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媽媽,我就要那塊大蛋糕:博弈思維教子法,奠定影響孩子一生的雙贏行為模式
定價:39.80元
作者:[美]+保羅+雷伯恩(Paul+Raeburn)[美]+凱文+佐爾曼(Kevin+Zollman)著
齣版社:安徽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212097134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標識:25084555
編輯推薦
*次突破性地將博弈思維用於兒童教育自如應對各種情境,大人孩子都歡迎!+孩子總是想要大的、多的、好的,不願意吃虧,應該怎麼辦?孩子把小妹妹逗得哇哇大哭,自己卻覺得很有趣,還對你發齣的製止話語完*不加理會。+孩子眼巴巴地看著貓兒,央求你把貓抱迴傢,還承諾將喂貓的活兒*包瞭,該答應他嗎?孩子擔任足球隊隊長,正發愁怎樣為自己的球隊挑到*好的球員,父母該如何支招?*次突破性地將博弈思維用於兒童教育
自如應對各種情境,大人孩子都歡迎!
 
孩子總是想要大的、多的、好的,不願意吃虧,應該怎麼辦?
孩子把小妹妹逗得哇哇大哭,自己卻覺得很有趣,還對你發齣的製止話語完*不加理會。+
孩子眼巴巴地看著貓兒,央求你把貓抱迴傢,還承諾將喂貓的活兒*包瞭,該答應他嗎?
孩子擔任足球隊隊長,正發愁怎樣為自己的球隊挑到*好的球員,父母該如何支招?
 
相信天下父母有一個共識:每個孩子都是極度聰明的談判專傢!如何纔能使孩子與傢人、夥伴融洽相處,化解紛爭,實現雙贏呢?本書的兩位作者經過大量的實踐與案例分析,突破性地將博弈思維用於教育,成功打破瞭“爭吵
—+無效調解”的死循環,找到瞭能靈活應對各種情境的實用而有效的策略,令孩子與傢人、夥伴之間的相處更輕鬆、快樂!
本書有助於大人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給齣的方法也更具針對性。書中提供的各種策略可引導孩子自己思考並解決問題,令他們以靈活的方式應對各種情境,幫他們及早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和主動學習、冷思考等行為習慣,養成一生受用的協作、利他、公正等良好的品德,快樂、健康地成長。 
本書語言詼諧幽默,將博弈思維應用於教育中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付諸行動,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顯示*部信息
內容提要
目錄
前+言+與孩子一起成長+1
+
第1+章+閤理分配:我切,你挑+1
+
蛋糕、糖果、玩具,樣樣都是孩子們的心頭好,怎樣纔能分得妥妥帖帖,既公平又不引起嫉妒?孩子們都想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頻道,聽從瞭妹妹的意思,哥哥就受瞭委屈,應當怎麼辦?爸爸和媽媽誰該喊孩子們起床,誰該哄孩子們睡覺?應該怎樣分配傢務?……熱鬧的大傢庭裏,考驗傢長智慧的事情還真不少,且看博弈論專傢為你巧妙支招。
+
博弈論,你和孩子都可以玩轉!+2
“我切,你挑”法:既公平切分,又免除嫉妒+6
妙用零和博弈中的極小—極大原則+8
效用度:羞答答的大人和坦率的孩子+12
考慮偏好:1/4+塊蛋糕更好!+14
修整法,讓蛋糕變成渣+15
前+言+與孩子一起成長+1
第1+章+閤理分配:我切,你挑+1
蛋糕、糖果、玩具,樣樣都是孩子們的心頭好,怎樣纔能分得妥妥帖帖,既公平又不引起嫉妒?孩子們都想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頻道,聽從瞭妹妹的意思,哥哥就受瞭委屈,應當怎麼辦?爸爸和媽媽誰該喊孩子們起床,誰該哄孩子們睡覺?應該怎樣分配傢務?……熱鬧的大傢庭裏,考驗傢長智慧的事情還真不少,且看博弈論專傢為你巧妙支招。
博弈論,你和孩子都可以玩轉!+2
“我切,你挑”法:既公平切分,又免除嫉妒+6
妙用零和博弈中的極小—極大原則+8
效用度:羞答答的大人和坦率的孩子+12
考慮偏好:1/4+塊蛋糕更好!+14
修整法,讓蛋糕變成渣+15
選球員,就用輪流法+18
平衡交替法搞定看電視之爭+21
第2+章+歸屬難題:彆把孩子切成兩半!+25
嶄新的遊戲機買來瞭,誰應當先玩?漂亮的房間裝修好瞭,應該先給誰住?傢裏領養的狗狗該用誰起的名字?這可實在太難瞭!隻要稍有不慎,*然引來孩子們“不公平”的大叫……彆著急,博弈論專傢為你祭齣各式“拍賣”大招,總有一款適閤你。
分配難題再升級:誰先玩?+26
所羅門王的智慧:真假母親+28
拋硬幣法:簡單粗暴但有用+29
競價拍賣法:隻為*想要的你+31
拋硬幣VS+拍賣+35
各式拍賣大法,總有一款適閤你+37
以傢務替代拍賣要付的錢+39
第3+章+事關公平:他有一套樂高積木?這不公平!+45
孩子們動不動就會大喊:這不公平!那麼,“公平”到底是什麼意思?和“公正”有何區彆?孩子們的公平意識又是如何發展的?他們什麼時候纔會主動放棄對己有利的分配方式呢?傢長們又有哪些方法,可以促進公平的實現?
積木事件引發的公平問題+46
“公平”的新定義:*須實現帕纍托*優+48
*後通牒博弈:行動不得不比思維更公平+51
厭惡不公平:捲尾猴實驗+53
將獨裁者博弈變成*後通牒博弈+57
8+歲孩子的神奇舉動+59
從嚴格交替法、平衡交替法到調整贏傢法+66
不同*的孩子對公平的理解+70
第4+章+有效*懲:你不會是說真的吧?+73
麵對熊孩子的各種行為,是時候給他們一點威脅瞭。可是,你的威脅竟然被熊孩子無視?因為,他早已看清你的威脅根本不可信!那麼,來點“可信威脅”吧!甚至*要時,要建造“末日*”。有時候,你不*真的實施懲罰,就能達到目的。
“不可信威脅”嚇不倒熊孩子+74
連鎖店博弈中的無奈結局+77
“可信威脅”改變故事走嚮+80
建造“末日*”+82
如何讓威脅更有說服力?+87
實施有效懲罰+88
懲罰與*勵,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麵+90
第5+章+誠實與謊言:狗狗吃瞭我的作業+97
孩子們常常會撒謊,這與你的教子方針可謂水火不容。然而事實上,傢長們製定的很多規則會引誘孩子們撒謊……如何識彆孩子的謊言?如何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博弈論專傢從對動物的研究中獲得瞭有益的啓示。
有些規則會引誘孩子撒謊+98
女巫螢的誘食法:競爭導緻欺騙+99
父母和孩子之間衝突的根源+101
妙用索引法,識破孩子的謊言+105
傢雀的徽章:撒謊帶來懲罰+107
海燕的喂養安排:改變博弈,鼓勵誠實+110
雄孔雀纍贅的大尾巴:不利條件原則+113
第6+章+走嚮閤作:是他先開始的!+121
如果孩子們學會瞭閤作,身為傢長的你*然心中樂開瞭花——不但傢中的衝突大大減少,而且閤作精神也將作為孩子們身上的*品質,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孩子們怎樣纔能學會閤作?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纔願意閤作?博弈論同樣在此大顯身手。
化衝突為閤作+122
孩子們能學會閤作嗎?當然可以!+126
重復囚徒睏境:“以牙還牙”帶來閤作+130
閤作的開啓需要引導+137
“寬容性以牙還牙”策略+140
惡意可能扼殺閤作+141
第7+章+不要“道德傷害”:為什麼不該買的單韆*不能買?+145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盡力瞭嗎?這真是一個讓傢長們頭痛的韆古謎題!怎樣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怎樣的*懲措施既不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鼓勵他們發揮*大潛力?在*勵孩子時,怎樣避免“道德傷害”?通過委托—代理模型,博弈論專傢為你尋找並設計*好的激勵機製。
孩子學習盡力瞭嗎?+146
委托—代理模型+147
賽馬:信息不對稱導緻的離奇結果+149
閤理的製度設計+151
恰到好處的激勵機製+155
角色互換:孩子們也在聘請我們+158
道德傷害:好心辦壞事+160
第8+章+執行協議:你是說,你不相信我嗎?+167
如果讓你傢孩子參加“棉花糖測試”,結果會怎樣?你會不會戰戰兢兢,生怕孩子在測試中“落敗”?彆擔心,博弈論專傢對這件事有著貼心的解讀!他們還會為你支招,培養孩子的長遠目光,助你在傢中設計無?
對於我這樣一位常常感到在育兒路上“摸著石頭過河”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無異於雪中送炭。它用一個孩子對“大蛋糕”的執著,為我們描繪瞭一個極其普遍但又常常讓人頭疼的場景。作者巧妙地將“博弈思維”融入其中,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一直以為,教育就是要“對”,就是要“講道理”,但現實往往是,道理在孩子的情緒麵前不堪一擊。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它教我如何“玩”轉親子關係,如何在看似“拉鋸戰”的互動中,找到讓雙方都滿意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媽媽如何引導孩子理解“等待”和“付齣”時所用的方法。不是強硬的命令,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通過提問,通過設置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說教都更能深入人心。它讓我意識到,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積極麵對挫摺的態度。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並用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去迴應。它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信心,也讓我期待著和孩子一起,在這場智慧的“博弈”中,共同成長。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直接列齣“如何做”的清單,而是通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將教育的智慧融入其中。當孩子對那塊“大蛋糕”發齣強烈的渴望時,我感同身受,因為我的孩子也曾有過類似的執著。而媽媽的處理方式,則讓我眼前一亮。她並沒有簡單地滿足或拒絕,而是通過一種“博弈”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權衡。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讓孩子自己選擇”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孩子做齣錯誤的選擇,於是就替他們做決定。但這本書告訴我們,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並讓他們承擔選擇的後果,是培養他們責任感和獨立性的重要途徑。雖然這需要傢長付齣更多的耐心和信任,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教育可以是一種“賦能”,而不是一種“控製”。通過這種“博弈”式的教育,孩子不僅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瞭如何去爭取,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承擔。這對於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作為一個常年與孩子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我見過太多因為教育方式不當而産生的親子矛盾。而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極其人性化的方式,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它沒有采用那些冰冷、抽象的心理學名詞,而是通過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將“博弈論”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讓步”和“堅持”的平衡把握。很多時候,傢長往往陷入兩難:要麼完全妥協,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容易導緻孩子任性;要麼嚴詞拒絕,讓孩子感到挫敗和不被理解。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兩種極端都不是最好的選擇。真正的智慧在於,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同時,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空間。例如,書中描述媽媽在麵對孩子對大蛋糕的執著時,並沒有直接答應,也沒有粗暴地拒絕,而是通過一些互動,讓孩子自己去權衡,去發現“得到”蛋糕的“成本”。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塊蛋糕,更是關於如何讓孩子學會權衡利弊,做齣更明智的選擇。這種能力,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工作乃至人生的方方麵麵,都至關重要。它讓我看到,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博弈思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那塊超大的、仿佛要從書頁中溢齣來的蛋糕,瞬間就勾起瞭我對童年最美好的迴憶,也勾起瞭我作為傢長對孩子教育的深深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教育理念層齣不窮,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麵對孩子的哭鬧、撒嬌,或是爭執,我總是試圖用道理去說服,卻常常發現自己陷入瞭無效的溝通泥潭。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它沒有枯燥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用一個生動的故事,將“博弈思維”這個看似高深的詞匯,巧妙地融入到瞭親子互動的日常場景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孩子想要那塊大蛋糕時的細膩筆觸,那種強烈的渴望,那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著,其實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經曆的情緒?而媽媽的迴應,則不僅僅是簡單的“給”或“不給”,而是通過一些巧妙的提問和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權衡,去理解“得到”的代價和“放棄”的可能。這種引導方式,在我看來,比直接命令或懲罰,更能觸及孩子的內心,更能幫助他們建立起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滿足一時的欲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不是一味地滿足,也不是一味地壓製,而是一場充滿智慧的“博弈”,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在學習,都在成長。它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性,一種更加平等、更加尊重、也更加有效的親子關係。
評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用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的故事,觸及瞭傢長們內心最深處的睏惑。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那麼固執?為什麼我講道理他就是聽不進去?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答案。它用“博弈思維”這個角度,讓我看到瞭孩子行為背後的邏輯。當孩子想要那塊“大蛋糕”時,他們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在進行一種“錶達”,一種“爭取”。而傢長,則需要學會如何“解讀”這種錶達,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迴應”。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底綫”的設定。很多傢長害怕拒絕孩子,害怕破壞親子關係,結果導緻自己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這本書恰恰提醒我們,設定閤理的“底綫”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設定底綫的同時,給予孩子理解和引導,讓他們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底綫,以及如何纔能跨越這條底綫。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更能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處理衝突,這對於他們未來的社會化進程,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要“講道理”,要“循循善誘”,但事實證明,孩子並非總是能理解那些大道理,尤其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這本書的“博弈思維”理念,顛覆瞭我固有的認知。它並沒有教我如何“贏過”孩子,而是強調如何在衝突中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比如,當孩子因為想要某件玩具而哭鬧不休時,我之前可能會選擇哄勸、轉移注意力,或者直接拒絕,這些方法往往治標不治本,甚至會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而這本書中提到的“讓步與交換”原則,則讓我看到瞭新的希望。它鼓勵傢長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基礎上,設置閤理的條件,讓孩子通過努力、等待,或者做齣其他積極行為來“贏取”自己的願望。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交換,更是一種價值的傳遞,讓孩子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付齣努力去爭取,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書中對媽媽角色塑造的細緻入微,讓我深有共鳴。她並非一個完美的聖人,她也有疲憊,有無奈,但她總能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用智慧去化解孩子的“攻勢”。這種真實的描繪,讓我感到親切,也讓我相信,我也可以做到。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傾聽孩子更深層次的需求,如何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後果,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獨立思考能力。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接地氣”。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也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而是把“博弈思維”這個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孩子想要“大蛋糕”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場景中。我讀的時候,腦海中不斷閃現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片段,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處理得不夠好,不夠智慧。這本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它告訴我,當孩子發齣強烈的需求時,不要急於否定或滿足,而是要學會“傾聽”背後的聲音,並用一種“博弈”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案。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溝通”的強調。它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傳遞和理解的建立。通過“討價還價”、“交換條件”等方式,傢長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建立連接,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獲得一塊蛋糕,更是關於如何建立一種更加健康、更加平等的親子關係。它讓我明白,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博弈思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當讀到內容時,更是驚喜連連。它並沒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以一種生動的故事化形式,將“博弈思維”這樣一個聽起來有些復雜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而且實用性極強。我過去常常因為孩子的一時哭鬧而妥協,事後又會後悔,覺得這樣會縱容他們的任性。這本書讓我明白,這種妥協並非完全不可取,關鍵在於如何“妥協”,以及在妥協中傳遞什麼樣的信息。書中對媽媽如何處理孩子對“大蛋糕”的強烈願望,有著非常細緻的描寫。她並沒有立刻滿足,也沒有生硬地拒絕,而是通過一些巧妙的互動,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權衡。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獲得一塊蛋糕,更是關於如何讓孩子理解“選擇”和“後果”,培養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我最喜歡的是,這本書強調的是一種“雙贏”的教育模式,它不是傢長單方麵的“教導”,也不是孩子單方麵的“索取”,而是在互動中,雙方都能夠從中學習和成長。這種理念,對於改善當下許多親子關係中的緊張和對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教育可以是一種充滿智慧和樂趣的“遊戲”,而傢長,則是這場遊戲中最重要的“引導者”。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非常流暢,讀起來毫無壓力,卻又字字珠璣。它沒有大談特談教育理論,而是把復雜的概念,用一個簡單卻極具代錶性的場景——孩子想要一塊“大蛋糕”——展現得淋灕盡緻。我最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媽媽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無所不能的形象,而是展現瞭她作為一個普通母親,在麵對孩子強烈要求時的掙紮、思考和最終的智慧。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書中傳遞的理念是可以真正落地的,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空談。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討價還價”的部分,雖然聽起來有些“功利”,但它恰恰反映瞭現實生活中親子互動的本質。孩子用哭鬧、撒嬌來“交換”自己的願望,而傢長則需要用智慧和耐心來“迴應”這種“交換”。這本書教我如何識彆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如何在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自我控製能力。它讓我明白,教育並非一味地“給予”,而是一場雙嚮的互動,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教育方式,那些簡單粗暴的拒絕,那些敷衍瞭事的哄勸,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這本書,無疑給瞭我一個重新審視和調整親子關係的機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啓示,更是一種全新的育兒心態。我之前總覺得自己作為傢長,應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永遠要扮演“正確”的角色。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育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過程。那個想要“大蛋糕”的孩子,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那個充滿渴望的自己。而那位智慧的媽媽,則是我們希望成為的那個能夠理解孩子,並引導他們成長的自己。書中關於“交換”和“讓步”的論述,讓我深刻地理解瞭親子互動中的動態平衡。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過智慧的溝通,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等待”的描繪。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難以忍受等待,也越來越難以讓孩子學會等待。這本書卻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展現瞭“等待”的價值,以及如何通過“等待”來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毅力。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直接說教來得更有效。它讓我意識到,教育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場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馬拉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