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丛书:礼记
定价:39.00元
作者:李慧玲 等注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48327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本书全选了《礼记》中的23篇,节选了另外26篇,并对它们做了注释和翻译。
目录
前言
曲礼上
曲礼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第五
月令第六
曾子问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礼运第九
礼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内则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丧服小记第十五
大传第十六
少仪第十七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
杂记上第二十
杂记下第二十一
丧大记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祭义第二十四
祭统第二十五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表记第三十二
缁衣第三十三
奔丧第三十四
问丧第三十五
服问第三十六
间传第三十七
三年问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壶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学第四十二
冠义第四十三
婚义第四十四
乡饮洒义第四十五
射义第四十六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的编纂质量来看,这套丛书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让那些原本被认为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古代典籍,变得触手可及。我过去常有“想读但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担心自己无法穿透语言的壁垒去体会古人的深意。但有了这套高质量的注释和流畅的白话译文辅助,那种畏难情绪大大消减了。它像一座扎实的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与先秦的智慧。尤其是它的版本校勘工作,使得我们手中的文本更加精准可靠,这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收藏的文化精品,它为推广国学经典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让传统知识的传承有了一种既庄重又富有效率的新面貌。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处理古代礼仪的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克制和客观。礼学内容往往涉及诸多细节和不同学派之间的微小差异,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繁琐的争论中,或者为了迎合现代观念而削弱其原有的文化力度。然而,这本译注本的处理方式是采取了一种“梳理而非裁决”的态度。它会清晰地呈现出某一礼仪在不同历史阶段可能存在的不同解释,并辅以权威的佐证,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而不是强行灌输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尊重历史事实、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的编辑方针,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关重要。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部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这本书成功地保留了这种开放性和思辨性,让人感觉像是在与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为深度阅读量身定做的。它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连贯性,页边距的处理既保证了批注和注释有足够的空间,又不会显得版面过于拥挤,主文本的行距和字距都经过精心计算,确保了视觉上的舒适度。我注意到,在引用某些篇章时,原文与译注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字重,这种视觉区分非常直观有效,避免了阅读时容易混淆“这是原文还是后人所言”的情况。此外,全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桌前细品,还是携带出门在外进行碎片化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不会有那种抱着砖头书的沉重感。可以说,这套书在“如何呈现知识”这个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让技术层面的考量完美地服务于内容本身的传播,而不是喧宾夺主。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墨色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文字,也显得井井有条,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太容易疲劳。特别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古朴的字体搭配,恰到好处地传达了“经典”二字的厚重感,没有丝毫的浮夸。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形态与内容精神的契合度,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古籍,虽然内容不错,但印刷和装帧总差那么点意思,让人总觉得少了点对经典的敬畏。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可以说,光是看着它陈列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无声的熏陶了,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体验。
评分我尝试着翻阅了其中涉及到“孝”道的部分,发现注释的详尽程度远超我的预期。以往阅读这类古籍,常常是遇到一个生僻词汇或者一个典故,就得停下来,四处查阅工具书,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本书的注解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生硬地堆砌词汇解释,而是将背景知识、引申含义以及后世的解读都融入到旁注之中,而且采用了清晰的脚注和页边批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上下文的逻辑链条得以完整保留。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过度“今人化”地去过度解读,而是力求还原古人当时的语境和思维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盏明灯,能有效降低理解门槛;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而言,它提供的多层次注释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避免了“为注而注”的枯燥。这种平衡处理,足见编注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读来信心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