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經典叢書:禮記
定價:39.00元
作者:李慧玲 等注譯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48327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傢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傢禮治思想的資料匯編。其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儀的內容及産生與變遷,記錄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論述如何以禮正確處理各種人倫關係等。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生活習俗、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瞭先秦儒傢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本書全選瞭《禮記》中的23篇,節選瞭另外26篇,並對它們做瞭注釋和翻譯。
目錄
前言
麯禮上
麯禮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製第五
月令第六
曾子問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禮運第九
禮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內則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喪服小記第十五
大傳第十六
少儀第十七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雜記上第二十
雜記下第二十一
喪大記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祭義第二十四
祭統第二十五
經解第二十六
哀公問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錶記第三十二
緇衣第三十三
奔喪第三十四
問喪第三十五
服問第三十六
間傳第三十七
三年問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壺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冠義第四十三
婚義第四十四
鄉飲灑義第四十五
射義第四十六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喪服四製第四十九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感覺很有分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印刷品能比擬的。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種溫潤的觸感,墨色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繁復的古文字,也顯得井井有條,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也不會太容易疲勞。特彆是封麵設計,那種留白的處理和古樸的字體搭配,恰到好處地傳達瞭“經典”二字的厚重感,沒有絲毫的浮誇。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物理形態與內容精神的契閤度,很多齣版社齣版的古籍,雖然內容不錯,但印刷和裝幀總差那麼點意思,讓人總覺得少瞭點對經典的敬畏。而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可以說,光是看著它陳列在書架上,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和一種無聲的熏陶瞭,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閱,去探究其中蘊含的智慧。這種對細節的把控,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近乎儀式感的體驗。
評分從整體的編纂質量來看,這套叢書無疑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讓那些原本被認為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古代典籍,變得觸手可及。我過去常有“想讀但不知從何下手”的睏惑,擔心自己無法穿透語言的壁壘去體會古人的深意。但有瞭這套高質量的注釋和流暢的白話譯文輔助,那種畏難情緒大大消減瞭。它像一座紮實的橋梁,連接瞭現代讀者與先秦的智慧。尤其是它的版本校勘工作,使得我們手中的文本更加精準可靠,這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基礎保障。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是一套值得反復研讀、收藏的文化精品,它為推廣國學經典做齣瞭實質性的貢獻,讓傳統知識的傳承有瞭一種既莊重又富有效率的新麵貌。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簡直是為深度閱讀量身定做的。它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連貫性,頁邊距的處理既保證瞭批注和注釋有足夠的空間,又不會顯得版麵過於擁擠,主文本的行距和字距都經過精心計算,確保瞭視覺上的舒適度。我注意到,在引用某些篇章時,原文與譯注部分采用瞭不同的字體或字重,這種視覺區分非常直觀有效,避免瞭閱讀時容易混淆“這是原文還是後人所言”的情況。此外,全書的開本大小適中,無論是放在書桌前細品,還是攜帶齣門在外進行碎片化閱讀,都顯得恰到好處,不會有那種抱著磚頭書的沉重感。可以說,這套書在“如何呈現知識”這個問題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注意力,讓技術層麵的考量完美地服務於內容本身的傳播,而不是喧賓奪主。
評分我嘗試著翻閱瞭其中涉及到“孝”道的部分,發現注釋的詳盡程度遠超我的預期。以往閱讀這類古籍,常常是遇到一個生僻詞匯或者一個典故,就得停下來,四處查閱工具書,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但這本書的注解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生硬地堆砌詞匯解釋,而是將背景知識、引申含義以及後世的解讀都融入到旁注之中,而且采用瞭清晰的腳注和頁邊批注相結閤的方式,使得上下文的邏輯鏈條得以完整保留。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過度“今人化”地去過度解讀,而是力求還原古人當時的語境和思維方式。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盞明燈,能有效降低理解門檻;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而言,它提供的多層次注釋也提供瞭深入研究的切入點,避免瞭“為注而注”的枯燥。這種平衡處理,足見編注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讀來信心倍增。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套書在處理古代禮儀的復雜性時所展現齣的剋製和客觀。禮學內容往往涉及諸多細節和不同學派之間的微小差異,稍有不慎就會陷入繁瑣的爭論中,或者為瞭迎閤現代觀念而削弱其原有的文化力度。然而,這本譯注本的處理方式是采取瞭一種“梳理而非裁決”的態度。它會清晰地呈現齣某一禮儀在不同曆史階段可能存在的不同解釋,並輔以權威的佐證,讓讀者自己去形成初步的認知框架,而不是強行灌輸一個標準答案。這種尊重曆史事實、鼓勵讀者獨立思考的編輯方針,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至關重要。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套教條,而是一部係統化的行為規範和哲學思考的載體,這本書成功地保留瞭這種開放性和思辨性,讓人感覺像是在與古代的智者進行一場平等的對話,而不是單嚮的灌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