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李太白集注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4函16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4函16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价:8300.00元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高档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奢华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我而言,收藏这套书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李白的诗集,更是为了拥有一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资产。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快速消费型的、未经严格校对的电子版或简化版古籍,它们或许在价格上占优,但在思想的深度和版本的可靠性上,与这种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珍赏系列”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它提供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阅读行为的仪式感和对历史责任感的体现。翻开它,仿佛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精神脉搏,感受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是如何闪耀的。它让我对“珍藏”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的珍藏,是值得反复阅读、值得传之久远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类“大部头”的学术性强的书籍时,我内心是有些许抗拒的,总担心会过于枯燥,更像是冷冰冰的资料汇编,缺少了文学的温度。然而,这套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在提供学术深度的同时,并未完全抽离掉李白诗歌本身那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它像一个高明的向导,先带你领略到盛唐诗仙的潇洒与狂放,然后在你被那些壮丽的景象吸引住后,才温柔地拉住你,告诉你这背后的每一个词语是如何被精心锤炼的。这种“先入情,后入理”的阅读路径,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它证明了严谨的考据和灵动的文采是可以完美共存的,是学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体。
评分这套书拿在手里,首先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给震撼到了。光是外壳的质感,就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仿佛能闻到旧纸张和墨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我一直对古代文学抱有深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真正能沉下心来读的经典。这本《李太白集注》光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这个名号,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知道这绝非寻常的普及读物,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淘洗和学者的精心考证。我尤其欣赏这种将经典以最高规格呈现出来的匠心。想象一下,在那些古老的书房里,学者们对着案牍辛勤劳作的场景,如今我们能以如此现代且精美的形式触摸到这份文化遗产,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对于那些追求版本考据和文献价值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收藏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盛唐气象的磅礴与浪漫。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献爱好者,我对书籍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挑剔。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成功地在保持古籍原貌的严谨性与现代阅读的舒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选用的字体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辨;纸张的厚度和光泽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尊重原文的结构,该分段、该标注的地方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我们在查阅和比对不同版本注释时,能迅速定位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让这份“珍赏”系列名副其实。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仔细研读其中的注疏部分,这一点是它区别于普通诗集最显著的特点。阅读李白的诗,固然可以感受其豪迈奔放的才情,但若没有扎实的注释作为支撑,许多典故、地理名称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会成为理解上的巨大障碍。这套书的注释做得极为详尽,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更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的文化密码。我发现,很多我以前囫囵吞枣读过的名篇,在这些详尽的笺注下,其内涵和妙处一下子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比如,某个看似寻常的山川名,注释里会牵扯出一段历史典故,或是与某位名士的交往逸事,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嵌在那个伟大时代的血肉之中。对于想要真正“学”诗而不是“赏”诗的爱好者而言,这种深度的文本解读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