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礼记 李慧玲 等注译

国学经典丛书:礼记 李慧玲 等注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慧玲 等注译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礼记
  • 儒家
  • 文化
  • 传统
  • 注译
  • 李慧玲
  • 先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2772
商品编码:300085133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丛书:礼记

定价:39.00元

作者:李慧玲 等注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48327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本书全选了《礼记》中的23篇,节选了另外26篇,并对它们做了注释和翻译。

目录


前言
曲礼上
曲礼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第五
月令第六
曾子问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礼运第九
礼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内则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丧服小记第十五
大传第十六
少仪第十七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
杂记上第二十
杂记下第二十一
丧大记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祭义第二十四
祭统第二十五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表记第三十二
缁衣第三十三
奔丧第三十四
问丧第三十五
服问第三十六
间传第三十七
三年问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壶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学第四十二
冠义第四十三
婚义第四十四
乡饮洒义第四十五
射义第四十六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礼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与生活智慧的源泉 《礼记》,这部儒家思想的经典巨著,犹如一座巍峨的文化宝库,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伦理道德与人生哲学。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论述,而是古人生活实践、思想智慧的凝结,更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一把钥匙。 何为“礼”? 在探讨《礼记》的丰富内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礼”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范畴极其广泛,远非现代汉语中“仪式”或“规矩”所能完全涵盖。它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行为方式,是维系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力量。从宏观的治国安邦之策,到微观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再到人伦关系中的尊卑长幼、亲疏远近,《礼记》无不涉及。它关注的不仅是外在的行为形式,更是内在的精神修养,强调“心之所向,行之所成”。 《礼记》的时代背景与成书历程 《礼记》的成书历程相当复杂,其内容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汇集了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学者的相关著作,其编纂者历经数代,最终由汉代学者戴圣进行增补和整理,并成为“十三经”之一,流传至今。在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时代,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们,在对周公制礼作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着“礼”的理论体系。《礼记》的编纂,既是对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系统性总结,也是对儒家思想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具体阐释。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深刻变化,以及人们对理想社会形态的不断追求。 《礼记》的核心内容概述 《礼记》全书共计四十九篇,内容浩如烟海,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核心思想围绕着“礼”展开,但其讨论的范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礼仪规范。 政治与社会秩序: 《礼记》系统阐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强调“德治”与“礼治”相结合。它论述了君主应有的品德与职责,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愿景,详细描绘了从乡校、庠序到大学、小学等各个教育层级的设立宗旨与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具备仁爱、忠信、孝悌等美德的公民,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礼记》中的《大学》篇,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章天下”的修养进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伦理道德与人伦关系: 《礼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细的界定与规范。它强调“孝悌”是“仁之本”,详细阐述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伦理道德要求,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通过对不同身份、不同关系下人们应有的言行举止的规定,来构建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网络。例如,《礼记》中的《曲礼》篇,是全书的总纲,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从小处见大,体现了儒家对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教育与人格养成: 《礼记》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将其视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使其具备道德、智慧和实践能力。它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礼仪的传授,后者则侧重于道德修养、政治学识和治国方略的学习。 人生礼仪与生活智慧: 《礼记》对古代的各种重要人生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阐释,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大事的庄重态度,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寄托。例如,丧礼规定了哀悼的时间、服饰、祭品等,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慰藉,也隐含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思想哲学与人生境界: 《礼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强调“诚”的重要性,认为“诚”是达到一切真理的根本。它提倡“中庸”之道,反对极端,追求平衡与和谐。书中也探讨了人的情感、欲望以及如何通过“礼”来约束和引导,以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想境界。 《礼记》的独特魅力与现实意义 《礼记》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其历史文献的意义,更在于其蕴含的永恒智慧,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维系社会和谐的价值: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和谐面临新的挑战。《礼记》中关于人伦关系、道德规范的论述,对于重建和谐人际关系,培育社会公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理解和践行“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家庭、工作、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营造一个更加友善、互助的社会环境。 塑造健全人格的启示: 《礼记》所倡导的“修身”理念,即通过不断学习、反省和实践,来提升个人品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古今通用的。《大学》篇提出的“格物致知”等方法,至今仍是学习与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拾《礼记》中的修身智慧,有助于我们抵制诱惑,坚定道德立场,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个体。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礼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窗口。通过研读《礼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这对于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特性,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活智慧的源泉: 《礼记》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在不同场合展现恰当的行为。这些看似细微的“礼”,实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提升生活品质、获得内心安宁的重要途径。 结语 《礼记》,这部古老的经典,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文明的钥匙,为我们指明了塑造健全人格的路径,为我们描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在信息泛滥的今天,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礼记》,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重塑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并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这部著作,不仅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通往更深层次智慧与文明的永恒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编纂质量来看,这套丛书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让那些原本被认为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古代典籍,变得触手可及。我过去常有“想读但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担心自己无法穿透语言的壁垒去体会古人的深意。但有了这套高质量的注释和流畅的白话译文辅助,那种畏难情绪大大消减了。它像一座扎实的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与先秦的智慧。尤其是它的版本校勘工作,使得我们手中的文本更加精准可靠,这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收藏的文化精品,它为推广国学经典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让传统知识的传承有了一种既庄重又富有效率的新面貌。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处理古代礼仪的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克制和客观。礼学内容往往涉及诸多细节和不同学派之间的微小差异,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繁琐的争论中,或者为了迎合现代观念而削弱其原有的文化力度。然而,这本译注本的处理方式是采取了一种“梳理而非裁决”的态度。它会清晰地呈现出某一礼仪在不同历史阶段可能存在的不同解释,并辅以权威的佐证,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而不是强行灌输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尊重历史事实、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的编辑方针,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关重要。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部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这本书成功地保留了这种开放性和思辨性,让人感觉像是在与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为深度阅读量身定做的。它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连贯性,页边距的处理既保证了批注和注释有足够的空间,又不会显得版面过于拥挤,主文本的行距和字距都经过精心计算,确保了视觉上的舒适度。我注意到,在引用某些篇章时,原文与译注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字重,这种视觉区分非常直观有效,避免了阅读时容易混淆“这是原文还是后人所言”的情况。此外,全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桌前细品,还是携带出门在外进行碎片化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不会有那种抱着砖头书的沉重感。可以说,这套书在“如何呈现知识”这个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让技术层面的考量完美地服务于内容本身的传播,而不是喧宾夺主。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墨色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文字,也显得井井有条,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太容易疲劳。特别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古朴的字体搭配,恰到好处地传达了“经典”二字的厚重感,没有丝毫的浮夸。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形态与内容精神的契合度,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古籍,虽然内容不错,但印刷和装帧总差那么点意思,让人总觉得少了点对经典的敬畏。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可以说,光是看着它陈列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无声的熏陶了,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体验。

评分

我尝试着翻阅了其中涉及到“孝”道的部分,发现注释的详尽程度远超我的预期。以往阅读这类古籍,常常是遇到一个生僻词汇或者一个典故,就得停下来,四处查阅工具书,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本书的注解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生硬地堆砌词汇解释,而是将背景知识、引申含义以及后世的解读都融入到旁注之中,而且采用了清晰的脚注和页边批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上下文的逻辑链条得以完整保留。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过度“今人化”地去过度解读,而是力求还原古人当时的语境和思维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盏明灯,能有效降低理解门槛;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而言,它提供的多层次注释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避免了“为注而注”的枯燥。这种平衡处理,足见编注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读来信心倍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