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劉師培:經學教科書
定價:43.00元
作者:劉師培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88
字數:
頁碼:3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為經學之教科書,共分三十六課,首述經學之源流,按經學之發展分為四期,分彆予以論述。
內容提要
本書分兩冊,冊總論中國經學的産生、發展及其流變過程,從先秦至兩漢經學,直至宋、元、明經學及傳授。第二冊為《易》學專論,論述《易》之名稱、作用、閱讀方法、卦名釋義等,以及《易》與文字、數學、科學、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禮典之間的關係,並論述瞭其文詞與音韻。
目錄
冊
序例
課經學總述
第二課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兩漢《春鞦》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鞦》學
第二十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宋元明之《春鞦》學
第二十七課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近儒之《春鞦》學
第三十四課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冊
弁言
課《易經》總義
第二課《易經》卦名
第三課卦名釋義
第四課論《易》卦之作用
第五課釋三《易》
第六課釋《周易》之旨
第七課論《易》有三義
第八課釋《彖》辭
第九課釋爻辭(上)
第十課釋爻辭(下)
第十一課釋《易》象
第十二課釋《十翼》
第十三課說筮法
第十四課說互體(一)
第十五課說互體(二)
第十六課說互體(三)
第十七課說互體(四)
第十八課說卦變(一)
第十九課說卦變(二)
第二十課說卦變(三)
第二十一課說比例
第二十二課論《易經》與文字之關係
第二十三課論《易》學與數學之關係
第二十四課論《易》學與科學之關係
第二十五課論《易》學與史學之關係
第二十六課論《易》學與政治學之關係
第二十七課論《易》學與社會學之關係
第二十八課論《易》學與倫理學之關係
第二十九課論《易經》與哲學之關係(一)
第三十課論《易經》與哲學之關係(二)
第三十一課論《易經》與哲學之關係(三)
第三十二課論《易經》與禮典之關係(上)
第三十三課論《易經》與禮典之關係(下)
第三十四課論《易》詞(上)
第三十五課論《易》詞(下)
第三十六課釋《易》韻
作者介紹
劉師培(1884—1919),江蘇儀徵人,1902年中舉,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去世後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文摘
序例
治經學者,當參考古訓,誠以古經非古訓不明也。大抵兩漢之時,經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屬齊學,古文多屬魯學。今文傢言多以經術飾吏治,又詳於禮製,喜言災異、五行。古文傢言詳於訓詁,窮聲音文字之原。各有偏長,不可誣也。六朝以降,說經之書分北學、南學兩派。北儒學崇實際,喜以漢儒之訓詁說經,或直質寡文;南儒學尚浮誇,多以魏晉之注說經,故新義日齣。及唐人作義疏,黜北學而崇南學,故漢訓多亡。宋、明說經之書,喜言空理,不遵古訓,或以史事說經,或以義理說經,雖武斷穿鑿,亦多自得之言。近儒說經,崇尚漢學,吳中學派掇拾故籍,詁訓昭明;徽州學派詳於名物典章,復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常州學派宣究微言大義,或推經緻用。故說經之書,至今日而可稱大備矣。此皆研究經學者所當參考者也。大約古今說經之書,每書皆有可取處,要在以己意為摺衷耳。夫《六經》浩博,雖不閤於教科,然觀於嘉言懿行,有助於修身。考究政治典章,有資於讀史。治文學者,可以審文體之變遷。治地理者,可以識方輿之沿革。是經學所該甚廣,豈可廢乎然漢儒去古未遠,說有本源,故漢學明則經詁亦明。欲明漢學,當治近儒說經之書。蓋漢學者,《六經》之譯也;近儒者,又漢儒之譯也。若夫六朝、隋、唐之注疏,兩宋、元、明之經說,其可供參考之資者,亦頗不乏,是在擇而用之耳。
一、每冊三十六課,每課字數約在四五百言之間。
二、經學源流不明,則不能得治經之途轍,故前冊首述源流,後冊當詮大義。
三、經學派彆不同,大抵兩漢為一派,三國至隋、唐為一派,宋、元、明為一派,近儒彆為一派。今所編各課,亦分經學為四期,而每期之中,經學之派彆,必分析詳明,以備參考。
四、經學派彆既分為四期,而每期之中,首《易經》,次《書經》,次《詩經》,次《春鞦經》,次《禮經》,次《論語》、《孟子》,《學》、《庸》附焉,次《孝經》,《爾雅》附焉。蓋《班誌》於六藝之末復附列《論語》、《孝經》,今用其例。唯《樂經》失傳,後儒無專書,不能與《禮經》並列耳。
課經學總述
一、所引各書,必詳注所齣,一二私見,附以自注,以供學者之采擇。
三代之時,隻有《六經》。《六經》者,一曰《易經》,二曰《書經》,三曰《詩經》,四曰《禮經》,即今《儀禮》。五曰《樂經》,六曰《春鞦經》,次序依《漢書·藝文誌》。故《禮記·經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詩》、《書》、《禮》、《樂》、《春鞦》、《易》為《六經》。若《左氏》、《公羊》、《穀梁)三傳,鹹為記《春鞦》之書。《周禮》原名《周官經》,《禮記》原名《小戴禮》,皆與《禮經》相輔之書。《論語》、《孝經》雖為孔門緒言,亦與《六經》有彆。至《爾雅》列小學之門,《孟子》為儒傢之一,《中庸》、《大學》鹹附《小戴禮》之中,更不得目之為經。西漢之時,或稱《六經》,或稱六藝。見《史記·孔子世傢贊》及《滑稽列傳序》。其後《樂經》失傳,始以《孝經》、《論語》配五經,稱為“七經”。見《後漢書·趙典傳》注。至於唐代,則《春鞦》、《禮經》鹹析為三,《春鞦》分為《公》、《穀》、《左氏》三經,而《禮》之外並以《周禮》、《禮記》為經,且誤以《禮記》一書為本經。立“三傳”、“三禮”之名,閤《易》、《書》、《詩》為“九經”。唐開成石經則閤《論語》、《孝經》、《爾雅》並為經書,而《經典釋文》則《春鞦》僅為一經,加以《論語》、《孝經》為九經,茲用顧亭林之說。北宋之初,於《論語》、《孝經》而外,兼崇《爾雅》、《孟子》二書,而十三經之名,遂而不可復易矣。及程硃錶彰《學》、《庸》,亦若十三經之外復益二經,流俗相沿習焉。不察以傳為經,如《左氏》、《公羊》、《穀梁》是也。以記為經,如《小戴禮》是也。以群書為經,如《周官經》、《孝經》、《論語》、《孝經)是也。以釋經之書為經,如《爾雅》是也。此則不知正名之故也。參用龔自珍《六經正名說》。
第二課經字之定義
《六經》之名,始於三代,而經字之義,解釋傢各自不同。班固《白虎通》訓經為“常”,以“五常”配五經。劉熙《釋名》訓經為“徑”,以經為常典,尤徑路無所不通。案:《白虎通》、《釋名》之說,皆經字引申之義。惟許氏《說文》經字下雲:“織也,從係,巠聲。”蓋經字之義,取象治絲,縱絲為經,衡絲為緯,故地學傢以縱綫為經綫,而以衡綫為緯綫也。引申之,則為組織之義。上古之時,字訓為飾,又學術授受多憑口耳之流傳,《六經》為上古之書,故經書之文奇偶相生,聲韻相協,以便記誦。而藻繪成章,有參伍錯綜之觀。古人見經文多文言也,於是假治絲之義而锡以《六經》之名。如《易》有《文言》,而六爻之中亦多韻語,故爻字取義於交互。《尚書》亦多偶語韻文,《詩》備入樂之用,故聲成文謂之音。《孟子》亦曰不以文害辭。又《孟子》引孔子之言曰:“《春鞦》其文則史。”而《禮記·禮器》篇亦曰:“《禮》有本、有文。”是《六經》之中無一非成文之書。即群書之用文言者,亦稱之為經,以與鄙詞示異。如《孝經》、《道德經》、《離騷經》之類是也。皆取藻繪成文之義。又《吳語》雲:“挾經秉袍。”注雲:“兵書也。”是兵書之雜用文言者,亦可稱之為經也。後世以降,以《六經》為先王之舊典也,乃訓經為法。又以《六經》為盡人所共習也,乃訓經為常。《廣雅·釋詁》雲:“經,常也。”《孟子·盡心下》雲:“君子反經而已矣。”注亦雲:“經,常也,猶常道也。”此皆經字後起之義也。若《白虎通》以五常配五經,則捨《春鞦》而不言。劉熙訓經為徑,徑為直捷之義,與文飾之義相反。不明經字之本訓,安知《六經》為古代文章之祖哉!
……
序言
我通常習慣於在閱讀時做大量的旁注和批注,這本書的留白設計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頁邊距處理得非常閤理,既不會顯得過於擁擠,又留齣瞭足夠的空間讓我記錄下那些“靈光一閃”的瞬間和尚未解決的疑問。更值得稱贊的是,書的裝訂非常結實,我用力翻摺書頁進行對比閱讀時,它依然能保持平整,沒有齣現散頁或脫膠的跡象。這種對“耐用性”的重視,對於經常需要反復查閱和深度研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見解,甚至貼上小標簽,而不用擔心破壞整體的美觀或結構,這極大地提升瞭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評分說實話,我挑選這類學術性較強的書籍時,最大的顧慮就是語言晦澀難懂,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流暢感。作者似乎深諳“大道至簡”的道理,即使是探討極為復雜的學術問題,也能用精準而富有錶現力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尤其是在一些關鍵的概念辨析處,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照顧到瞭非專業讀者的理解需求。它不像某些譯著那樣生硬拗口,讀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智者的對話,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讓人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時,也體驗到瞭閱讀的樂趣。這種平衡感做得實在太棒瞭。
評分我最近對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論述特彆感興趣,於是到處尋找相關的深入解讀。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它並沒有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簡單梳理和注釋上,而是將那些深奧的古代思想與當代語境下的現實問題巧妙地聯係起來,探討得非常透徹。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層層遞進,每提齣一個觀點,都能立刻引齣相關的曆史例證或者哲學思辨,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知識麵。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於我們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玄妙的概念,都有瞭一種更紮實、更貼近生活的理解。這絕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通俗讀物,而是真正能啓發思考、引領我們探索知識深處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知識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在快速瀏覽目錄時,我就能感受到它清晰的脈絡結構,從基礎的理論溯源,到具體方法的應用分析,再到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每一步都銜接得天衣無縫。它像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引導我清晰地走過瞭一段原本可能迷失其中的學術旅程。很多時候,我們讀瞭很多相關的文章,卻總感覺抓不住重點,而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種宏觀視野的缺失。它不僅教會瞭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由點及麵的歸納能力和總結能力,是任何零散資料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讓人驚喜瞭!打開包裹的時候,我就被它樸素又典雅的封麵吸引住瞭。那種淡淡的書捲氣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紙張的選擇也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質感,墨跡清晰,排版疏密得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覺得疲勞。看得齣來,齣版方在細節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特彆是對於喜歡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這種對書籍本身品質的重視,無疑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而且,書籍的開本大小適中,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隨身攜帶,都非常方便,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的分量也隨之增加瞭不少。這種用心做書的態度,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