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集有關知識論、邏輯及科學哲學的四篇論文。第一篇「知識與合理的真實信念」所討論是近一、二十年來知識論的一個熱門問題:知識是否等於合理的真實信念?本書的結論是:合理的真實信念是知識的必備條件﹐但不 是充分條件。第二篇「邏輯悖論與公設集合論」以羅素悖論做為邏輯悖論的代表﹐對各公設集合論系統解消邏悖論的方法做了簡略的說明與比較。第三篇「瑞姆濟的理論性概念消除法」和第四篇「克雷格定理及其科學哲學上的應用 」分別討論兩種消除法抽象概念的方法﹐並討論這些消除與科學工具論之間的關係。作者的結論是:這兩種消除法均無助於科學工具論的建立;換言之﹐均無法用來否證抽象體的存在。
林正弘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哲學博士候選人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序
本書收集筆者近幾年所寫的四篇有關知識論、邏輯及科學哲學的論文。 第一篇「知識與合理的真實信念」曾刊登於「思與言雙月刊」第17卷第1期(1979年5月)。它所討論的問題是:知識是否等於合理的真實信念?這是近一、二十年來知識論的熱門問題。該文只做最初步的分析,筆者希望以後有機會對相關的知識論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第二篇「邏輯悖論與公設集合論」刊登於「思與言雙月刊」第19卷第3期(1981年9月)。它對各公設集合論系統解消邏輯悖論的方法做簡略的說明與比較。 第三和第四兩篇則介紹兩種消除抽象概念(或理論性詞)的方法,討論這些消除法與科學工具論之間的關係。這是科學哲學中的問題。其中第三篇「瑞姆濟的理論性概念消除法」曾刊登於「思與言雙月刊」第18卷第5期(1981年1月)。在該文中筆者指出瑞姆濟(Frank Pumpton Ramsey)的消除法無法用來支持科學工具論。 第四篇「克雷格定理及其在科學哲學上的應用」的一部分曾以相同題目刊登於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四期(民國70年1月)。筆者在四年前撰寫該文初稿時,還相信克雷格(William Craig)的理論性詞消除法有助於科學工具論的建立。在刊登於「哲學論評」的論文中,筆者一方面反駁了許多哲學家對克雷格方法的批評,另一方面指出了一條聯繫克雷格定理與科學工具論之間的線索。但是對於兩者之間的關聯並未詳細探討。因此,在該文刊登之後,筆者即不十分滿意,乃決定對此問題繼續加以探討。經過一、兩年的思索,筆者發現克雷格的消除法有一重大缺陷,即:一個科學理論使用克雷格方法消除了理論性詞之後,有可能喪失其原有的說明功能。這一缺陷似乎是向來討論克雷格方法的哲學家所忽略的。筆者乃一方面蒐集有關科學說明的論著,從各方面探討克雷格的消除法與說明功能之間的關係;一方面開始修正及改寫的工作。現在收集在本書中的第四篇論文,就是重新改寫後的作品。舊文開頭四節沒有變動,第五節有大幅度的修訂,第六節完全刪除。現在的第六節到第九節則完全是舊文中所無的。因此,改寫後的論文不但基本觀點與舊文不同,字數也由二萬八千多字增加到九萬字左右。 三民書局劉振強先生願意把這些論文結集出版,使它們有機會與較廣大的讀者見面,筆者衷心戚謝,並盼能因此得到更多的批評與指正。此外,本書第二篇、第三篇以及第四篇部份初稿寫作期間曾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及獎助,特此申致謝意。最後,麗鶯在百忙中抽空為我整理並抄寫文稿,我也要趁此機會說聲謝謝。 林正弘1984年10月10日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我向来对那些动不动就大谈“存在”与“意义”的书敬而远之,觉得大多是故弄玄虚,但《灯火阑珊处的悖论》这本书,硬是把我给“劝”住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刁钻,它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完美形式”的执着,一路蜿蜒曲折,最终抵达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对“自我”边界的模糊处理。作者的笔法带着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浪漫。他引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史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堆砌理论。比如,他对卡夫卡作品中那种荒诞的官僚体制的分析,被用来解释现代社会中个体能动性的消解,衔接得天衣无缝,毫无说教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一个极其博学的老友在壁炉边进行一场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交谈,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享受那种不断探索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它教会了我如何更细致地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真实”和“意图”——它们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评分老实说,我对那种试图用一套统一理论来解释所有现象的雄心勃勃的著作总是心存疑虑,总觉得其中必有太多强行拼凑的痕迹。然而,《沉默的几何:非欧几里得世界观下的伦理疆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框架。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避开了对既有科学模型的直接批判,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数学中的“非线性”和“非连续性”概念,来反思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和道德判断。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展示在我们既有的线性思维之外,还存在着多么丰富和复杂的可能性。比如,他讨论了在“混沌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初始偏差如何导致完全不同的历史走向,然后将其映射到历史决策的领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必然”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极其精炼,读起来有种在沙漠中行走时,每一步都必须精确测量的感觉,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意义。
评分很久没有读到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书了。《符号的倒影:从原始巫术到大数据拟像》这本书,它成功地将人类学、符号学和信息论熔于一炉,展现了一种宏大的、近乎史诗般的图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没有试图将“迷信”与“科学”对立起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人类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两种不同策略。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古代部落的图腾崇拜如何满足了信息缺失时的心理需求,并将其与我们今天面对海量数据时的“算法依赖”进行了精妙的对照。这种对比,让我对我们这个“高度理性化”的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我们真的比我们的祖先更“理解”世界吗?这本书的行文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它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引导你去提问,去质疑那些被社会结构所固化的理解框架。读完之后,你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很少能对一本聚焦于“方法论”的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探寻边界:科学发现的隐秘路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你“如何做研究”,不如说是在剖析“伟大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实验步骤或公式,而是专注于对历史上那些关键性科学突破发生瞬间的心理侧写。作者似乎对科学家的内心世界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力,他描述了那些突破前夜的焦虑、灵光乍现时的狂喜,以及随之而来的同行质疑的压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类比思维”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开普勒如何从对小提琴声学的研究中获得了行星运动的启发,这种跨学科的联想能力,才是真正的创新引擎。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草味和羊皮纸气息的研究室中,见证着思想的挣扎与诞生。它极大地鼓舞了我,让我意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僵化。
评分天呐,最近读完了这本《宇宙的织锦:从量子纠缠到宏观实在》,简直是把我从头到脚都给震撼了一番。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他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物理学术语,而是把极其复杂的概念,比如多重宇宙理论和时间箭头的形成,描绘得如同神话故事般引人入胜。我记得有一段讲到观察者效应时,作者竟然用了一个中世纪炼金术士的视角来比喻,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更绝的是,书中对“信息”的定义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不再把它仅仅看作数据流,而是视为构建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本身的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现象——比如为什么咖啡会变凉,为什么我们只能朝一个方向回忆——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让你在惊叹于科学的广袤之余,还能感受到一种哲学上的宁静,仿佛所有的纷乱都可以被归结到几个优雅的底层原理之中。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那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最终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任何爆米花小说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