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阳澄湖蟹志
定价:98.00元
作者:邹国华,刘新中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2784829
字数:
页码:3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阳澄湖蟹志》作为部以单个水产品种为主题的志书,既汇集了阳澄湖的自然地理、人文蟹事,也介绍了大闸蟹的生态习性、食用方法、营养价值,还描述了阳澄湖大闸蟹的产业状况和发展历程。《阳澄湖蟹志》图文并茂,资料充实,将对弘扬我国河蟹文化、促进河蟹产业发展起到作用。我国大闸蟹年产量约65万吨,而阳澄湖大闸蟹年仅2000余吨,缘何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尊?每年金秋蟹汛一到,缘何阳澄湖即是水乡嘉年华之始?这部“阳澄湖蟹志”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她记录了阳澄湖的自然地理、人文蟹事,大闸蟹的生态习性、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大量珍贵资料,也记载了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成立十年来协会、广大会员和蟹农为推动大闸蟹产业发展过程发生的故事。
目录
作者介绍
邹国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品市场分会副会长、秘书长。“水产市场导刊”杂志执行总编。有着近十年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与品牌建设从业和研究经历,主持多项水产品流通和市场规划方面的课题,出版“常见水产品实用图谱”等多部著作。主持编辑2009年、2010年《水产市场导刊·阳澄湖大闸蟹》专刊。刘新中,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曾历任农业部渔业局计划处、渔船渔港处、市场与加工处处长。在任农业部渔业局市场与加工处处长期间,组织开展连续三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致力于水产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促进水产品外贸易发展。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风格简直是天马行空,让人捉摸不透它的核心脉络,但又总能从中发掘出意料之外的惊喜。前三分之一部分,我以为它是一本关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分析,里面有大量关于冷链运输、损耗率控制的表格数据,严谨得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当你沉浸在这种数字的海洋中时,作者突然一个急转弯,跳跃到了对“传统蒸煮时间与水质硬度”的玄学探讨上,用近乎晦涩的古代典籍引语来佐证一个现代厨房的烹饪技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新颖。我特别喜欢它对“工具”的描述,比如专门花了一整页篇幅来描述如何挑选一把“合适的去腮尖的剔刀”,其详细程度不亚于某些刀具鉴赏手册。整本书读下来,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多学科的田野调查,一会儿是经济学分析,一会儿是民间风俗志,一会儿又像是某位资深美食评论家对“蟹壳光泽度”的极度偏执的记录。它的结构松散,但内容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带着极大的耐心和好奇心去拼凑作者的意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地方品牌与集体记忆”的微妙处理。在许多关于特产的著作中,总会有一种对地域的过度赞美,但《满28包邮 阳澄湖蟹志》却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乎历史记录者的姿态,审视着这一地方名片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地被稀释和重塑。作者似乎对“荣誉”这个词语抱持着一种警惕性。书中关于“蟹的个体重与标准”的描述,非常具有社会学意义,它对比了过去渔民们基于经验的“凭感觉称重”与现代标准化的“克重卡控”,揭示了工业化对传统手艺的冲击。最引人入胜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非常早期(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的)关于阳澄湖养殖的口述历史片段,这些片段未经美化,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劳作的艰辛,这为那份光鲜亮丽的“阳澄湖品牌”提供了厚重的、不为人知的底色。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阳澄湖大闸蟹视为一道美味佳肴,更将其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正在经历矛盾与转型的文化载体。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阳澄湖蟹志》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烟火气和实在感,仿佛能闻到那股子鲜美的蟹黄味儿了。我本是想找一本专业的、学术性的水产志鉴赏鉴赏,没想到翻开后,发现它走的是一条非常亲民、接地气的路线。开篇的几章,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产地溯源”和“平民消费指南”,详细罗列了从大闸蟹从水塘到餐桌的每一步“性价比考量”。比如,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如何识别七八九月蟹与十月金秋蟹的市场心理价位差异”,里面甚至细致到了不同快递公司的运送速度对口感保持度的影响分析,这个角度真是绝了!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倒像是邻家那位精打细算的资深蟹贩子在传授独门秘籍。更别提书中穿插的大量手绘插图,线条粗犷有力,描绘的不是蟹的生物学结构,而是不同年份、不同养殖户捞蟹的场景,充满了生活动态感。读到关于“如何用最经济的方式烹饪出不输五星级酒店口感的家常大闸蟹”那一节,我几乎立刻起身去买了酒和姜,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把一个看似高冷的食材,拉回到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让“享受美味”不再与“奢侈消费”画等号。
评分读完这本《满28包邮 阳澄湖蟹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是一部被标题“耽误”了的民间博物志。我原本期待的是对阳澄湖水文、底栖生物群落与经济蟹种遗传多样性的深度探讨,可书中的笔触却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处处流淌着人文的温度和地域的记忆。有一段落,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法,描绘了阳澄湖边几代渔民对“蟹汛”来临时的心理预期,那种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期待,简直能让人感受到湖风拂面的凉意。书中对“阳澄湖”这一地理概念的理解,远超出了湖泊本身的物理边界,它被塑造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苏南地区的饮食哲学。更有趣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假蟹”这个敏感话题,但它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没有采用严厉的谴责,而是以一种近乎“辩证法”的口吻,分析了地方经济与品牌溢价之间的博弈,并给出了普通消费者在市场信息不对称下的自保策略,文字充满了哲思的底蕴,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看一本“美食指南”,而更像是在品味一本关于“诚信与商业伦理”的社会观察札记。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某些“离经叛道”之处感到非常着迷。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志”类书籍应有的庄重和规范的期待。这本书似乎拒绝被任何单一的分类标签所束缚。在探讨“蟹黄的成熟度”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宋代文人对秋日闲适生活的想象”的文学评论,这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并置,却在某种程度上烘托出了享用时令美味的文化氛围。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和极度挑剔的审美品味者,他不仅仅在记录阳澄湖的螃蟹,更是在记录一种“仪式感”的消逝与重构。书中对于“最佳品蟹伴侣酒的选择”部分,也别具一格,它没有推荐传统的黄酒,而是用大篇幅分析了某一特定年份的白葡萄酒如何能平衡蟹的膏脂,这种大胆的跨界搭配建议,足见作者在生活美学上的独到见解。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且略带傲慢的朋友的私密交谈,他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自己对生活品质的极高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