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勒索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10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 唐娜?弗雷泽(Donna Frazier) 责编:刘昱含 译 者:杜玉蓉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220107665 | |
| 重量 | ||
序言 1
第壹部分 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 1
第壹章 诊断:情感勒索 16
六项致命特征 16
声明原则的权利 20
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23
真正的动机 26
从变通到坚持 27
第2章 勒索的四种形态 31
施暴者 32
自虐者 40
悲情者 44
引诱者 47
情感勒索的影响力 51
第三章 恐惧感、责任感与罪恶感 52
恐惧感 53
责任感 60
罪恶感 65
三感交织 68
不会停止的勒索 69
当正常的罪恶感失去控制 70
迷惘与困惑 71
第四章 制造迷雾的四大手法 72
二分法 72
病态化 77
联合阵线 84
消极比较 86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内心世界 90
挫折的联想 90
从挫折到一无所有 91
失落感与依赖性 92
错综复杂的原因 93
当危机成为催化剂 95
wan美生活的缺陷 96
亲密的陌生人 98
自我中心 99
小题大做 100
丢了西瓜捡芝麻 103
惩罚的好处 104
降低损失 105
好为人师 106
旧冲突的新受害者 108
维持亲密关系 109
问题不在你 111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质 112
情绪键 113
易受情感勒索控制的人 114
追逐认可者 115
和平主义者 119
自责者 123
圣母心 127
自我怀疑者 131
平衡问题 133
你正在培养情感勒索者 134
自我勒索 137
写在zui后 138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响 139
对自尊的影响 140
对幸福感的损害 144
牺牲他人,安抚勒索者 146
对关系的影响 148
第2部分 化知识为行动 154
改变的时刻到了 154
一步一步,终结噩梦 155
第八章 课前准备 157
第壹步 157
扭转轻易妥协的行为模式 160
SOS 策略 163
步骤一:停下来 163
步骤二:冷静观察 173
第九章 做决定的时刻 180
三种类型的要求 180
无关紧要的要求 181
可能影响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186
重大决定 191
第十章 制定策略 205
策略一:非防御性沟通 206
策略二:化敌为友 220
策略三:条件交换 224
策略四:运用幽默 228
成果评估 230
你会更强韧 233
第十一章 冲出迷雾 234
面对旧感觉,做出新回应 234
解除恐惧键 236
解除责任键 247
解除罪恶键 251
尾 声 262
出版后记 266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思路,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创伤分析。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指责过去的关系是如何伤害了我们,而是着重于如何重塑自我对话和行为模式。书中关于“情绪自主权”的讨论,对我影响至深。我开始学着区分哪些情绪是我的,哪些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情绪责任”。这种区分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要打破很多旧有的情感链接,但作者提供的工具箱非常实用,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步骤。它教导我们如何设定温和而坚定的界限,如何用非指责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赋能的,它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能力从破坏性的循环中抽离出来,重建健康的关系。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我好可怜”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我可以做得更好”的书。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心理学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反而更像一位资深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必须怎么做”的教条,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你去发现问题的根源。我记得其中有一章特别震撼我,讲述了“煤气灯效应”在日常关系中的体现。在阅读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对某些评价的反应,其实是长期被潜移默化塑造的结果。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一个人开始质疑自己的记忆和感知时,那种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这种叙述方式,让抽象的心理学术语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表情和语气,试图找出那些不自觉流露出的迎合或退缩的信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解释,更提供了一种自我觉察的工具,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自以为“理所当然”的相处模式。读完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释然,明白改变是从认识到问题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超越了简单的技巧层面,直抵人性的核心困境。它探讨了“索取”与“给予”之间的失衡,以及这种失衡如何扭曲了我们对爱的理解。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甜言蜜语下的控制欲,以及那些看似无私奉献背后的自我牺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情感绑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同理心,既不苛责被控制者,也不简单地批判控制者,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内进行观察。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立体和圆融。它让我意识到,很多困扰已久的关系难题,并非是“谁对谁错”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场深植于原生家庭和文化背景中的“角色扮演”。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和被认可的渴望,以及我们为了获得这些而做出的妥协。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向内探索。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深思的书,虽然具体书名不提,但它探讨了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却又深刻的互动模式。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精准地剖析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常犯的错误。比如,它详细描述了那种无形的压力,当你感觉自己的需求总是被忽略,而对方的需求却被无限放大时,那种内心的挣扎。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那些真实的案例,它们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片段,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是如何处理冲突的,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爱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完整地爱自己”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边界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健康的爱不是依附,而是相互尊重和独立个体的结合。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读起来不晦涩,却能触及灵魂深处,让人愿意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内心的世界。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读起来完全不像一本专业的心理学读物,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观察小说。作者在铺陈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历史案例或文化现象,这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比如,书中对“完美受害者”形象的解构,让我对那些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产生了全新的理解——他们的“弱”往往是一种精心维护的姿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每一个概念都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情感价值”的定义,它不是外在成就或外貌的堆砌,而是内在的完整性和自我接纳程度。这本书的启发性在于,它挑战了社会对“好人”的传统定义,鼓励读者去建立一种基于真实自我的、有力量的关系模式。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要求读者直面那些不舒服的真相,这种坦诚相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