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江 桥
:58.00元
作者:杜胜熙,赵妮娜,米金生,李斌斌 绘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080363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30年代后的三十年,桥梁建设的光环属于美国。
再往后的三十年,欧洲人迎头赶上。
20世纪*后十年日本人全面。
进入21世纪,桥梁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了中国。
在中国,特大桥梁的建设集中在长江上。
我国已是世界上的建桥大国,世界桥梁建设上的许多“之*”出现在中国,有在中国被快速刷新。
桥,已**是中国建筑业的骄傲。
《长江·桥》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城市单元,注视和感受那些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长江大桥。从桥的建设秘密开始,看那桥身的一个细节、桥和船的相依、桥和周边风景的携手,也在大桥建设的工地看到桥的真实出生,在陌生和震撼中挖掘桥的DNA,感受到原生态的工业美。
《长江·桥》配以大量的摄影图片和绘图,让你有更直观的感受。这一次,主角是桥。
内容提要
长江是中国现代大桥的画框。身为中国的长河,这条自西而东的河流务实又浪漫,上千年里两岸的稻香温饱了大半个中国,到今天它串起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形成震幅强大的国家经济活力线。人们在这条线上修建了许多大桥,现代中国大桥的代表集中出现在长江上。对中国现代桥的理解和审美,必然地由长江开始。
寻找长江上典型的大桥,关注于桥的细节。但是,我们已经很难在桥上停留。越是大型桥梁、越是有名的桥,常常是封闭的桥梁,人已失去细细感受那些巨大桥梁的机会。于是,每一次靠近因为有难度而变得惜珍。
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城市单元,我们注视和感受那些已建成的和在建的长江大桥。从桥的建设秘密开始,看那桥身的一个细节、桥和船的相依、桥和周边风景的携手,也在大桥建设的工地看到桥的真实出生,在陌生和震撼中发掘桥的DNA,感受到原生态的工业美。
所有的场景皆有细节之美,要的是靠近,是心静,终,让那些寻常的场景和事实得以保存。这一次主角是桥。
目录
N01·画框
水边
长江
桥
长江大桥
N02·重庆
重庆
那条红色的弧
珊瑚坝记忆
独此一份的“提篮拱”
两位“拱”
N03·武汉
武汉
存档国家记忆
在这里
邻家小妹
亚军
三塔挽手
安静凤凰
N04·南京
南京
公共纪念物
小名“南汉”
钢之物语
俩来者
N05·上海
上海——长江三角洲
天际线上的“人”字
竞争主义
扬州的幸福指数
从2到3的可能
N06·秘密
1931年
四大家族
水边的赛场
中国的
漫长流程
建·词汇
N07.未来
跨度竞赛
关于数量
桥的美感
面向大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名为《长江 桥》,乍一看书名,我脑海中便浮现出那条波澜壮阔的巨龙,以及横跨其上的道道雄姿。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建筑,特别是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桥梁,有着莫名的情结。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上的桥梁更是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奇迹,也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生命线。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些桥梁的建造史,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去感受那些工程师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钢铁与水泥铸就通往远方的路。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每一座标志性桥梁的选址、设计理念、施工工艺,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那些钢筋水泥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感人至深的劳动者故事,他们的坚韧与奉献,是否会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希望它能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让我仿佛置身于工地现场,亲眼见证奇迹的诞生,感受那份属于中国力量的骄傲与自豪。
评分拿到《长江 桥》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所带来的厚重感所吸引。我总觉得,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长江两岸的历史和发展,离不开这些横跨天堑的桥梁。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到历史的纵深,去挖掘那些在战争年代、在经济发展初期,如何艰难地规划和修建第一批长江大桥的故事。我想了解,当时的技术条件有多么有限,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甚至牺牲。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每一座桥的建成,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进步,都见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时期修建的桥梁,展现技术和理念上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我期待着,能从中读出一种“大国重器”的自豪感,感受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能从细微处洞察事物本质的叙述方式颇为着迷。 《长江 桥》这个书名,虽然看似宏大,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所展现的,并非仅仅是冰冷的钢筋铁骨,而是隐藏在这些庞大结构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许,书中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例如,将每一座桥与它所跨越的地域、连接的城市,乃至孕育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我猜想,作者或许会讲述一座桥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格局,如何促进了人流、物流的畅通,甚至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我想看到的是,桥梁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情感、文化、历史的纽带。是否会有关于桥梁的设计美学,它如何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或者成为城市天际线中的点睛之笔?我想了解,在工程的严谨背后,是否也闪烁着艺术的光芒,让冰冷的工程建筑也拥有了灵魂?
评分《长江 桥》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激起了一种关于“连接”的深刻联想。我总觉得,桥梁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跨越,更是人与人、城与城、心与心之间的连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从人文的视角,去讲述长江大桥背后的故事。我很好奇,在那些宏伟的桥梁建成后,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或许会讲述一些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一个世代居住在江边的人,他的生活因一座桥的出现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是一位常年奔波于两岸的商人,他的事业因为交通的便利而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桥梁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我期待着,在这些冰冷的钢筋水泥之外,看到的是那些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及一座桥所承载的,关于希望、关于团圆、关于未来的美好寓意。
评分对于《长江 桥》这本书,我抱有了一种近似于探险的心态。我一直对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工程奇迹充满好奇,而长江上的桥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由数据、图纸和专业知识构建的迷人世界。我想了解,那些复杂的计算如何保证桥梁的稳固,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如何孕育出如此宏伟的结构。我期待看到详细的结构图解,解释不同的桥型(例如悬索桥、斜拉桥、拱桥)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是否会有关于材料科学的探讨,比如钢材的选用、混凝土的配比,以及它们如何承受长江水流的冲击和严峻的气候考验?我也想了解,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这些桥梁的建造过程是如何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的。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科普之旅,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令人惊叹的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