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二 | 作者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选 |
| 定价 | 42.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54727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裘锡圭、刘钊、陈剑、郭永秉、邬可晶、刘娇、张传官、广濑薰雄等师生论文十六篇,并将根据内容分辑。本册内容相对偏向与出土文献与典籍、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丛书简介:《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
| 作者简介 | |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是复旦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中心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并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亦关系密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卷所编选的论文,多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在复旦工作或求学期间所作,其中不少为各位的代表性作品,是中心师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比较集中的展示。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如今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又能拥抱世界?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启示。它并没有回避文化中的不足之处,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历史的成因,去探讨未来的可能性。我非常赞同作者关于“创新”的观点,中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能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去传承,更是作为一种鲜活的力量,去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去塑造我们未来的方向。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我是谁”、“我们是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往哪里去”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源源不断的、细水长流式的。它没有惊天动地的理论,也没有耸人听闻的结论,但每一个观点都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我的脑海里。它用非常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解读了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文化现象。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看重“关系”?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面子”?这些在中国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解释。作者将这些现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甚至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能看到真相。它让我意识到,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是碎片化的,零散的,甚至有些浅薄的。我更多的是从一些表面的符号,比如汉字、节日、饮食等方面去理解它。但是,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帮助我度量了那些隐藏在这些符号之下的深层结构和运行逻辑。它让我明白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情感表达,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无数代人的实践和传承,逐渐形成并固化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辩证分析。它没有简单地将西方个人主义视为对立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的“个人”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我们文化的复杂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仅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今天的选择,也在塑造着未来的中华文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的文化现象,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逻辑和历史脉络。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例子,将那些宏大的文化概念拆解开来,让我看得明明白白。比如,书中对“家国情怀”的探讨,我一直觉得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但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体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和个体行为上的,书中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解答。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礼”的分析,它不仅仅是表面的礼仪,更是内在的秩序和规则,是如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构建起稳固的社会结构,并且不断自我修复和完善的。这种对文化“内在动力”的挖掘,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能够对照自身,去反思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来源。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听他娓娓道来,解开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又厚重的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我一直对我们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层原因。想象着书中能够像解剖DNA一样,一点点剖析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那些模糊的、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我觉得非常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或者名人故事,更能深入到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甚至是生活习俗的演变过程中,去寻找那些潜移默化的“基因”。比如说,农耕文明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儒家思想又是如何以一种温和但又深入骨髓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甚至更细微的,比如“和”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建筑,乃至人际交往中的?我渴望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汇聚成磅礴的中华文化洪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我对自身文化根源更深层次的探寻,去理解为何我们是“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