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

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普振宇 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先秦诸子
  • 儒家经典
  • 注译本
  • 普振宇
  • 思想文化
  • 国学
  • 古代文献
  • 经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5580
商品编码:299526045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新注

定价:38.00元

售价:20.5元,便宜17.5元,折扣53

作者:普振宇 校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010115580

字数:290000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是国学元典,目前图书市场上虽然各种校本、注本比较多,但错讹比较多。本书以宋代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为底本,对《孟子》进行校勘和注释。然后参以上海涵芬楼借清内府藏宋刊本景印《四部丛刊经部》、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1986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康有为撰《孟子微》八卷本。历代为《孟子》作注的学者比较多,清代以前大约就有75家。《孟子新注》对原文的校勘,反复比照,择善而从。凡对宋代朱熹《孟子集注》本有所改易者,尽量在注释中一一说明。在注释上,为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之需要,本书的注释侧重于难解字词、历史人物与事件、典章制度、历史地名等等内容。对个别难读之句子加以窜讲,并通释全句。凡训诂等方面涉及各家意见分歧之处,或择善而从或出于己识。对生僻字词,加注汉语拼音。《孟子新注》原文之断句、标点,与前人亦有异同,不仍旧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导读 一、 时代背景与孟子思想的传承 孟子,这位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以其醇厚仁德的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仁政”,其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二千多年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然而,孟子的著作,尤其是《孟子》原文,历经千载,文字古奥,义理精深,对于今人而言,理解和学习并非易事。 《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的诞生,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隔阂,让孟子这位千古圣贤的思想,能够以更加清晰、易懂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的编撰者普振宇先生,怀揣着对先哲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对《孟子》原文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校勘与注释,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既忠于原文、又便于理解的优秀读本。 二、 《孟子》原著的价值与意义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政治哲学的高度: 孟子在战国乱世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是对当时君权至上的深刻反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倡导的“仁政”,即以德服人,以礼安民,反对战争,反对暴政,为后世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更是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伦理道德的典范: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善的端倪,只要加以扩充,即可成为仁、义、礼、智。这一学说,不仅为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识论的贡献: 孟子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主张独立思考,辨别真伪,反对盲从。他在论辩中展现出的犀利与深刻,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文学艺术的魅力: 《孟子》一书,文辞优美,论辩生动,充满了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其“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生动比喻,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三、 普振宇先生校注《孟子》的学术追求 普振宇先生编撰《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基于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校注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益求精的校勘: 历代《孟子》传本众多,文字讹误在所难免。普振宇先生在校注过程中,广泛参阅了各种重要版本的《孟子》,如宋本、明本、清本以及近现代的学术整理本,力求辨别字句的真伪,考证词义的准确,恢复原文的本来面貌。每一次的文字校订,都经过审慎的考量,力求做到字字有据,句句考证。 深刻透彻的注释: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其语言表达也常有独到之处。普振宇先生的注释, not 仅停留在字词的解释,更注重对孟子思想内涵的挖掘。他结合《孟子》原文的语境,参考历代名家的注疏,深入浅出地阐释孟子所要表达的道理,尤其注重对一些关键概念(如“仁”、“义”、“礼”、“智”、“性善”、“浩然之气”等)的深入解读。 清晰易懂的白话翻译: 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轻松接触和理解孟子思想,普振宇先生对《孟子》原文进行了准确而流畅的白话翻译。翻译力求贴近原文的意境,同时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生硬的直译,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如释重负,体会到孟子思想的魅力。 循序渐进的导读: 除了原文、校注和翻译,本书还可能包含对《孟子》各篇章的导读。这些导读将引导读者了解每一篇的核心思想、论证方法以及其在整个《孟子》体系中的地位,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孟子》整体结构的清晰认识,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 《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的阅读价值与实践意义 《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的出版,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术研究者: 本书提供的严谨校勘和详尽注释,为孟子学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探究孟子思想的精髓。 传统文化爱好者: 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了解儒家思想精要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清晰的注释和白话翻译,消除了理解的障碍,让他们能够轻松领略孟子的智慧。 学生与教育工作者: 在学校教育中,《孟子》是重要的经典篇目。本书的出版,将为师生提供一本理想的教辅读物,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关心社会现实的读者: 孟子“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追求个人修养的读者: 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如“养浩然之气”,对于个人品德的提升具有指导作用。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这些修养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五、 结语 《孟子新注 普振宇 校注》,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它以现代人的视角,为我们重新打开了通往孟子思想的道路。在喧嚣浮躁的当下,重温孟子的智慧,体悟他的仁德,对于我们个体的心灵成长,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普振宇先生的辛勤耕耘,使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能够以更加鲜活、更加动人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启迪我们的心灵。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展现出极高的审慎态度。可以明显感觉到,校注者在确定每一个字、每一个断句时,都经过了大量的文本比对和文献考证。在一些存在争议的章节,校注者并未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了不同的学说流派,并提供了自己倾向性的判断和坚实的依据。这种开放且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将前人的观点进行整合,而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有价值的补充和修正。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孟子》文本源流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校注体系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搭建了一个可靠的知识桥梁,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儒家思想的深邃。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体系设计得非常巧妙和科学,它成功地避免了传统注释过于繁琐或过于简略的两极化弊端。通常,我们阅读古籍时,要么注释过于分散,不得不频繁翻阅页脚或附录,要么就是注释过于密集,使得原文几乎被淹没。然而,在这本书中,校注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主要的义项解释集中在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旁,清晰明确,不拖泥带水。而对于那些涉及多重解释或需要详细考据的段落,则设置了专门的“辨析”或“引注”部分,这些延伸性的讨论被巧妙地放在了段落的末尾或专门的章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阅读。这种分层级的注释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专注于主线文本的理解;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也能在旁注中找到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兼顾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设计得非常人性化。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沉浸在这本著作的阅读之中,最大的感受是校注者在阐释古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强的现代关怀和思辨深度。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孟子思想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延伸价值和潜在冲突。比如,在论述“浩然之气”时,校注者的解读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对个体意志力的探讨,让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概念瞬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历史背景,校注者总能用非常精炼而又生动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使得即便是不熟悉先秦历史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跟上思路。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经典入门的门槛,让人感觉孔孟之道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教条,而是可以指导日常决策和情感处理的实用智慧。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力,绝非易事,体现了校注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

校注者的翻译风格,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他仿佛拥有将远古的哲思转化为当代人可以心领神会的“口语”的魔力。他的译文绝不是那种僵硬的、逐字对应的直译,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意译。例如,在处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何以亡国”的对话时,译文的语气和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到位,让人仿佛能听到两位古代君主之间那种充满张力的交锋。这种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更是情绪和态度的重塑。尤其在那些充满激昂陈词或温和劝谏的段落,译者总能找到最精准的中文词汇来捕捉原文本中的那份情感张力,使得孟子的仁政理念在今天的语境下读起来,依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人读罢,心潮澎湃,对“义利之辨”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那种质感,摸上去就知道是用心挑选的材料,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典雅的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字体选择上,新注部分的排版清晰、现代,而原文的古文部分,则采用了更接近古籍的风格,使得阅读体验在“新”与“旧”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手捧阅读还是放在书架上,都显得十分得体。更值得称道的是,内页纸张的选用,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也为这本经典的解读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能感受到校注者对文字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打磨,从书脊的烫金字到章节的起头,都透露出一种工匠精神,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尊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感受,让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