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间词话--中华经典诗话
定价:24.00元
作者:(清)王国维 撰,彭玉平 评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011000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一 (词以境界为上)
二 (有造境)
三 (有有我之境)
四 (无我之境)
五 (自然中之物)
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
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
八 (境界有大小)
九 (严沧浪((诗话》)
一○ (太白纯以气象胜)
一一 (张皋文谓飞卿)
一二 (画屏金鹧鸪)
一三 (南唐中主词)
一四 (温飞卿之词)
一五 (词至李后主)
一六 (词人者)
一七 (客观之诗人)
一八 (尼采谓)
一九 (冯正中词)
二○ (正中词)
二一 (欧九《浣溪沙》词)
二二 (梅舜俞《苏幕遮》词)
二三 (人知和靖)
二四 (《诗·蒹葭》一篇)
二五 (我瞻四方)
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
二七 (永叔)
二八 (冯梦华)
二九 (少游词境)
三○ (风雨如晦)
三一 (昭明太子)
三二 (词之雅郑)
三三 (美成深远之致)
三四 (词忌用替代字)
三五 (沈伯时《乐府指迷》)
三六 (美成《青玉案》)
三七 (东坡《水龙吟》)
三八 (咏物之词)
三九 (白石写景之作)
四○ (问“隔”与“不隔”)
四一 (生年不满百)
四二 (古今词人)
四三 (南宋词人)
四四 (东坡之词旷)
四五 (读东坡、稼轩词)
四六 (苏、辛,词中之狂)
四七 (稼轩中秋饮酒)
四八 (周介存谓)
四九 (介存谓梦窗词)
五○ (梦窗之词)
五一 (明月照积雪)
五二 (纳兰容若)
五三 (陆放翁跋《花间集》)
五四 (四言敝而有楚辞)
五五 (诗之《三百篇》)
五六 (大家之作)
五七 (人能于诗词中)
五八 (以(《长恨歌》之壮采)
五九 (近体诗体制)
六○ (诗人对宇宙人生)
六一 (诗人必有)
六二 (昔为倡家女)
六三 (枯藤老树昏鸦)
六四 (白仁甫)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22岁起,他到上海《时务报》报馆做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3部著作。l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避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悲剧色彩的“谜案”。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似乎秉持了一种尊重历史、又不失现代解读视角的平衡态度。它没有将古代的词人神化,也没有用过于现代化的、生硬的语言去解构他们的创作,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性,又确保了内容的可读性和亲近性。我注意到,对一些争议性的文学观点,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审慎和客观,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讨论空间。它不是在喂养既定的答案,而是在鼓励读者进行主动的探索和批判性思考。对于一个追求深度而非广度的读者而言,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论述风格,无疑比那些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文本更具吸引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印刷品时,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略带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埋藏在泛黄书页里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几笔写意的书法,遒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年挥毫泼墨时的心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文,但仅凭这第一印象,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展示。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细腻,即便是细小的宋体字也毫无费力之感,长时间阅读想必也不会过于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以见出出版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用心。它给人的感觉是沉稳而厚重的,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慢阅读”对象。我期待着翻开它,进入那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古代文人世界。
评分我试着随机翻开其中某一页,目光正好落在一段关于意境描写的论述上。那段文字的笔触极为细腻,它没有用太多晦涩的术语去解释什么是“韵味”,而是通过几个精准的例子,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我仿佛真的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观察的深度和敏感度。这种表达方式的高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而是如同挚友间的促膝长谈,将深奥的文学理论,化为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画面。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今审美的桥梁,让我这个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也能瞬间被那种沉淀了千年的古典美学所打动。这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是衡量一部文学评论佳作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划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编者在梳理传统文化脉络上的深厚功力。我粗略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发现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词,而是尝试构建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话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文化网络。这对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往阅读类似主题的书籍时,常常感到知识点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认知,但这本书的编排似乎有意识地避免了这一点。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如何引导初学者循序渐进,也懂得如何为资深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系。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从目录就能窥见一斑,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信心和期待。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能按照这个脉络图去追溯某一位大词人的创作心路历程,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学术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组织固然出色,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营造出的一种时间感。翻阅时,能明显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而来的引路人,他不仅精通那些诗词的格律和典故,更深刻理解了词人创作背后的时代情绪、个人际遇乃至他们的生活哲学。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书中的分析充满了人情味,而非冰冷的文本剖析。它不仅仅在讲诗,更是在讲那些写诗的人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面对得失、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这种将文学融入生命体验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有些高远的古典文学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温度。它提供了一种穿越千年依然适用的情感共鸣,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文化遗产所具备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