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译注
定价:29.00元
作者: 周兴嗣,马金亮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296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化传统文化精华为今用
◎读圣贤之书,做有德之人
内容提要
《三字经》简明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奠定了后世蒙学读物的基调。其内容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百家姓》集中国常用姓氏之大全,为人人必读、家家的常用书籍。《千字文》是南朝梁才子周兴嗣编撰的一篇奇文,构思巧妙,寓意于理。《弟子规》是清人李毓秀编纂的一部集中于儿童道德训示的蒙学教材
目录
前言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作者介绍
周兴嗣(469-521),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生于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 。南朝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普通二年,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可以说是下了大功夫的,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而不失其精髓”。我过去读过一些旧版的注释本,常常是过于学术化,生怕漏掉每一个典故的考据,结果读起来佶屈聱牙,反而失去了原著的教化意义。但这本书的译注者显然把握住了“弟子规”这类读物面向的受众——现代读者。他们对一些古义晦涩的词汇,解释得既准确又贴合现代语境,比如对“晨则省,昏则蓼”的阐释,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到了为人子女日常尽孝的实际操作层面,让人茅塞顿开。更难能可贵的是,注释部分并没有喧宾夺主,它巧妙地穿插在原文的空白处或者作为脚注出现,保持了原著的整体结构完整性,让读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古籍文本本身的敬畏感。这种平衡的拿捏,显示出编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得这套书兼具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和典籍收藏的学术价值。
评分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与递进关系。传统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严谨的结构是分不开的,而这本书似乎也继承了这一优点,并进行了现代化的优化。它不是简单地将三本书堆砌在一起,而是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脉络。比如,它可能先从最基础的字形认知和字义理解入手(或许是《千字文》的某些片段先行),然后过渡到行为规范的建立(《弟子规》),最后再拓展到对姓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认知(《百家姓》)。这种由浅入深、由个人行为规范到文化认同的层次递进,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学习路径。这种精心设计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枯燥的背诵过程,变成了一场有目的、有方向的文化探索之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传统美德和文化符号内化于心,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背诵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和它所提供的价值相比,简直称得上是物超所值。现在的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传统文化读物,要么是排版混乱,要么是注释谬误百出,让人花钱买回来后束之高阁,不敢轻易翻阅。但这一本,无论是从纸张质感、印刷精度、注释的严谨性,还是整体的文化品位来看,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对于希望给孩子选购一套真正靠谱的启蒙读物,或者自己想重新温习经典、寻求内心安定的成年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对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浓缩和致敬。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身边所有对传统文化抱有兴趣的朋友,因为它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结合,是一份可以安心拥有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留白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需要静心阅读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封皮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滑的现代纸张,而是一种略带粗粝感的,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考究,米白色的纸张,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对于这种传统启蒙读物,纸张的质量和排版的美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体验。我注意到他们对文字的间距和行高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对于不太熟悉繁体字或者古文结构的人来说,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这本书的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视野开阔。这样的用心,显然是出版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让人在拿起书本的第一时间,就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好感,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经典”的现代诠释,这不仅仅是翻译成白话文那么简单。很多古人奉为圭臬的道理,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会显得有些僵化或不合时宜。这本书的编者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注释中融入了一些对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这种“与古人对话”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在讨论“凡是人,皆须爱”时,它可能会补充一句关于现代社会如何理解“爱”的广度和边界的思考。这种适度的“点拨”,让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教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避免了让读者陷入单纯的教条主义泥潭。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继承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文化遗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译注”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