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東塾讀書記》
《東塾讀書記》更名前為《學思錄》,陳澧為撰寫《學思錄》,前期做瞭大規模的資料搜集積纍並“抄撮群書”的準備工作,廣泛閱讀各種經史子集,辛勤摘錄群書文獻與《學思錄》有關的各種原始資料素材,並邊讀邊抄邊隨筆劄記,這些劄記是他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在長期準備和寫作過程中,《學思錄》總體設計和體例結構逐漸醞釀成熟,日臻完善,堪稱匠心獨運。為大力提倡,標榜讀書,陳澧將《學思錄》更名為《讀書記》。此書旨在通論古今學術,探尋微言大義及經學源流正變得失,這是一部傾注瞭他畢生心血,寄托瞭他的理想、抱負、夙願和期望的大部頭著作,是研究陳澧學術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集晚清學術之大成,清代學術筆記體代錶著作。
全書雖標二十五捲,實為十五捲,乃陳氏七十歲時手訂付刊。捲一《孝經》,捲二《論語》,捲三《孟子》,捲四《易》,捲五《尚書》,捲六《詩》,捲七《周禮》,捲八《儀禮》,捲九《禮記》,捲十《春鞦三傳》,捲十一小學,捲十二諸子書,捲十五鄭學,捲十六三國,捲二十一硃子書。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七至捲二十、捲二十二至捲二十五未成。
該書整理匯編瞭陳澧幾十年的讀書心得,萃其畢生心力所得,內容廣涉清代漢學、硃學之爭,以及文字學、音韻學、地理學、曆算樂律等,考證經史,闡發義理,融閤漢宋,成為清代學術筆記體著作的代錶。
陳澧(1810-1882)清代學者。字蘭甫、蘭浦,號東塾,齣生於廣州木排頭,世稱東塾先生,廣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六應會試不中。先後受聘為學海堂學長、菊坡精捨山長。於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駢文、填詞、書法,無不研習,著述達120餘種,著有《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聲律通考》等。
★不為新異之論,而實事求是,甚有功於世。
——清人李慈銘
★多示人以涵詠經文,尋繹義理之法,甚有功於世道。
——李慈銘
★隱比顧亭林之《日知錄》溝通漢宋,一時學風為之丕變焉!
——支偉成
★光緒帝也將《東塾讀書記》放在書桌上,經常閱讀批覽。
——翁同穌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紙張和典雅的字體排版,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曆史厚重感。拿到手裏,就感覺像是捧著一份塵封已久的故紙堆,那種油墨的清香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特彆喜歡扉頁上的那段引文,措辭考究,用詞講究,看得齣編者在選材和排版上是下瞭真功夫的,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影印本可比。每次翻閱,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的跨時空對話,那種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體驗。特彆是那些模糊卻又充滿生命力的老照片和手稿插圖,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訴說,讓人對那個時代的細節有瞭更直觀的感受。可以說,光是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都顯得格外有品相。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叢刊”這類匯編性質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擔心內容會顯得零散不成體係,閱讀起來費神費力。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卻齣乎我的意料。它並非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有意識地將不同地域、不同主題的文獻進行瞭巧妙的串聯和對比。比如,當你讀完一篇關於南方學堂變革的記述後,緊接著就能看到一篇北方鄉村教育的實錄,這種強烈的對比視角,使得作者和讀者的思考一下子被拉伸和拓寬瞭。這種結構上的精心設計,讓原本獨立的個體材料獲得瞭新的聚閤意義,使得整體的史學價值得到瞭顯著提升。這是一種高明的編輯智慧,它尊重瞭原始材料的獨立性,又賦予瞭它們整體闡釋的可能,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而非簡單的信息接收。
評分從純粹的文獻整理角度來看,這套叢刊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紮實,這是我作為一個文獻愛好者最看重的一點。在處理那些墨色模糊、錯字連篇的舊版手抄本時,編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精力進行交叉比對和審慎考證。我特意選取瞭幾篇有爭議的段落進行核對,發現其注釋和底本說明詳盡清晰,對於存疑之處也坦誠地標注瞭齣來,沒有故作高明的臆測或武斷的修改。這種對史料真實性的極緻尊重,極大地增加瞭文獻的可信度。在今天這個信息真僞難辨的時代,一本如此嚴謹的匯編,無疑是學術界的一股清流,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可靠的、高質量的文本基礎,其學術貢獻是不可低估的。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近代社會思潮的轉型,一直在尋找那些能夠真正反映基層知識分子心路曆程的原始資料。市麵上大部分的二手文獻總結性太強,缺乏那種未經雕琢的“現場感”。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收錄的文獻資料非常細碎和口語化,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時代語病和民間錶達方式,這對於曆史研究者來說是無價之寶。我尤其關注其中幾篇關於地方士紳在新舊交替時期如何應對變革的私人信劄,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迷茫、掙紮和偶爾的樂觀,遠比宏大的政治敘事來得真實動人。通過這些零散的記錄,我得以構建齣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復雜的近代中國知識圖景,它不再是教科書上被簡化和臉譜化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曆史洪流中的反應。這種深入肌理的材料挖掘,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溫度”有瞭切身的體會。
評分我是一個對文字的“氣味”很敏感的讀者。很多當代的曆史解讀,即便是再詳盡,也總會帶有一股“後世”的清冷和理性。而這本書裏收錄的那些文獻,它們帶有強烈的“在場感”。那些記錄者撰寫時的急迫、興奮或憤慨,那種情緒是無法被後來的文字重新復製的。我反復閱讀瞭幾篇關於社會風俗記錄的文字,筆調輕鬆詼諧,充滿瞭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比如對茶館裏辯論時政的描述,對特定服飾變遷的記錄,這些都構成瞭研究近代生活史的重要側麵。它們仿佛是一張張快照,定格瞭那個時代人們最本真、最不設防的一麵,這種鮮活的力量,是任何二手研究都難以企及的,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總想一口氣讀完所有細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