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新注
定价:38.00元
售价:20.5元,便宜17.5元,折扣53
作者:普振宇 校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010115580
字数:290000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是国学元典,目前图书市场上虽然各种校本、注本比较多,但错讹比较多。本书以宋代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为底本,对《孟子》进行校勘和注释。然后参以上海涵芬楼借清内府藏宋刊本景印《四部丛刊经部》、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1986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康有为撰《孟子微》八卷本。历代为《孟子》作注的学者比较多,清代以前大约就有75家。《孟子新注》对原文的校勘,反复比照,择善而从。凡对宋代朱熹《孟子集注》本有所改易者,尽量在注释中一一说明。在注释上,为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之需要,本书的注释侧重于难解字词、历史人物与事件、典章制度、历史地名等等内容。对个别难读之句子加以窜讲,并通释全句。凡训诂等方面涉及各家意见分歧之处,或择善而从或出于己识。对生僻字词,加注汉语拼音。《孟子新注》原文之断句、标点,与前人亦有异同,不仍旧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展现出极高的审慎态度。可以明显感觉到,校注者在确定每一个字、每一个断句时,都经过了大量的文本比对和文献考证。在一些存在争议的章节,校注者并未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了不同的学说流派,并提供了自己倾向性的判断和坚实的依据。这种开放且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将前人的观点进行整合,而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有价值的补充和修正。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孟子》文本源流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校注体系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搭建了一个可靠的知识桥梁,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儒家思想的深邃。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体系设计得非常巧妙和科学,它成功地避免了传统注释过于繁琐或过于简略的两极化弊端。通常,我们阅读古籍时,要么注释过于分散,不得不频繁翻阅页脚或附录,要么就是注释过于密集,使得原文几乎被淹没。然而,在这本书中,校注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主要的义项解释集中在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旁,清晰明确,不拖泥带水。而对于那些涉及多重解释或需要详细考据的段落,则设置了专门的“辨析”或“引注”部分,这些延伸性的讨论被巧妙地放在了段落的末尾或专门的章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阅读。这种分层级的注释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专注于主线文本的理解;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也能在旁注中找到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兼顾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设计得非常人性化。
评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沉浸在这本著作的阅读之中,最大的感受是校注者在阐释古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强的现代关怀和思辨深度。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孟子思想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延伸价值和潜在冲突。比如,在论述“浩然之气”时,校注者的解读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对个体意志力的探讨,让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概念瞬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历史背景,校注者总能用非常精炼而又生动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使得即便是不熟悉先秦历史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跟上思路。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经典入门的门槛,让人感觉孔孟之道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教条,而是可以指导日常决策和情感处理的实用智慧。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力,绝非易事,体现了校注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校注者的翻译风格,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他仿佛拥有将远古的哲思转化为当代人可以心领神会的“口语”的魔力。他的译文绝不是那种僵硬的、逐字对应的直译,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意译。例如,在处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何以亡国”的对话时,译文的语气和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到位,让人仿佛能听到两位古代君主之间那种充满张力的交锋。这种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更是情绪和态度的重塑。尤其在那些充满激昂陈词或温和劝谏的段落,译者总能找到最精准的中文词汇来捕捉原文本中的那份情感张力,使得孟子的仁政理念在今天的语境下读起来,依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人读罢,心潮澎湃,对“义利之辨”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那种质感,摸上去就知道是用心挑选的材料,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典雅的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字体选择上,新注部分的排版清晰、现代,而原文的古文部分,则采用了更接近古籍的风格,使得阅读体验在“新”与“旧”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手捧阅读还是放在书架上,都显得十分得体。更值得称道的是,内页纸张的选用,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也为这本经典的解读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能感受到校注者对文字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打磨,从书脊的烫金字到章节的起头,都透露出一种工匠精神,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尊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感受,让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