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友
定价:29.80元
作者:王易,焦国成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201082912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友/中国人的美德》主要内容包括:友德的历史演变、友德的一般要求、当代如何践行友德、背诵部分、熟读部分、知音之交、舍命之交等。
目录
辑 解析篇
友德的历史演变
友德的一般要求
当代如何践行友德
第二辑 菁华篇
背诵部分
熟读部分
第三辑 范例篇
知音之交
舍命之交
桃园结义
鸡黍之交
管鲍之交
李大钊和蔡元培的友谊
徐志摩与沈从文的友谊
梅兰芳与齐如山的友谊
巨匠的友谊
陈寅恪与吴宓的友谊
团结人民的谢益先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放弃高考复习,远赴北京救人
K165次列车英雄乘务组
天使的翅膀
爱心网店生命
热心定格友谊
路灯下的纯真童心
“义务队”学生街头义卖救“同窗”
七·四班,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为腿脚不便的同学当“拐杖”
胜似姐妹的友情
挑战珠峰中患难见真情
十三人的患难友情
洁癖男生那的温暖
作者介绍
文摘
樵夫回答得非常正确,俞伯牙内心大喜,想必是遇到知音了,于是连忙邀请他上船来细细交谈、共赏琴音。樵夫看到俞伯牙的琴,不禁大喜:“莫非这就是瑶琴!听说此乃伏羲氏所造。”接着,他轻抚着这把琴,又将这瑶琴的来历娓娓道来。听了樵夫的这番话,俞伯牙不由暗自佩服,这樵夫真不简单,是真正懂得音乐之人啊。接着俞伯牙又为樵夫弹了几曲。当他弹奏的琴声急促、高亢时,樵夫笑笑说:“您这是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啊。”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笑着说:“您这曲是想要表达潺潺的流水吧。”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过去从没有人听得懂自己用琴声所表达的心意,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儿上。没想到,在这江边小山下,竟遇到了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们喝起酒来,边喝边聊,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就此结拜为兄弟。两人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聚,喝酒交心,共话琴音。
两人依依惜别后,俞伯牙更加发奋练琴,希望来年再见知音钟子期时,自,己的琴艺能有更大的进步。终于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的小山下。可是他等了一天,直至傍晚仍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席地而坐,如痴如醉地弹起琴,希望通过琴声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这么弹了一夜,还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俞伯牙心急如焚,他知道钟子期不会爽约的。莫非钟子期生病了?俞伯牙越等越焦急,第二天大清早,他来到江边的村落,打听钟子期的下落。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前不久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他没有忘记两个人的约定,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等到八月十五,就能听到好友俞伯牙的琴声,死而无憾了。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踉踉跄跄地来到江边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去年他和子期一同品评的《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痛地说道:“世间懂我的知音已经不在了,留着这琴,还弹给谁听呢?”知音已逝,从此,俞伯牙不再弹琴。
……
序言
辑 解析篇
友德的历史演变
友德的一般要求
当代如何践行友德
第二辑 菁华篇
背诵部分
熟读部分
第三辑 范例篇
知音之交
舍命之交
桃园结义
鸡黍之交
管鲍之交
李大钊和蔡元培的友谊
徐志摩与沈从文的友谊
梅兰芳与齐如山的友谊
巨匠的友谊
陈寅恪与吴宓的友谊
团结人民的谢益先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放弃高考复习,远赴北京救人
K165次列车英雄乘务组
天使的翅膀
爱心网店生命
热心定格友谊
路灯下的纯真童心
“义务队”学生街头义卖救“同窗”
七·四班,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为腿脚不便的同学当“拐杖”
胜似姐妹的友情
挑战珠峰中患难见真情
十三人的患难友情
洁癖男生那的温暖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友”,单看这几个字,就让人心生好奇。在我印象中,传统文化中对“友”的推崇可谓是源远流长,从《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到“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重视,再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中国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关于友谊的箴言。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典籍,不仅仅是罗列名言警句,而是能够讲述那些鲜活的历史故事,解析古人对“友”的理解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演变发展的。例如,在乱世之中,一份患难与共的友情意义何在?在和平年代,如何维系一份长久而真挚的友谊?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探讨当下社会中,“友谊”这个概念是否有所变异,例如网络社交的普及对传统友谊模式带来了哪些冲击。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又或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实践这份“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关于如何交友、如何做朋友的深刻启示,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那份坚守和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读起来不会感到突兀。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友》,让我立刻想到很多关于友情的故事和谚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在中国流传甚广,可见“知己”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知己”这个概念?它是指灵魂的契合,还是仅仅是志同道合?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友”的层次性,比如从普通的朋友到挚友,再到知己,不同层次的友谊,其维系方式和情感深度有何区别?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泛爱”和“亲疏有别”的辩证思考,以及这种思考是如何影响中国人对“友”的选择和界定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变得愈发脆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真诚、持久友谊的智慧,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至于丢失那份珍贵的情感联结。书中会不会探讨“君子之交”的真谛,以及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种“淡如水”的友谊?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仿佛捧着一本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籍。书的装帧很讲究,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友》,立刻勾起了我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联想,而“友”作为其中的一环,虽然不像“仁”那样普适,却在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猜想,这本书的论述会从多个角度切入,或许会从哲学层面探讨“友”的本质,追溯其在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或许会从历史层面梳理历代文人雅士、政治家、军事家之间的深厚情谊,例如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又或者苏轼与黄庭坚的诗酒唱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友”的观念,展现中国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非常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忠诚”、“信义”、“理解”、“包容”等与“友”密切相关的德行在历史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这本书能否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以及如何辨别真挚友情的智慧,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在序言中似乎对“友”这个概念进行了宏观的界定,点明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我个人对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的内容。书名中的“美德”二字,让我联想到很多经典的论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互助精神,这些都与“友”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友”的赞美,而是能够深入探讨“友”所包含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友谊的需求。例如,当朋友的某些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是选择沉默还是规劝?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困境,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启发。此外,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各种挑战时,如何体现“友”的美德,以及这些美德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感觉它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温度。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友》,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的深刻论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就点明了朋友对人的影响之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阐释“友”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道德支撑。书中会不会探讨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友”的观念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所调整的?例如,在古代的宗族社会中,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友情中的作用如何?在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兴起后,“国之大用,在于能聚人”的思想是否也影响了对“友”的理解?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自身人际交往的反思,教我如何识别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友谊,如何在与人交往中保持真诚和尊重,以及如何在困难时刻,成为朋友可以依靠的坚实臂膀。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套关于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理解和实践“友”的智慧,是我非常关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