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嘉锡:國學發微

餘嘉锡:國學發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嘉锡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餘嘉锡
  • 傳統文化
  • 學術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文化研究
  • 中國文化
  • 近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當代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09011614
商品編碼:29920651555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餘嘉锡:國學發微

定價:42.00元

作者:餘嘉锡

齣版社:當代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6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餘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錄學傢,對中國目錄學的研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餘嘉锡:國學發微》收入其《太史公書亡篇考》等名世佳著及《四庫提要辯證序》等論文。《版本通義》是繼葉著後,版本學的又一部力作。

目錄


作者介紹


餘嘉锡(1883-1955),目錄學傢、語言文字專傢,常德人。清末舉人,任吏部文選司主事。1927年後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主講目錄學。1931年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係主任。1942年兼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委員。

文摘


序言



史學之光:近代史學史述評 本書旨在梳理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脈絡,深入剖析一係列關鍵曆史學傢及其學術貢獻,勾勒齣中國史學在近現代轉型期的風貌。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力求展現一部立體、多維的近代史學圖景。 第一章:晚清史學的變革與張謇的經世情懷 本章聚焦晚清時期史學思潮的初步轉嚮。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史學範式受到巨大衝擊,經世緻用之學開始抬頭。重點探討瞭張謇作為實業傢與思想傢,如何將其實踐經驗融入對曆史的認知與書寫之中。我們分析瞭張謇對傳統史料的運用方式,以及他如何在“救亡圖存”的宏大敘事中,賦予曆史研究新的現實關懷。其史學觀體現瞭一種從古典訓詁嚮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過渡,標誌著史學初步“入世”的嘗試。 第二章: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與古典學的新範式 王國維是近代史學和國學研究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本章將詳盡闡述其標誌性的“二重證據法”的內涵、形成過程及其對史學研究方法的革命性影響。我們不僅討論瞭甲骨文、金文等齣土文獻的運用,更深入分析瞭王國維如何將西方科學的實證精神與中國古典文獻的精微考辨相結閤,從而構建瞭一種超越傳統考據學的全新史學範式。同時,本書也將審視其在哲學、文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如何反哺其史學研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第三章:梁啓超的史觀重塑與“新史學”的倡導 梁啓超無疑是推動近代史學走嚮現代化的核心人物之一。本章將重點分析梁啓超“新史學”的理論建構,包括他對傳統“史”與“哲”分離狀態的批判,以及他如何引入進化論、社會學等西方思想資源,試圖構建一部具有現代國傢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新史”。通過對其《新史學》等代錶作的文本細讀,揭示其“為人群謀幸福,為一國謀進化”的史學宗旨。此外,本書還考察瞭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前後,如何運用曆史敘事來推動政治啓濛的實踐過程。 第四章:顧頡剛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顧頡剛發起的“古史辨”運動,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一次裏程碑式的反思。本章詳細梳理瞭“層纍的疑古”思想的提齣背景,分析瞭其對中國上古史研究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本書將辨析“層纍說”的內在邏輯,探討其如何衝擊瞭儒傢傳統的曆史觀和“信古”的治學態度。同時,我們也將考察參與古史辨運動的群體,如錢玄同、楊樹達等人,如何共同推動瞭中國史學研究由“信古”到“疑古”,再到“重構”的艱難過程。 第五章:陳寅恪的史學境界與“溫和的革命” 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成就博大精深,其史學研究達到瞭極高的思想與方法論境界。本章集中探討陳寅恪對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的開創性貢獻,尤其是其“基於史料,不苟言笑”的嚴謹態度。重點分析其“以學術研究打破門戶之見”的主張,以及其融閤瞭民族學、宗教學、政治史的宏大史觀。本書將特彆關注陳寅恪在學術研究中對“同情之理解”的強調,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他如何以其高超的學術技巧,含蓄地錶達其深沉的傢國情懷。 第六章:傅斯年與“曆史的巨觀” 傅斯年作為史語所的奠基者,對中國現代史學製度的建立功不可沒。本章聚焦於傅斯年對“曆史的巨觀”和“大曆史”的追求。分析他如何倡導運用社會科學方法和群體比較研究來處理宏大的曆史問題,並考察他如何通過籌建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為中國史學界建立起一套嚴密、係統的學術組織和文獻整理規範。其“寜做科學的門外漢,不做史學的文人”的宣言,體現瞭近代史學對科學化、製度化建設的迫切需求。 第七章:錢穆對傳統史學的堅守與創新 麵對西方學術思潮的衝擊,錢穆代錶瞭對中國傳統史學精神的一種堅守與創新。本章將分析錢穆對“國史大綱”的構建,考察他如何試圖在現代學術框架下,重塑中國人民對自身曆史的認同感和連續性認知。本書將探討錢穆對“溫情與敬意”治史態度的堅持,以及他如何將政治哲學融入對曆史的考察之中,為傳統史學在現代學術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瞭獨特的路徑。 第八章:區域史與專門史的勃興 本章將目光投嚮近代史學在細分領域的深化發展。隨著研究的深入,一批專門史領域開始湧現齣重要的成果。我們將考察農民史、經濟史、法律史等分支領域的研究如何逐漸成熟,以及地方誌的整理與利用在近代史學中的新地位。這一階段的研究,標誌著中國史學開始擺脫宏大敘事的單一模式,走嚮專業化、多角度的深入挖掘。 結語:近代史學的遺産與前瞻 總結近代史學在方法論、材料觀和研究範圍上所發生的根本性變革。分析這些史學傢們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學術實踐與民族命運緊密結閤,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研究方法論遺産。同時,也審視瞭近代史學在轉型過程中遺留的未竟課題,為當下的史學研究提供曆史的參照。 本書通過對上述關鍵人物和核心運動的深入考察,力求描繪一幅近代中國史學從古典走嚮現代,從訓詁走嚮科學的復雜而光輝的圖景。全書注重史料的梳理與觀點的辨析,旨在提供一個紮實、公允的近代史學史概覽。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國學知識,不僅僅在於死記硬背那些經典的條文,更在於理解它們背後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精神。《國學發微》這個名字,給我一種“撥開雲霧見月明”的預感。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種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的智慧之書。也許它會通過對一些古籍的重新解讀,來闡釋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又或許,它會聯係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來展現國學思想的現實意義。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關於人生智慧、處世之道、以及價值觀念的啓發。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滿足於對知識的渴求,更能獲得精神上的滋養,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成為一個更有深度和境界的人。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橋梁。

評分

我是一位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在學習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概念上的混淆,或者對某些學派的理論理解不夠透徹。市麵上的許多哲學史書籍,雖然內容豐富,但往往缺乏對核心概念的精闢分析和辨析。《國學發微》這個書名,恰好擊中瞭我學習中的痛點。我推測,這本書可能側重於對中國傳統學術中的一些關鍵概念、重要範疇,甚至是一些容易被誤解的理論進行深入的探究和闡釋。我期待作者能夠以其深厚的學識,為我解開那些纏繞已久的學術難題,幫助我理清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脈絡,從而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做到“發微”之處,明辨是非,深入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精髓。

評分

剛拿到《國學發微》這本書,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書名和齣版社的介紹中,我已然對它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經史子集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又苦於入門不得其法,常常覺得那些古籍晦澀難懂,門徑森嚴。而“國學發微”這四個字,仿佛為我指明瞭一盞明燈,預示著這本書能夠如同微光一般,點亮我探索國學殿堂的道路。它不僅僅是學術的堆砌,更像是一種智慧的啓迪,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國學經典有更清晰的認識,能夠理解古人的思想精髓,從而更好地體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許,書中會涉及一些我聞所未聞的概念,會介紹一些我未曾關注的領域,但正是這種未知,纔更激發瞭我閱讀的欲望。我渴望在字裏行間,與曆史對話,與先賢交流,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字句背後的深層意蘊。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能夠讓我窺見古老東方智慧的窗。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頗感興趣的愛好者,經常在閱讀古籍時,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典故、詞匯或者作者的創作背景。市麵上雖然有不少關於文學史的著作,但很多都偏於宏觀敘述,對於微觀的考證和梳理,往往涉及不多。正因如此,《國學發微》這樣一個書名,深深地吸引瞭我。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像它的名字一樣,對於一些國學中的細微之處,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闡釋。也許它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解讀某一部經典,或者某一類文學現象,揭示齣不為人知的細節和聯係。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發現那些被主流研究忽略的珍貴角落。這種“發微”的精神,正是很多深度閱讀者所追求的。我期待作者能夠憑藉其深厚的學養,為我們呈現一係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見解,讓我們在領略國學魅力的同時,也能獲得知識上的啓發和智識上的拓展。

評分

作為一名曆史研究的初學者,我常常在文獻的閱讀中感到力不從心。大量的史料和論著,有時候會讓我迷失方嚮,不知道該如何係統地梳理和理解。尤其是對於一些重要的曆史概念、人物評價或者事件的因果關係,往往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和解讀。《國學發微》這個書名,讓我看到瞭希望。我推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局限於某個朝代或某個領域的曆史敘述,而是更側重於對國學基本概念的辨析和闡釋,對一些曆史疑案的重新審視,以及對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源流梳理。我期待作者能夠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細緻的考證,為我們揭示曆史的真相,或者至少提供一種更為深入和客觀的理解方式。我相信,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將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提升,它能夠幫助我構建起更加紮實的史學基礎,從而更好地進行自己的學術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