察這些小說在報紙這一媒介上的傳播效果,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文化觀念的塑造作用,那就太有意義瞭。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新的解讀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視角,讓我看到報人小說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那個時代媒介生態和社會文化交織的産物。
評分天啊,我最近竟然在書店裏翻到一本封麵設計得特彆有年代感,而且書名直戳我心窩的書,叫《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1920—1929)》。一看齣版社是新華,而且還有那個熟悉的ISBN號,感覺就挺靠譜的。1920年代,那可是民國初年,社會風起雲湧,報業蓬勃發展,同時也是新文學萌芽、百花齊放的時代。報人小說,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我想象著那些活躍在報社裏的文人墨客,他們不僅是新聞的生産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和思考者,他們的文字如何在報紙這個新興的媒介上,以小說的形式,摺射齣當時的社會百態、人性掙紮,甚至是中國現代性的開端。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報紙這一媒介的特性如何影響瞭報人小說的敘事方式、題材選擇、人物塑造,以及這些小說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當時的社會輿論和文化觀念,那就太精彩瞭。我很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思想脈絡和文學樣貌。尤其是“媒介文化視域”這個提法,感覺非常前沿,它不是簡單地把報人小說作為一個孤立的文學現象來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媒介生態和社會文化環境中去考察,這讓我對作者的研究深度和視野充滿瞭好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