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书集传 | 作者 | 【宋】蔡沉 撰,王丰先 点校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5153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让人心生敬意。装帧设计很古典,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说实话,我最期待的是它对那些失传已久的历史片段的挖掘和重构,毕竟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文献大多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解读的二手资料,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现场感”。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用文字的凿子,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展现出最原始、最鲜活的细节。比如,那些民间传说中只言片语提及的习俗、那些被正史忽略的市井生活,如果能在这部书中找到扎实的影子,那将是极大的满足。我一直在寻找能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完美融合的作品,既要有史诗般的格局,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关怀。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看起来很宏大,涵盖的年代跨度也十分广阔,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高屋建瓴的同时,保持住叙事的精确性和生动性的。我对此抱着极大的好奇和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能够更真实地触摸到过往的温度。
评分对于这种规模浩大的“集大成”式著作,我最关心的就是其学术的可靠性和观点的平衡性。我深知,面对如此广博的主题,作者必然要做出大量的取舍和判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审慎、包容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推崇某一种单一的学派观点。在引用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时,如果能对不同学者的见解进行梳理和辨析,展示出一种“存异”的学术风度,那就更令人信服了。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的。是选择回避,还是以一种更为开阔和多维的视角去呈现不同的可能性?一本优秀的参考书,应当是提供思考的工具,而非灌输既定的结论。我期待它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复杂光芒,引导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某种定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在这个充斥着廉价印刷品和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处处体现匠心精神的著作,实属难得。内页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反光,墨色浓淡适宜,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和图表,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深度服务于文本内容的补充和诠释。我尤其关注那些对古代器物或地理风貌的复原图,它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解,远胜于纯文字的描述。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在历史迷宫中穿梭,每到一个重要的节点,导游都会适时地展示一张高质量的“地图”或“文物照片”,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刻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许。我期待着,这些精美的形式背后,蕴含着同样扎实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成果。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无疑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我特别留意那些描述性的段落,看作者是如何驾驭长短句,如何运用比喻和排比来营造氛围的。好的历史或文化类书籍,其文字本身就应该具有一种超越信息传递的力量。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种干巴巴、充满术语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共鸣的叙述。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够用接近古典文学的韵律和张力,去描摹那些历史转折点上的瞬间,去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或抗争的个体,那将是多么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我期待那种能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风声、闻到硝烟味,甚至能感受到人物内心波澜的文字功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是一部可以反复品味的文学作品,值得收藏和细读。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古代文化传承的论著,它们往往有一个通病:过于聚焦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疏忽了“怎么样”和“对现在意味着什么”。我更看重那些能够建立古今对话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能适当地引入现代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跨时空的对比和反思。比如,当我们谈论古代的社会治理结构时,能否从中提炼出对当代管理学有所启示的经验教训?当我们探讨古代的艺术审美时,能否与我们当下的审美趣味进行一次有趣的碰撞?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设置这样的“支点”,让古代的智慧不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能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共振,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历史与现实之间那条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