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四月春膳 烹饪/美食 书籍 |
| 作者: | 曹亚瑟 |
| 定价: | 45.0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80768201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这是一本闲雅有趣的饮馔小札。作者查阅过大量的笔记史料,辑录了上百条与饮食相关的诗文,在此基础上信笔成篇,谈春膳、品火锅、议厨娘、尝夜市,描摹古今各色风味,捡拾雅人名士馂馐,别出机杼,显示了不一样的眼光。书中还插入画家李津活色生香的美食画卷,相得益彰。 |
| 目录 | |
自?序 ? 辑一?煮?羹 003? 肥而不腻的四月 007? 食物的柔情蜜意 011? 春?膳 016? 有态度的辣椒 020? 水煮花生米之恋 024? 烟火气 027? 逃离火锅? 031? 咸鸭蛋 034? 味极则淡 037? 情迷私房菜 041? 苦瓜帖 044? 肉食者不鄙 047? 乡愁是一碗暖暖的羊肉汤 ? 辑二?落?英 053? 皮上松花 057? 甜蜜之忆 061? 鸽子肚里包黄雀 065? 何物味? 068? 食之粗鄙 071? 有所不食 075? 有一位厨师 080? 蟹?命 084? 白菜称王 087? 狗就是一只畜生 091? 吃政治饭 095? 寻找秋油 099? 唐朝的巴达杏 ? 辑三?清?腴 105? 吃货史 113? 夜市的刹那芳华 117? 富家厨娘 120? 不吃豆腐也心 126? 吃他河豚,值那一死 129? 食量大如牛 134? 生活家李渔 138? 苏东坡的竹笋 143? 宋嫂鱼羹 147? 南宋的国宴 154? 关于工作餐兴废的争论 158? 真率会?挑菜会?吃糠会 ? 辑四?春?臆 167? 关于肥肉 173? 忆苦吃菜团 177? 我与包子 181? 人是水养的 185? 饮酒的境界 188? 爱生活,爱猪蹄 192? 在庙里吃斋 196? 冬至的味道 200? 偷菜谱 203? 邂逅“秃黄油” 209? 嘴刁的信阳男人 214? 吃点儿好的很有要 ? 辑五?舒?卷 221? 海明威,巴黎的味觉记忆 226? 大仲马下厨记 232? 假如巴尔扎克没有遇到咖啡 236? 小玛德莱娜蛋糕的三种吃法 241? 伍尔夫不爱英国菜 245? 菜肴入诗 249? 金瓶细点 254? 西门庆的早餐 259? 李瓶儿之“酥油泡螺” 262? 置一席西门私房菜 271? 附录? 文化地吃,优雅地品 ?????????? —— 一份高阶中华美食书单 300? 跋 |
| 编辑 | |
| 翻阅笔记史料,辑录饮食诗文典故,以闲雅之笔,书写活色生香的饕餮故事。 |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探讨也令人称道,特别是其中关于“食材的生命周期与可持续性”的章节,让我这个对环保略有概念的读者耳目一新。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采访和研究那些坚守传统耕作方式的小农户,记录了他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合作,而不是对抗。她详细对比了工厂化农业与有机耕作在口感、营养结构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品鉴。她提出了一种“零浪费”的烹饪理念,强调将食材的每一部分都视为宝藏,比如用蔬菜的根茎来熬制高汤,用果皮来制作香料油。这种对资源的敬畏之心,让整本书的思想内核变得无比厚重和值得推崇。读完这一部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土地和生命怀有的那种深沉的感激与责任感,这远远超越了美食本身所能给予的愉悦。
评分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迷人了!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触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柔和的春日嫩绿与淡雅的樱花粉,没有使用那种俗艳的亮色,显得格外高级和有品味。排版上,字体选择的是一种略带手写感的宋体变种,既保留了易读性,又增添了一丝艺术气息。每一页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翻阅时感到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信息拥挤的压迫感。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扉页上印制了一段关于“季节与饮食哲学”的短文,虽然内容和具体的菜谱无关,但它为整本书奠定了一种宁静、专注的基调,仿佛在邀请你进入一个慢下来的美食世界。光是这本书本身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那些插图,简直是摄影艺术的杰作,光影的运用达到了大师级别,每一个摆盘的细节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走进厨房模仿一番,即便只是对着图片发呆,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食材的“源头与风土”,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里面的具体做法。作者在引言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不同地域,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春季可采集的野生植物和初生蔬菜的特性演变。她不仅仅是罗列食材,而是通过讲述这些食材的历史、它们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来构建一个立体的“食之地理”图谱。比如,她对某一种山区特有的嫩芽在不同海拔地区的风味差异的细致描述,那种观察的敏锐度和知识的广博程度,真的让我这个美食爱好者感到非常震撼。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食谱的范畴,更像是一部融合了植物学、人类学和烹饪美学的深度著作。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想象那些山涧的清晨和泥土的芬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单纯的口腹之欲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太有感染力了,充满了文学性和画面感,阅读体验像是在跟随一位老朋友进行一次私密的探访。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个人化,她不急于展示最终的成品,而是更侧重于烹饪过程中的“心流”状态。比如,她描述揉制面团时手与面粉的互动,那种从粗粝到光滑的转变过程,以及伴随而来的气味变化,写得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些面团的温度和弹性。还有,她对火候的把握,不是用生硬的温度数字来定义,而是用“当炉膛发出低沉的叹息声时”或者“当第一滴油珠开始温柔地起舞”这种诗意的表达。读完这些段落,我感觉自己对“用心烹饪”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套机械的指令,而是一种与食材、与炉灶之间的对话。这种强调过程和感官体验的写作风格,让我对厨房的期待值飙升,仿佛那里充满了未被发掘的诗意。
评分关于“餐桌礼仪与用餐环境”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独到和现代。它没有拘泥于繁文缛节的传统,而是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构建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慢用餐”空间。作者分享了她如何利用简单的器皿、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甚至是一束从花园里刚剪下的野花,来提升一顿家常便饭的质量。她强调,用餐不仅仅是为了饱腹,更是一次对当下时刻的确认和珍惜。我尤其喜欢她提出的一点:不同的季节,应该搭配不同的“餐桌色彩哲学”。春日应是清透的水晶和未经雕琢的陶器,以衬托食物的鲜活。这些关于环境美学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里的餐具陈列,思考如何让每一餐都成为一次小小的“生活庆典”,即便那些菜谱我还没来得及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