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新注《闽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丛书》
定价:28.0元
作者:丁联,曾振宇 样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10149219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校勘: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点校本为底本,选取传世的相关善本及出土史料,与之相互校勘,反复比照,择善而从。2,注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本,参考历代经典注本,凡对《四书章句集注》本有所改易者,尽量在注释中一一说明。为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阅读需要,注释侧重于难解字词、历史人物与事件、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名物等内容。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加以串讲,并通释全局。凡训诂等方面设计各家意见分歧之处,或出于己见。对生僻字词,加注汉语拼音。3,句读: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点校本为底本,但断句与标点,或有改易,不仍旧贯。4,白话译文:化艰深为浅显,力求准确、到位。
目录
作者介绍
丁联,1972年生,中国青海省湟源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史研究方向。现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厚重而不失典雅,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对于一本旨在阐述“为学之要”的著作来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致敬。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处理《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时所采用的视角。以往的版本常将“性”、“道”、“教”割裂开来解释,但这个新注版本非常巧妙地将三者置于一个动态的、互为支撑的循环系统中进行阐述。它强调“性”是起点,是未经雕琢的本真,而“道”则是实现这一本真的路径,最终“教”则是帮助个体克服障碍、回归本真的工具。这种整体性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对儒家生命哲学的理解深度。它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完成一个由内而外的生命工程。我甚至觉得,如果将这本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读物,它的效果将远超许多空泛的素质拓展课程,因为它直指人的立身之本。读完一个章节,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仿佛积压已久的思维迷雾被拨开了。
评分我习惯于在阅读严肃的学术著作时,寻找那些能够引发我产生“共鸣”的独特切入点。在这本关于《大学》和《中庸》的合注本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对“中庸”并非将其定义为平庸或折中,而是将其诠释为一种把握“时中”的艺术,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去践行中道。这与我们当下社会中追求效率和极端化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注释者在分析《大学》中“格物致知”时,并没有简单地将“物”局限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将其延伸到对自身心念的细致观察和勘察,这使得“格物”从一种对外探索的行为,升华为一种对内求真的功夫。这种将外在知识获取与内在道德完善紧密结合的阐释方式,非常符合当代知识分子对全面发展和内在和谐的追求。整本书的行文逻辑严密,论证层层深入,让人感觉自己是在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指导下,一步步打磨自己的心性,最终期望能达到那份“至诚如神”的境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方向的研究者,我必须承认,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尤其是在阅读这本涉及《大学》和《中庸》的注释本时,我能强烈感受到编纂者试图在经典传承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架设桥梁的努力。它不仅仅是为传统文科学生准备的教材,更像是为所有需要建立健全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现代公民提供的“心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似乎深谙读者在面对经典时的畏难情绪,因此在章节布局和知识点的切分上做到了松弛有度。比如,在解释《大学》中关于“慎独”的部分时,它引入了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参照框架,这使得传统道德规范具备了跨学科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而非仅仅是束之高阁的古训。这种融合性的解读,使得原本枯燥的义理之辨变得鲜活起来,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行为规范的深刻反思。我甚至发现,一些注释者的视角巧妙地避开了主流的解释窠臼,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反思性观点,这对于学术讨论的活力保持至关重要,让人在阅读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大学》的注释版本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我抱着学习经典的心态翻开它,期待能有些新的启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严谨的排版,看得出校方在学术规范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明明德”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某些版本侧重于抽象的道德训诫,这里的解读似乎更贴近现代语境,试图勾勒出个体如何在纷繁的社会中实现内在的光明。比如,它对“亲民”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指代百姓,而是深入挖掘了“革新”和“新民”的内涵,这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实践意义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原文反复咀嚼那些新增的注释和译文,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你身边耐心为你剖析文字背后的深意。它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学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古代典籍的引证和比对做得非常详尽,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把握《大学》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递进关系有深刻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而又富有弹性的知识基础。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新注”的古籍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过多的人为解读会不会稀释了原著的韵味。然而,这本书在处理《中庸》的某些晦涩段落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洞察力。它对于“诚”的探讨,简直可以算得上是一次精妙的哲学漫游。那些注释者仿佛没有满足于字面的解释,而是深入到了“诚”作为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维度去进行构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的阐述,它没有落入空谈,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德性培养过程,将“执着”这种常被误解的品质,重新锚定在了“择善”这一前提之上,使得整个论述链条变得异常坚固和可信。语言风格上,它明显带有学术的克制美,不卖弄辞藻,但每一句论述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提炼,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这本书就像是攀登一座精心规划的知识阶梯,每向上一步,视野都会开阔一分,让你清晰地看到先前那些模糊的认知是如何被精确地梳理和定位的。对于那些想要真正理解中庸之道所蕴含的辩证智慧,而非仅仅停留在“和稀泥”表象的求知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