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儒學研究通訊(第二輯) 9787108056887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國際儒學研究通訊(第二輯) 9787108056887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滕文生,張西平 著
圖書標籤:
  • 儒學
  • 中國哲學
  • 文化研究
  • 學術著作
  • 曆史
  • 思想
  • 國學
  • 三聯書店
  • 國際儒學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花晨月夕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6887
商品編碼:2992288065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儒學研究通訊(第二輯)

定價:48.00元

作者:滕文生,張西平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08056887

字數:

頁碼:27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際儒學研究通訊》由國際儒學聯閤會(簡稱“儒聯”)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閤創辦,具體是北外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承辦,以輯刊的形式齣版,每年四期。內容主要涉及儒學及與儒學相關的曆史、哲學、文學等,目的在於及時反應和溝通世界各國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基本狀況、更新進展和動嚮,聯絡和介紹世界各國儒學研究機構、研究者的情況及活動,更好地為儒學在世界的研究與傳播提供服務。設置的欄目有學術研究、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翻譯、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及研究機構、儒學教育情況介紹、學術動態和儒學研究年度進展目錄。 n
n

目錄


國際儒學聯閤會工作通報

n

關於曆史上亞歐、中歐文明的交流曆程與相互影響和儒學的特性、價值與前途:

n

——在“國際儒學論壇——威尼斯學術會議”上的書麵發言

n

國際儒學聯閤會會長 滕文生 / 3

n

n

國彆研究

n

意大利儒學研究

n

[意]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著 劉婷 譯 / 35

n

1877年前馬來西亞儒傢學術史

n

[馬來西亞]鄭文泉 / 81

n

n

學者訪談

n

人權論域中的《孟子》詮釋——格雷戈爾·保羅教授訪談

n

韓振華 / 115

n

n

青年學者論壇

n

東來之德先生——淺探儒學在18 世紀的歐洲

n

鬍文婷 / 133

n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從雅斯貝爾斯臨界境遇看中國古代貶謫文學

n

周 津 / 145

n

試論儒傢思想愛滿天下的情懷

n

陳 勝 周子渲 / 159

n

n

典籍譯介研究

n

森舸瀾《論語》闡釋中“無為”思想的德性倫理解讀

n

劉亞迪 / 171

n

n

新書評論

n

俄羅斯《中國精神文化大典》的緣起

n

劉亞丁 / 185

n

n

學術會議綜述

n

理雅各的香港歲月——紀念理雅各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n

(香港)綜述

n

楊慧玲 / 209

n

中國經典西譯的巨匠——紀念理雅各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北京)

n

高 莎 顧 鈞 / 213

n

n

學術動態

n

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論文答辯——“現代性的視野:在曆史和思想

n

中觀察新儒傢哲學”

n

[比利時]巴德勝(Bart Dessein) / 211

n

n

國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前沿目錄

n

2014 年越南重要學術報刊發錶的有關儒學研究文章目錄

n

[越南]黎芳惟 阮俊強 / 225

n

1986 年越南改革開放以來在越南齣版的儒學綜觀研究重要著作目錄

n

[越南]阮俊強 / 229

n

BAS 數據庫德語儒學相關研究論著目錄(2010—2013)

n

張雪洋 / 238

n

BAS 數據庫意大利儒學研究相關論著目錄(2000 年至今)

n

王彌順心 / 265

n

n

《國際儒學研究通訊》徵稿啓事 / 273

n


作者介紹


滕文生,中央委員,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1960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史係讀書。1964年畢業後到馬列研究院工作。1965年6月加入中國黨。是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嚮曆史和現實的實踐學習》、《答讀者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哪些方麵發展瞭毛思想》等。 n
n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主編,《國外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主編,國務院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特殊津貼。 n

文摘


儒學文化産生於中國,是中國文明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源泉。它很早就傳播到東亞和亞洲其他地區,後來又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從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源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明綿延數韆年而從未中斷,不僅為亞洲文明也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齣瞭重大貢獻。

n

-----滕文生

n

n

國際儒聯的任務,就是同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傢的思想傢、政治傢、儒學學者、儒學工作者和其他人士一道,努力發掘儒學文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傳播中所形成、積纍的各種思想智慧,結閤當今國際社會的實際加以豐富和發展,以形成儒學文化新的創造性成果,並堅持運用到認識、改造和發展世界中去。

n

-----滕文生

n

n


序言



《文心雕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巔峰之作 第一章:緒論 《文心雕龍》,這部由南朝梁代劉勰所著的煌煌巨著,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它不僅係統地梳理瞭自詩經楚辭以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更以其宏大的視野、精深的理論、嚴謹的體係,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文學創作與評論,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全書共二十捲,分為上、下兩部,共計五十篇,內容涵蓋瞭文學的起源、體裁、創作、批評、風格等方方麵麵,堪稱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 劉勰,字彥和,生活在南北朝時期,一個政治動蕩、文化交融的時代。他雖然仕途坎坷,但畢生緻力於文學研究,嘔心瀝血,方著成此書。在《文心雕龍》中,劉勰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將中國古代文學的演變軌跡、創作規律、審美特徵,以及批評方法,進行瞭係統而深刻的闡釋。 第二章:文學的源流與演變 劉勰在《原道》篇中,開宗明義地提齣瞭“文以載道”的觀點,強調文學的根本任務在於承載和傳播道義,反映社會現實。他認為,文學的起源與人類的思維和情感密切相關,是“心之華,譽之實”。從《詩經》的質樸現實,到《楚辭》的浪漫瑰麗,再到漢代賦的鋪張揚厲,劉勰詳細梳理瞭中國文學各體裁的産生、發展和演變過程,揭示瞭文學與時代、與社會思想緊密相連的關係。 他尤其關注文學體裁的演變。例如,在《明詩》篇中,他對詩歌的各種形式,如風、雅、頌、騷、賦、頌等,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探討瞭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曆史演進。在《論賦》篇中,他則剖析瞭賦的鋪陳、誇飾等藝術手法,以及其在漢代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這些體裁的深入研究,劉勰展現瞭中國文學形式的多樣性和生命力。 第三章:創作的規律與技法 《文心雕龍》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它對文學創作規律的深刻揭示。劉勰認為,優秀的文學創作離不開“思”與“辭”的完美結閤。“思”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立意構思,而“辭”則是指語言的錘煉、句式的安排。他強調,辭的運用必須以“思”為根基,不能脫離思想的指導,否則便會流於空泛。 在《宗經》篇中,他提齣“經明則道顯,思顯則文備”,強調作者必須具備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知識,纔能創作齣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在《風骨》篇中,他闡述瞭“風”與“骨”的藝術辯證關係。“風”指作品的內在精神、情感的抒發,“骨”則指作品的骨架、結構、語言的精練。他認為,優秀的作品既要有充沛的情感,也要有嚴謹的結構和精煉的語言,二者缺一不可。 劉勰還對創作中的具體技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如《比興》篇對“比”和“興”的分析,《誇飾》篇對誇張手法的運用,以及《議論》篇對議論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的闡述。他提齣的“雕龍”之說,更是形象地比喻瞭文學創作的精雕細琢,要求作者在遣詞造句、結構安排上都要力求完美。 第四章:批評的標準與方法 《文心雕龍》不僅是一部創作論,更是一部偉大的文學批評著作。劉勰在《原謙》篇中,提齣瞭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即“本諸經,考諸史,酌諸說”,強調批評者必須以儒傢經典為依據,藉鑒曆史經驗,並參考曆代學者的觀點。 他為文學批評設定瞭高遠的標準。在《纔略》篇中,他分析瞭批評傢應具備的“纔”與“略”,即纔能與策略。他認為,批評傢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銳的鑒賞力,能夠辨彆作品的優劣,指齣其得失。 劉勰還為文學批評提供瞭具體的批評方法。例如,《論說》篇中,他對論說文的批評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強調論說的邏輯性、嚴謹性。《麗辭》篇則探討瞭語言的華美與藝術性,對詞藻的運用提齣瞭建議。《指瑕》篇則專門論述瞭指齣作品缺點的批評方法,要求批評既要深刻,也要得體。 第五章:風格的鑒賞與辨析 風格是文學作品的靈魂,也是衡量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文心雕龍》在風格鑒賞方麵,也進行瞭深入的探索。劉勰認為,風格的形成與作者的性格、學養、時代背景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他詳細分析瞭不同作傢、不同體裁的風格特點。例如,在《時序》篇中,他根據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學思潮,總結瞭各個曆史時期文學風格的演變。在《風骨》篇中,他更是提齣瞭“風骨”這一重要的風格範疇,揭示瞭作品內在的精神氣質與外在形式的統一。 劉勰還區分瞭各種不同的風格類型,如雄渾、典雅、清新、樸茂等,並對它們的形成原因和審美效果進行瞭闡釋。他對風格的辨析,為後人提供瞭重要的鑒賞依據,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第六章:文學批評的時代局限與曆史意義 《文心雕龍》雖然博大精深,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例如,在對待某些文學體裁和流派時,劉勰可能受到儒傢思想和政治觀念的影響,而顯得有所偏頗。 然而,瑕不掩瑜。《文心雕龍》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它第一次將文學批評提升到理論的高度,構建瞭一個相對完整、係統的文學批評體係。它對文學本質、創作規律、審美標準、批評方法的深刻闡釋,不僅為當時的文學創作和批評提供瞭重要的指導,更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從唐宋的古文運動,到明清的文學批評思潮,再到近現代的文學研究,《文心雕龍》的思想火花無處不在。曆代文學批評傢,無不從中汲取營養,藉鑒其方法,發揚其精神。《文心雕龍》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其價值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結語 《文心雕龍》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偉大著作。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也為我們理解文學的本質、創作的奧秘、批評的藝術提供瞭寶貴的啓示。在今天,當我們麵對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重溫劉勰的這部經典,依然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智慧和啓迪,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沉穩的曆史厚重感,三聯書店的齣品,質量自然不必多言。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體現齣的那種“穩中求進”的研究態度。在當前學術界充斥著各種快速消費式理論的背景下,這本通訊猶如一股清流,它沒有追逐熱點,而是紮紮實實地在核心問題上深耕。我關注的重點一直放在明清之際的社會轉型與儒學思想的適應性上。集子裏有幾篇專論,對晚明士人的“個體覺醒”與“社群責任”之間的張力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傳統與變遷中的艱難抉擇。文章的論據紮實,引文規範,格式嚴謹,讀起來讓人感到極度可靠和信服。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爽文”,更像是需要你帶著筆和筆記本,逐字逐句品味的“陳年佳釀”。每次閤上書本,都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又得到瞭鞏固和擴充,這種紮實的學術積纍感,是其他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國際儒學研究通訊(第二輯)》真是一部重量級的學術成果,讓人讀後迴味無窮。我通常對這類偏學術性的刊物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容易陷入故紙堆的細節考據,缺乏對當代議題的關照。然而,這本集子卻成功地做到瞭理論深度與現實關懷的完美結閤。它不僅僅是對以往儒學文獻的梳理,更像是搭建瞭一個國際化學術對話的平颱。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關於“儒傢倫理在現代公共生活中的適用性”的探討,作者們巧妙地將孔孟的經典思想與當今社會麵臨的治理難題、環境倫理等前沿問題聯係起來,展現瞭儒學超越時空的生命力。那種嚴謹的考據功底,配上跳脫齣傳統框架的全新視角,讓人感覺如同進行瞭一場高水平的學術漫步。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資料,但這種“慢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因為它強迫你進行深度的思考,而不是走馬觀花。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當代儒學研究前沿動態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通訊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參考係。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研究方法論的啓發。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哲學愛好者,我常常覺得國際性的學術通訊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門檻太高,晦澀難懂。但《國際儒學研究通訊(第二輯)》在保持其學術高度的同時,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喜的可讀性。這可能歸功於編者在文章選擇和篇章結構上的精心考量。它似乎有意地在宏大的理論構建和具體的文本分析之間做齣瞭平衡。例如,其中一篇對早期儒傢文獻中“義利之辨”的辨析,不僅清晰地梳理瞭曆代學者的主要觀點,還用非常清晰的邏輯推導,闡明瞭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重新理解和調和這一對矛盾。語言上,雖然學術性毋庸置疑,但作者們似乎也注意到瞭溝通的必要性,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觸某些復雜概念的讀者,也能藉助清晰的框架進行理解。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嚮我證明瞭,嚴肅的、國際前沿的儒學研究,並非是封閉的象牙塔內的自言自語,而是能夠有效地迴應和介入當下的世界性議題的。它為我打開瞭一扇觀察全球漢學研究脈絡的窗戶。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學術偵探行動”。它匯集瞭不同國傢、不同學派研究者對同一批古老文本的“重讀”與“再發現”。我個人比較偏愛那種帶有強烈個人印記和批判精神的論述,而這本通訊集恰恰提供瞭這種多元化的視角。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女性主義視角下對“三綱五常”進行解構與重構的分析,就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簡單地將傳統倫理標簽化為落後,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其曆史演變中的性彆權力結構,並提齣瞭極具建設性的現代轉化方案。這種深入骨髓的文本解讀和不拘一格的理論應用,正是學術研究最迷人的地方——永不滿足於既有的結論。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産生一種“原來還可以這麼看!”的興奮感。它像是一麵多棱鏡,將儒學這個看似單薄的議題,摺射齣無數復雜而斑斕的光影。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將一個傳統學科的生命力,通過國際視野的碰撞,推嚮瞭一個更廣闊、更具挑戰性的平颱。

評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隻是抱著“瞭解一下行情”的心態,畢竟“通訊”這類齣版物,往往給人一種信息速遞、深度不足的刻闆印象。可這一翻開,纔發現自己完全想錯瞭。它的內容密度簡直令人咋舌,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和分析張力。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中西哲學對話中的知識論差異”的那幾篇文章。作者們沒有采取那種簡單的對等比較,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文化語境下對“真理”、“知識”的根本性理解是如何影響其哲學構建的。特彆是對宋明理學中“格物緻知”概念的重新詮釋,簡直是點亮瞭我對認知論的舊有理解。文字的精煉程度也值得稱贊,很多篇幅雖然不長,但邏輯鏈條卻極其完整和嚴密,如同藝術品般的構建,經不起絲毫的邏輯瑕疵。我甚至可以想象,要完成這樣的研究,背後付齣的文獻閱讀量和跨文化理解力是何等驚人。它不是麵嚮大眾普及的讀物,但對於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次高質量的知識盛宴,讓人感到學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瞭提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