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地下教育
定价:22.00元
作者:彭浩翔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8058891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左手救赎,右手荼毒 抽醒宅男,肃清宅女你要吃巧克力味屎,还是屎味巧克力?普度众生,不遗余力 便携版“爱的地下教育”,罐装新鲜而至!
内容提要
本书是2009年9月在彭浩翔开设的《爱的地下教育》答信专栏,专门解答读者各种奇难杂症。内容涉及爱情辅导、性教育、心理治疗等范围。
由于文字恶搞辛辣,推出后迅即于网络火热。每周数十万网民追捧转发,更被各大报刊杂志邀请开设《爱》的专栏,在《外滩画报》、《城市画报》、《男人装》等总发行量超过一百六十多万份的报刊杂志上连载。同时,该书已被网络媒体及电影公司洽购改编版权,计划以其内容改编成同名单元式网络感情节目及电影,足见此栏在答问界中风头的一时无两。
目录
作者介绍
彭浩翔 PANG HO-CHEUNG
1973年生于香港。5岁时被母亲怀疑智障,欲送其往特殊小学,却在智力测验中证实为智商135分之天才儿童。母亲于是倒过来,祈望将其栽培为科学家,惜彭从小成绩佳,中学五度转校,常旷课逃学,从后门潜入影院看霸王电影。自12岁起与兄长用摄录机自导自演录像短片。1994年,彭辍学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综艺喜剧节目编剧,因制作费不足,常被要求参与演出,同时为报章撰写小说及影评。2001年执导首部电影《买凶拍人》。彭身兼作家、节目主持、制片人、编剧及导演多重身份,电影及文字创作繁多,于国际屡获殊荣。电影方面曾获香港金像奖*新导演、香港*电影首作奖、香港金紫荆*编剧、香港金紫荆*创意奖、葡萄牙波图影展*亚洲电影、曼谷世界影展*电影、纳沙泰尔国际幻想电影节*疯狂电影奖;执导电影包括《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复仇记》、《AV》、《伊莎贝拉》、《出埃及记》、《志明与春娇》及《维多利亚壹号》;同时彭一直积极写作,其文字散见众多媒体,包括《南方都市报》、《看天下》、《独唱团》、《人民文学》、《冥王星》、《城市画报》及《外滩画报》等。其文字著作曾获釜山影展PPP大奖及台湾时报文学奖。出版包括短篇小说集《指甲刀人魔》及答信集《爱的地下教育》等。而彭除创作外,近年亦关注公共及民生议题,并常于网络发表意见,深受媒体之推崇和肯定。单于2010年,就同时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娇子青年」、《南方都市报》「年度意见」、《TimeOut北京》「年度城市英雄」及《摩登上海潮盛典》「年度潮流人物」等。本书内容,主要为其从2009年至2010年间,于杂志报章及网络上发表、回答读者感情问题来信的专栏选集。目前彭游居于北京、香港两地。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边界”概念的探讨。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挑战和模糊传统社会规范为我们划定的情感和道德界限,并不是为了提倡混乱,而是为了探究在这些界限的边缘地带,人性中那些更真实、更本能的部分是如何运作和自我教育的。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心理学的迷宫,而读者手中的线团,就是那份对于“真诚”和“代价”的不断追问。书中的某些情节的处理,大胆到让人感到一丝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感,迫使我走出我以往舒适的情感定势。它强迫我承认,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对”与“错”,在更私密、更不受约束的“地下”环境中,其判断标准会发生根本性的偏移。这是一种令人敬畏的智力挑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阅读文字,更要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和道德校准。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某个部分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克制却又力量十足。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或教条式的指导,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场景和人物内心独白,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意义。这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一目了然的“成功学”读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教育”这个词的重新定义,他将学习的场所从固定的教室转移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充满张力和未被言说的互动之中。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正在亲身参与到那些角色所经历的复杂情境中,与他们一同摸索边界与可能性。那种细腻到近乎神经质的观察力,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微小动作、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充满了重量感,仿佛背后隐藏着千言万语,等待着有心人去解码。这种文字的张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久久无法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引人入胜的神秘感,仿佛一扇通往未被触及的知识领域的隐秘之门。「爱的地下教育」这个提法,立刻勾起了我对那种不为外人所知、私密且深刻的学习过程的好奇心。我期待着作者能带领我们深入探讨那些在传统课堂上无法触及的情感领域。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浪漫或肉体上的亲密关系,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真正理解人性中那些最复杂、最微妙的连接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揭示出,真正的教育,尤其是在处理爱与依恋这些核心议题时,往往发生在那些最不设防、最不加修饰的日常瞬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于情感交流和自我成长的理解,也许那些最宝贵的经验,恰恰是通过一些“地下”的、非正式的途径获得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选用的字体都散发着一种怀旧的、甚至略带禁忌的魅力,这无疑为它增添了巨大的阅读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真知灼见。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一流,它有一种罕见的冷峻美学。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类在追求亲密关系时所展现出的脆弱和伪装,但这种剖析并非为了批判,而更像是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解构。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人物的内在矛盾时,所使用的句式结构常常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这非常巧妙地模仿了人类思维的跳跃性和非线性特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因为它们往往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和哲学思辨的深度。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高明,时而如急促的鼓点般令人心跳加速,时而又像深海般缓慢而沉重,这有效地烘托了“地下”学习过程中的那种时而兴奋、时而压抑的复杂心境。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绝对值得每一位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投入时间。
评分与其他探究情感关系的著作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方法论”的暗示性。它没有提供明确的步骤指南,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案例研究,这些研究如同教科书中的经典难题,等待着不同背景的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绑。作者似乎坚信,关于爱的学习,无法通过书本来完成,书本的作用仅仅是提供一个框架,一个可以投射和对照自身经历的场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构建人物冲突时,往往会设置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化的触发点,但这些点却能瞬间引爆深藏已久的情感地雷。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事”,意识到它们才是真正塑造我们情感结构的关键要素。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张地图,告诉你哪里有宝藏,但寻宝的过程,必须由你自己,在“地下”的黑暗中,亲手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