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东塾读书记》
《东塾读书记》更名前为《学思录》,陈澧为撰写《学思录》,前期做了大规模的资料搜集积累并“抄撮群书”的准备工作,广泛阅读各种经史子集,辛勤摘录群书文献与《学思录》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素材,并边读边抄边随笔札记,这些札记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长期准备和写作过程中,《学思录》总体设计和体例结构逐渐酝酿成熟,日臻完善,堪称匠心独运。为大力提倡,标榜读书,陈澧将《学思录》更名为《读书记》。此书旨在通论古今学术,探寻微言大义及经学源流正变得失,这是一部倾注了他毕生心血,寄托了他的理想、抱负、夙愿和期望的大部头著作,是研究陈澧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集晚清学术之大成,清代学术笔记体代表著作。
全书虽标二十五卷,实为十五卷,乃陈氏七十岁时手订付刊。卷一《孝经》,卷二《论语》,卷三《孟子》,卷四《易》,卷五《尚书》,卷六《诗》,卷七《周礼》,卷八《仪礼》,卷九《礼记》,卷十《春秋三传》,卷十一小学,卷十二诸子书,卷十五郑学,卷十六三国,卷二十一朱子书。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七至卷二十、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未成。
该书整理汇编了陈澧几十年的读书心得,萃其毕生心力所得,内容广涉清代汉学、朱学之争,以及文字学、音韵学、地理学、历算乐律等,考证经史,阐发义理,融合汉宋,成为清代学术笔记体著作的代表。
陈澧(1810-1882)清代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不为新异之论,而实事求是,甚有功于世。
——清人李慈铭
★多示人以涵咏经文,寻绎义理之法,甚有功于世道。
——李慈铭
★隐比顾亭林之《日知录》沟通汉宋,一时学风为之丕变焉!
——支伟成
★光绪帝也将《东塾读书记》放在书桌上,经常阅读批览。
——翁同稣
我最近在研究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反映基层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原始资料。市面上大部分的二手文献总结性太强,缺乏那种未经雕琢的“现场感”。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收录的文献资料非常细碎和口语化,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语病和民间表达方式,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我尤其关注其中几篇关于地方士绅在新旧交替时期如何应对变革的私人信札,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迷茫、挣扎和偶尔的乐观,远比宏大的政治叙事来得真实动人。通过这些零散的记录,我得以构建出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复杂的近代中国知识图景,它不再是教科书上被简化和脸谱化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反应。这种深入肌理的材料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温度”有了切身的体会。
评分从纯粹的文献整理角度来看,这套丛刊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是我作为一个文献爱好者最看重的一点。在处理那些墨色模糊、错字连篇的旧版手抄本时,编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交叉比对和审慎考证。我特意选取了几篇有争议的段落进行核对,发现其注释和底本说明详尽清晰,对于存疑之处也坦诚地标注了出来,没有故作高明的臆测或武断的修改。这种对史料真实性的极致尊重,极大地增加了文献的可信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真伪难辨的时代,一本如此严谨的汇编,无疑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高质量的文本基础,其学术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的“气味”很敏感的读者。很多当代的历史解读,即便是再详尽,也总会带有一股“后世”的清冷和理性。而这本书里收录的那些文献,它们带有强烈的“在场感”。那些记录者撰写时的急迫、兴奋或愤慨,那种情绪是无法被后来的文字重新复制的。我反复阅读了几篇关于社会风俗记录的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对茶馆里辩论时政的描述,对特定服饰变迁的记录,这些都构成了研究近代生活史的重要侧面。它们仿佛是一张张快照,定格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本真、最不设防的一面,这种鲜活的力量,是任何二手研究都难以企及的,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总想一口气读完所有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字体排版,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份尘封已久的故纸堆,那种油墨的清香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段引文,措辞考究,用词讲究,看得出编者在选材和排版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影印本可比。每次翻阅,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跨时空对话,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特别是那些模糊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老照片和手稿插图,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诉说,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细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品相。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丛刊”这类汇编性质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内容会显得零散不成体系,阅读起来费神费力。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有意识地将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巧妙的串联和对比。比如,当你读完一篇关于南方学堂变革的记述后,紧接着就能看到一篇北方乡村教育的实录,这种强烈的对比视角,使得作者和读者的思考一下子被拉伸和拓宽了。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让原本独立的个体材料获得了新的聚合意义,使得整体的史学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一种高明的编辑智慧,它尊重了原始材料的独立性,又赋予了它们整体阐释的可能,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