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辽河韵/印象 盘锦文化丛书
定价:30.00元
作者:刘亚明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05090715
字数: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印象·盘锦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定位为地域文化普及读物。当然,作为城市名片和文化对外宣传读本,力求以史料为基础,内容真实性与文字可读性相统一,准确揭示了盘锦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充分阐述了盘锦城市文化的内涵。丛书一套共四本——《湿地风》《渤海潮》《滩海情》《辽河韵》,均由我市作家撰写,因为故乡是写不尽的文章,对家乡的情怀和爱恋,犹如血脉浸染着他们的身心和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套质量上乘的好书,这套书图文并茂、荟萃众美、通贯古今、雅俗共赏。既有辽河流域文化的记录,又有盘锦地方风貌的展示,集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身,重在彰显盘锦城市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从中可以窥视灿烂的辽河文化之一斑,领略辽河口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辽河韵/印象·盘锦文化丛书》以点珠式的叙述,描写不同历史时空交会“点”上的人、事、物,读之熟悉感、亲近感扑面而来。撰写丛书的作者们用立意、选材上的慧眼和巧思,把抽象化的文字资料、物态化的历史民俗、精神化的人的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发现、重新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城市文化符号。
目录
辽河韵
壹河之韵
(一)辽河和大辽河
(二)双台子河(辽河)闸
(三)河上轻舟
(四)美丽的彩虹
贰河之物产
(一)盐碱地上的盘锦水稻
(二)中华绒螯蟹的原产地
(三)世界大芦苇荡
(四)文蛤与河刀鱼
(五)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栖息的乐园
(六)斑海豹栖息地
叁河之古镇
(一)田庄台
(二)古城子
(三)兴隆台
(四)双台子
肆河之民
(一)盘锦的由来
(二)盘锦民居
(三)湿地公园
(四)辽河口生态经济区
伍河之文化
(一)龙的图腾
(二)稻作文化
(三)移民文化
(四)鱼雁文化
(五)渔猎文化
(六)石油文化
陆河之传说
(一)河蟹传说
(二)唐王封树
(三)河虾守卫辽河口战虬龙
(四)三岔河寻刀
(五)龟滩
(六)蛤蜊公主
柒河之古迹
(一)辽东边墙
(二)得胜碑
(三)西大井
(四)两通碑与九龙口
(五)大堡子遗址
(六)盘山抗日义勇军司令部遗址
(七)日军小红楼
(八)田庄台抽水站
捌河之技艺
(一)大荒驴皮影
(二)上口子高跷秧歌
(三)田庄台龙舞
(四)荣兴朝鲜族镇“农乐舞”
(五)芦苇席编织
(六)蒲草垫编织
(七)绘画艺术产业
玖河之馆藏
(一)辽河碑林
(二)沙岭战役碑(纪念馆)
(三)盘锦河蟹博物馆
(四)盘锦大米博物馆
(五)农垦荣兴纪念馆
拾大河之风
(一)中日田庄台甲午末战
(二)抗日义勇军
(三)盘锦英雄谱
(四)盘锦抗洪精神
作者介绍
文摘
《辽河韵/印象盘锦文化丛书》:
(三)世界大芦苇荡
在过去的一些电影小说中,山东的微山湖、河北的白洋淀,因为抗战历史而闻名四方。每到秋季,芦花飘荡、蒹葭苍苍,一片片芦苇荡成为打击日寇的好隐蔽场所。殊不知,盘锦的芦苇荡更加的浩瀚似海、一望无际,在抗联时期也是杀敌藏身的好战场呢!
这里,且不说盘锦对自身历史总结、宣传不够,也不说芦苇荡宽阔的胸怀如何与辽河、大辽河热情地相拥,这母子般的深情留下了千古佳话。
歌曲《芦花》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对盘锦人来说并不陌生:“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这首歌词,仿佛就是专门给盘锦这片大芦苇荡写的,说出了盘锦人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总结出盘锦人想总结还没总结出来的情感。歌词里拟人的韵味极其明显,渲染了芦苇荡中唯美的旷景。
现在,盘锦芦苇以120万亩的总面积,可收割面积近百万亩,年总产量50万吨的“战绩”,取代了已经萎缩多年的欧洲多瑙河湿地,成为世界大芦苇荡。虽然我们还不能称这里为爱情的圣地,但芦苇荡里的情和爱,与故乡的秋光结合在一起,却又超乎了这样的范畴。
很显然,辽河、大辽河功不可没。
辽河、大辽河之水,使得芦苇成为盘锦重要而普遍的水生植物。科学告诉我们,湿地中芦苇的大面积生长,也使得位于辽河口三角洲沼泽区域的大气循环得到改善。辽河、大辽河丰富的水资源,繁荣茂盛的芦苇植被,在维持大气碳氮平衡、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应该肯定,盘锦湿地能够拥有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与大面积芦苇沼泽湿地是分不开的。这也为盘锦以芦苇湿地生态环境为依托,快速发展旅游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数年来,盘锦人从来没有忽视过芦苇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芦苇浑身都是宝,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说。一些人历数芦苇的用途:花穗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五月的鲜苇叶可用来包粽子,鲜嫩的芦根可熬糖、酿酒,芦根可入药等。芦苇自身含有大量的纤维,是造纸的理想原料,甚至可代替优质木材。有人推算,一吨芦苇可顶两方木材呢,这样的经济价值是我们前所未料的。
或许,在盘锦住久了,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一些风景您可能熟视无睹,正如一个人久居南方,对竹子、二季稻等感到很平淡一样,有些新奇与美丽往往被我们的心境和习俗所遮盖了。回忆历史,在盘锦大地上,蕴含着与芦苇荡有关的故事,并不比微山湖、白洋淀逊色。盘锦的绿林好汉、抗日英雄、解放战争的解放军驰骋辽河两岸,在漫无边际的芦苇荡中出没,留下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也给共和国的旗帜上增添了血染的风采。
在辽河、大辽河流域,当您乘着小船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苇海,放歌纵情于芦苇辽阔和幽深的水面上,芦苇与众多的水道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水上迷宫。这些天然的生态景观,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为您提供了一个体验辽河乡野风情的好场所、好去处。漫步河边沟岔,泛舟苇海绿洲,清风拂面,苇香扑鼻,一种久违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徜徉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苇荡,远离了汽车尾气与城市的喧嚣,真正让人领略到什么是回归自然,什么是风吹草动,什么是浩瀚无边,什么是“惊涛骇浪”!
当年《毛选集》(第五卷)用纸使用的原料就出自于盘锦苇场,这是曾令盘锦人欢欣鼓舞的大事,足以证明这里的芦苇是好的造纸原料。据说,芦苇还含有粘胶纤维,可用来织布,只不过是人们鲜有利用罢了。用芦苇制作的各种装饰品、芦苇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亦堪称华夏一绝。近些年,一些人将芦苇剪辑布设、电熨造型、粘贴裱花,竟是一幅的工艺画。如此,芦苇工艺画的开发,同样把盘锦美名传出四海!
现在,芦苇净化环境的功能,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可。从生态学的角度说,每公顷芦苇可吸收掉3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辆重型卡车行驶15万公里的排放量。芦苇的叶、茎、根都有通气组织,能净化污水。芦苇上净化空气,下净化水源,人享其利,物享其成。当然,净化空气、净化水源是科学的测定,这是我们过去忽视和始料不及的。
芦苇一年就是它的一生,只有分蘖出来的发达根系生生不息。芦苇的生命简简单单,对于生长从来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说只要有水土有阳光就行。这又多么像我们的母亲河啊,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在芦花纷飞的时节,当您伴着《芦花》的乐曲走进芦苇荡,看苇花波浪起伏,用心去感受苇海的“涛声”,该是何等的心旷神怡?!这如同面对千军万马,您俨然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神气十足的将军了。
……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辽河韵/印象 盘锦文化丛书》,我便被其独特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沉静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东北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尤其是盘锦,这个名字总能唤起我对辽河、芦苇荡和丹顶鹤的浪漫想象。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隐藏在这片广袤大地下的丰富人文景观。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具体的章节,但从整体的感受来说,这本书似乎致力于梳理和展现盘锦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近现代的发展变迁,都可能被细致地描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者对一些重要的文化符号进行深入的解读。比如,关于盘锦独特的民间艺术,是否有文字记载和精美的插图?关于当地的民俗风情,是否能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淳朴与热情?还有,盘锦独特的地理环境,如辽河的滋养,对当地的文化形成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而有温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地方的介绍,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土地对话的邀请。我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找到更多打动我、启发我的内容,让我对盘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方史志和文化传承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辽河韵/印象 盘锦文化丛书》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深知,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其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融合的产物,而“盘锦”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盘锦文化的“任意门”,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城市。比如,在历史层面,它是否会深入挖掘盘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轨迹,让我看到盘锦是如何从一个地方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在地理和生态层面,作为著名的“微笑县城”,盘锦独特的湿地资源和海洋经济,是如何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外,我也非常关注盘锦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否会有关于当地特色曲艺、绘画、手工艺的详细介绍?对于那些在盘锦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化符号,比如那些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节庆习俗,书中是否会有生动而详尽的阐释?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方式,为我呈现一个真实、鲜活、富有魅力的盘锦文化图景,让我能够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发,并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的连接感。
评分拿起《辽河韵/印象 盘锦文化丛书》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关于“文化”这个词的联想。它不单单是历史的陈迹,更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新颖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展现盘锦独特的文化内涵。或许,它会打破传统地域文化书籍的叙事模式,采用更加故事化、更加生活化的笔触。例如,书中是否会选取一些盘锦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讲述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文化氛围?或者,是否会通过对盘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符号”进行解读,比如那闻名遐迩的“盘锦大米”,它背后是否蕴含着怎样的耕作智慧和饮食文化?又或者是那片辽阔的芦苇荡,它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孕育了多少关于生计、关于自然的传说和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盘锦人民的那份质朴与热情,感受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感受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出的独特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关于“盘锦”这本书,更是关于“生活在盘锦”这本书,它能让我看到,文化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并最终塑造出这个地方的独特气质。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地域文化书籍,不仅仅要告诉读者“是什么”,更要带领读者去“感受”。《辽河韵/印象 盘锦文化丛书》这个书名就给了我这样的联想。它似乎不仅仅是在客观地介绍盘锦的文化,更是在试图捕捉和传达一种独属于盘锦的“印象”和“韵味”。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捕捉”这种印象的。是借由那些历史悠久的古迹,它们的残垣断壁中是否诉说着沧桑的故事?还是通过对盘锦独特自然风光的描绘,比如辽河的蜿蜒流淌,湿地的生机勃勃,以及那些在此栖息的珍稀鸟类,它们的身影是否能唤起读者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我猜想,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能不会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会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用生动的语言去构建一个立体的盘锦形象。也许,作者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盘锦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折射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又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精美的摄影作品,用视觉的方式来辅助文字的表达,让读者在文字和图片之间,找到最契合自己想象中的盘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心之向往的旅行,我渴望通过它,去体验盘锦那份宁静致远,去感受那份辽河孕育出的独特气质。
评分对于《辽河韵/印象 盘锦文化丛书》这部作品,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因为它所触及的“文化”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历史事实或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它会尝试去挖掘和呈现盘锦文化背后那份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或许体现在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节日庆典,甚至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相处之道上。我尤其希望能够读到关于盘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例如那些口口相传的民歌、故事,或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它们往往是民族精神最直接的载体,也是最能展现一个地方独特魅力的部分。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夜,围坐在炉火旁,听着老人讲述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那种亲切与温暖,是任何现代化的娱乐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会否将这些宝贵的“非遗”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来,并辅以生动的描述,让我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去感受那份古老智慧的传承?我坚信,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终是属于人的文化,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点滴中的温暖与坚韧。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人为本,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盘锦人民的精神世界,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揭示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