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
定价:78.00元
作者: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2191131
字数:
页码:4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主要内容包括宏观文化,巴渝文化,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传媒,艺术研究,后记。
目录
宏观文化
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主体性思想/张望李国栋
论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途径/赵云雪
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李景国陈玲莉
国家形象建构:作为表征意指实践的“文化循环”/刘丹凌
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蒲清平张伟莉赵楠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以中国4011个城镇家庭为例/李志李雪峰
巴渝文化
在历史中生成和演变——“南平僚”初探/故牧赵秀
构建巴文化学的初步设想/胡天成
巴渝文化的构成要素/王明凯
巴渝古代文献述略/薛新力
渝人及其习俗/余云华
“巴渝文化”研究的重要地方志文献——读《重庆市略志》
的学术思考/赵心宪
“大禹治水”新论/黄权生罗美洁
寻根·融合·共识——首届南平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章义和
论“巴渝文化”是贯通重庆古今的主流文化/熊笃
略论巴渝文化对当代重庆文化的影响/魏锦
公共文化
厚植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文化土壤——重庆市现代公共
文化服务均等化价值取向研究/罗锐华
“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王永友史君
介于国家与地方间的石柱县“坝坝电影”/李欢杨亭
精英艺术的大众化传播——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探讨/王文娟
数字化背景下古籍整理展望/张文胡
地域美术史文献挖掘的路径与方法——兼及《蜀中广记》
所见之巴渝美术史料辑录/聂树平余炤-
文化产业
民族电影身份之思——从20世纪90年代欧洲电影危机看当下中国电影/张瑶刘宇清
探究我国网络自制剧产业的发展现状/张悦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IP电影/杨怡馨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孟云付薇茵
浅析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与优势
基于5w模式的重庆本土动漫现状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发展策略浅析
……
文化遗产
文化传媒
艺术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宏观文化
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主体性思想/张望李国栋
论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途径/赵云雪
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李景国陈玲莉
国家形象建构:作为表征意指实践的“文化循环”/刘丹凌
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蒲清平张伟莉赵楠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以中国4011个城镇家庭为例/李志李雪峰
巴渝文化
在历史中生成和演变——“南平僚”初探/故牧赵秀
构建巴文化学的初步设想/胡天成
巴渝文化的构成要素/王明凯
巴渝古代文献述略/薛新力
渝人及其习俗/余云华
“巴渝文化”研究的重要地方志文献——读《重庆市略志》
的学术思考/赵心宪
“大禹治水”新论/黄权生罗美洁
寻根·融合·共识——首届南平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章义和
论“巴渝文化”是贯通重庆古今的主流文化/熊笃
略论巴渝文化对当代重庆文化的影响/魏锦
公共文化
厚植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文化土壤——重庆市现代公共
文化服务均等化价值取向研究/罗锐华
“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王永友史君
介于国家与地方间的石柱县“坝坝电影”/李欢杨亭
精英艺术的大众化传播——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探讨/王文娟
数字化背景下古籍整理展望/张文胡
地域美术史文献挖掘的路径与方法——兼及《蜀中广记》
所见之巴渝美术史料辑录/聂树平余炤-
文化产业
民族电影身份之思——从20世纪90年代欧洲电影危机看当下中国电影/张瑶刘宇清
探究我国网络自制剧产业的发展现状/张悦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IP电影/杨怡馨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孟云付薇茵
浅析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与优势
基于5w模式的重庆本土动漫现状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发展策略浅析
……
文化遗产
文化传媒
艺术研究
后记
我是一名来自北方的文化工作者,最近因为工作需要,开始关注巴蜀地区的文化现象,于是有幸接触到了《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地方性文化研究难免会有些局限性,甚至可能陷入地方保护主义的泥沼。然而,这本书的出乎意料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仅仅罗列重庆的文化符号,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动因。例如,书中对重庆山地城市特色与居民生活方式关系的探讨,让我深刻理解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地域文化。另外,关于重庆电影产业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在文化产业转型中的努力与探索,其中一些关于独立电影制作的案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用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一个地方的文化,同时又不失细节的考究。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着对现实问题的关照,这种结合非常难得。
评分读到这本《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书籍,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它没有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而是聚焦于重庆这个极具辨识度的城市,从一个更微观、更细腻的视角去审视其文化的肌理。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对重庆码头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演变,或者对巴渝民俗的细致梳理,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川剧变脸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探讨,作者旁征博引,既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又指出了其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非常有启发性。此外,书中的一些章节还涉及了重庆的工业遗产保护,这对我这个关心城市发展的人来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角度。整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但又不失可读性,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初次接触重庆文化研究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知识。我还会继续深入研读,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灵感。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的退休教师,近年来,我对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巴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重庆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关于古代巴人的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的论述,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早期文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古代巴人宗教信仰的研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非常有说服力。同时,书中对宋代以来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格局变迁的分析,也为我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区域视角。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区域文化相结合,既有史学研究的深度,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对我这样一位老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脉络,非常有价值。
评分拿到《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的时候,我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特殊的案例。我的研究方向是当代城市记忆的建构,而重庆那独特的历史轨迹和鲜明的城市性格,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及时雨!它从多个角度切入了重庆的城市文化,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更多的是那些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重庆的“江湖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江湖”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市民精神、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长期影响,以及这种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变异与再生。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重庆。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重庆方言的演变和保护的论述,这对于我理解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材料,让我对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的论文提供了不少新颖的思路。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重庆文化研究(2016年卷)》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我并不是专业的学者,也非重庆本地人,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觉得“重庆文化”这个词条足够吸引我,再加上“包邮”的诱惑,就下单了。收到书后,我随意翻阅了几页,没想到就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历史、艺术、民俗到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重庆的饮食文化的研究,比如对火锅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分析,让我对这道闻名遐迩的美食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一顿火锅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重庆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交方式。此外,书中对重庆夜市的描绘也相当生动,那些市井的烟火气,那种市井的活力,仿佛就在眼前。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可以如此有趣且贴近生活。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重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