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1917年起,劉師培任北大國文門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便是為“國文門二年級”學生編寫的講義,講義分為五課,課“概論”旨在闡明研究意義,第二課講述文學變體,第三、四、五課分彆論述漢魏、魏晉文學的變遷以及宋齊梁陳文學風貌與異彩,彰顯瞭對漢魏六朝文學研究的獨特視角,褒揚藻韻,推崇美文,嚴辨“文筆”之彆,替六朝聲偶之文爭正統,堅持“偶詞儷語”為文的主張,編撰方法精湛,采用甚見功力與識斷的摘錄法,附以簡要的結論和案語,此書成為文學史教學與研究的典範之作,亦是近現代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之作,舊學之殿軍,新學之。
這裏的“中古”也就是自漢末至宋、齊、梁、陳這一時期,這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非常活躍的時期,亦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期。本書中采用甚見功力與識斷的“摘錄”的編纂手法,使眾多相關資料各聚門類,在按語中作考鏡源流、厘清流派、畫龍點睛式的揭示,從而使錯綜復雜的文學變遷史變得一目瞭然。
劉師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號左盦,漢族,江蘇儀徵人。劉貴曾之子、劉文淇曾孫。著有《左盦集》八捲、《左盦外集》二十捲、《左盦詩錄》四捲、《詞錄》一捲,及論經學(以小學、左傳學為主)、史學(開創近代中國學術史體)、文學(主張“六朝文”,維護揚州學派駢文之文統)專著七十四種,收入民國二十三年(1934)寜武南氏刊本《劉申叔先生遺書》。
★是時病瘵已深,不能高聲講演,然所編講義,元元本本,甚為學生所歡迎。
——劉師培《劉君申叔事略》
★我看過已刊的書(指中國文學史一類),無一冊好。隻有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倒要算好的。
——魯迅
★《中國中古文學史》不是一個普通的講義,而是近現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之作,是舊學之殿軍,新學之。
——錢誌熙
從裝幀的細節到內容的深邃,這本書都流露齣一種沉靜而堅韌的力量。它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獲取信息,不如說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能在樸實的陳述中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和思想的張力。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或存在爭議的觀點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客觀,沒有草率地下定論,而是將材料呈現齣來,留給讀者自行判斷的空間。這種尊重曆史、尊重讀者的態度,讓這本書成為瞭一份值得珍藏和反復研讀的資料。它像一位博學的老者,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那個特定時期的精神風貌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和更全麵的把握。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在我看來,兼具瞭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韻味,讀來絕非枯燥的教科書式敘述。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引人入勝的筆調來闡述深奧的理論,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文學現象,變得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人物和重要作品的分析,作者總能抓住其神髓,一語中的,令人拍案叫絕。我時常會在讀到某個精彩的論斷時,停下來反復咀嚼其間的深意,感覺自己仿佛被帶入到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親眼目睹瞭文人們的思想激蕩與創作實況。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在許多同類書籍中是難以尋覓的。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當代讀者能夠以更貼近曆史語境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賞先賢們的文學成就與時代的局限。
評分坦白講,初次接觸這類偏嚮文獻學的著作,我內心是有些許忐忑的,擔心其專業術語過多,會形成閱讀障礙。然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著實為讀者考慮周全。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構建瞭一套清晰的邏輯框架,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每部分的過渡都處理得十分自然流暢,即便是跨度較大的曆史階段或理論分支,也能在作者的引導下找到清晰的脈絡。那些復雜的文獻引用和比較分析,也被巧妙地融入敘事之中,成為推動論證前進的磚石,而非徒增閱讀負擔的纍贅。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使得一個非專業背景的愛好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領略到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
評分初翻開這本大部頭,首先被其厚重的質感和考究的裝幀所吸引。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相當精妙,雖然內容涉及的領域較為專業,但字體大小和行距的設置都顯得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中的一些插圖和圖錶,雖然數量不多,但都精準地契閤瞭文本的論述,為理解復雜的曆史脈絡提供瞭直觀的幫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綫索時的那種細膩和耐心,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散落在不同角落的文獻碎片一絲不苟地編織成一張完整的網。閱讀過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對文獻源頭的尊重與審慎,每一個論斷背後似乎都有著堅實的考據支撐,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瞭解某個時代文學風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定心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嚴謹的學術探險的記錄,讓人在驚嘆於作者的學識之餘,也對那個特定時期的文化景觀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入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對史實的梳理,更在於其展現齣的一種知識分子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深刻反思。在閱讀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那個特定轉型期的復雜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文學作品的興衰更迭,更是在探究文學觀念是如何與社會思潮、政治風雲相互作用、互相塑造的。這種宏大的視野和批判性的思維,使得全書的格局一下子被打開瞭。它不再局限於“文學史”的範疇,而是延展到瞭文化史、思想史的廣闊領域。每當我閤上書頁,總會留下一些關於時代精神和個體命運的沉重思考,這正是一本優秀學術著作所應具備的穿透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