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0239296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译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南朝梁

9787550239296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译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南朝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梁] 周兴嗣,马金亮 著
图书标签:
  • 启蒙教育
  • 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
  • 儿童文学
  • 诗词歌赋
  • 书法绘画
  • 礼仪规范
  • 家庭教育
  • 中华文化
  • 经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296
商品编码:300124288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译注

定价:29.00元

作者: 周兴嗣,马金亮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296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化传统文化精华为今用

◎读圣贤之书,做有德之人


内容提要


《三字经》简明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奠定了后世蒙学读物的基调。其内容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百家姓》集中国常用姓氏之大全,为人人必读、家家的常用书籍。《千字文》是南朝梁才子周兴嗣编撰的一篇奇文,构思巧妙,寓意于理。《弟子规》是清人李毓秀编纂的一部集中于儿童道德训示的蒙学教材

目录


前言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作者介绍


周兴嗣(469-521),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生于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 。南朝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普通二年,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文摘


序言



《诗经》:中华经典,雅言传承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它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内容博大,包罗万象 《诗经》的305篇诗歌,按照内容和风格,被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主要是各地的民歌,如《国风》,内容广泛,涉及爱情、婚姻、劳动、战争、祭祀、政治讽刺等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时代特征。其中,许多篇章描绘了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如《关雎》表达了对心仪女子的思慕之情;《桃夭》则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嫁娘的美丽和幸福。也有反映人民疾苦和对统治者不满的诗歌,如《硕鼠》以老鼠比喻剥削者,表达了人民的怨恨。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宴饮、朝会时所唱的诗歌,内容多为歌颂周王室的功德、记述历史事件、表达政治理想或抒发个人情怀。相较于“风”的朴实直白,“雅”的风格更为典雅庄重,语言也更为讲究。例如,《鹿鸣》在宴会上所唱,表达了对宾客的欢迎和宴饮的欢乐。《采薇》则抒发了久戍思归的战士的愁苦。 “颂”是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歌,内容主要是歌颂祖先的功德、赞美神灵的恩泽。其风格最为宏伟庄严,充满了肃穆的宗教色彩。《大雅》和《颂》部分,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而言之,《诗经》的内容涵盖了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到政治、军事、宗教、伦理等各个领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百科全书。 二、 艺术精湛,风格多样 《诗经》的艺术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它在艺术表现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格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许多诗篇,特别是“风”的部分,都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描绘人物的真实情感,毫不避讳地揭露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这种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使得《诗经》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赋、比、兴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重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直接叙述事物;《比》是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兴》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三种手法灵活运用,使得诗歌意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含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是典型的“兴”的手法,以水鸟的叫声引起对美好爱情的联想。 音乐性强,音韵优美: 《诗经》本身就是歌词,因此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四言为主的句式,整齐的韵律,和谐的节奏,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许多诗篇可以配乐歌唱,至今仍能感受到其悠扬的旋律。 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 《诗经》的语言,尤其是“风”的部分,质朴自然,清新流畅,不事雕琢,却生动形象。大量的叠词、象声词的运用,以及大量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诗歌充满生活气息,栩栩如生。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便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桃花的鲜艳。 《诗经》的艺术手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基础,其对后世诗歌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 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映社会现实,批判不公: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腐朽、战争的残酷、人民的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批判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歌颂爱情,关注民生: 《诗经》中对爱情的描绘,真挚而热烈,展现了古代人民朴素的情感世界。《国风》中许多关于婚姻、家庭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情和家庭的看法,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诗经》也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政治伦理与道德观念: 《诗经》中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如对君臣关系、孝道、礼仪的强调。这些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温柔敦厚”的文学传统: 孔子曾评价《诗经》“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诗经》“温柔敦厚”,符合“诗教”的宗旨。这种“温柔敦厚”的文学精神,强调情感的适度表达,反对极端和过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语言学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诗经》以其广泛的题材和生动的描绘,为我们了解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汉语言学研究的宝库: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汉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材料,其中包含的古词、古义、语音、语法等,对于汉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哲学和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诗经》中所蕴含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五、 传承与弘扬 自问世以来,《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传抄、注解和研究。从汉代的毛传、郑玄注,到后世的众多学者的解读,历代学者不断挖掘其深刻内涵,使其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现代社会,重读《诗经》,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体悟人性的光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经》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年,依然能与我们产生深刻的共鸣。阅读《诗经》,就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可以说是下了大功夫的,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而不失其精髓”。我过去读过一些旧版的注释本,常常是过于学术化,生怕漏掉每一个典故的考据,结果读起来佶屈聱牙,反而失去了原著的教化意义。但这本书的译注者显然把握住了“弟子规”这类读物面向的受众——现代读者。他们对一些古义晦涩的词汇,解释得既准确又贴合现代语境,比如对“晨则省,昏则蓼”的阐释,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到了为人子女日常尽孝的实际操作层面,让人茅塞顿开。更难能可贵的是,注释部分并没有喧宾夺主,它巧妙地穿插在原文的空白处或者作为脚注出现,保持了原著的整体结构完整性,让读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古籍文本本身的敬畏感。这种平衡的拿捏,显示出编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得这套书兼具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和典籍收藏的学术价值。

评分

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与递进关系。传统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严谨的结构是分不开的,而这本书似乎也继承了这一优点,并进行了现代化的优化。它不是简单地将三本书堆砌在一起,而是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脉络。比如,它可能先从最基础的字形认知和字义理解入手(或许是《千字文》的某些片段先行),然后过渡到行为规范的建立(《弟子规》),最后再拓展到对姓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认知(《百家姓》)。这种由浅入深、由个人行为规范到文化认同的层次递进,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学习路径。这种精心设计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枯燥的背诵过程,变成了一场有目的、有方向的文化探索之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传统美德和文化符号内化于心,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背诵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和它所提供的价值相比,简直称得上是物超所值。现在的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传统文化读物,要么是排版混乱,要么是注释谬误百出,让人花钱买回来后束之高阁,不敢轻易翻阅。但这一本,无论是从纸张质感、印刷精度、注释的严谨性,还是整体的文化品位来看,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对于希望给孩子选购一套真正靠谱的启蒙读物,或者自己想重新温习经典、寻求内心安定的成年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对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浓缩和致敬。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身边所有对传统文化抱有兴趣的朋友,因为它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结合,是一份可以安心拥有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留白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需要静心阅读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封皮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滑的现代纸张,而是一种略带粗粝感的,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考究,米白色的纸张,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对于这种传统启蒙读物,纸张的质量和排版的美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体验。我注意到他们对文字的间距和行高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对于不太熟悉繁体字或者古文结构的人来说,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这本书的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视野开阔。这样的用心,显然是出版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让人在拿起书本的第一时间,就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好感,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经典”的现代诠释,这不仅仅是翻译成白话文那么简单。很多古人奉为圭臬的道理,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会显得有些僵化或不合时宜。这本书的编者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注释中融入了一些对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这种“与古人对话”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在讨论“凡是人,皆须爱”时,它可能会补充一句关于现代社会如何理解“爱”的广度和边界的思考。这种适度的“点拨”,让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教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避免了让读者陷入单纯的教条主义泥潭。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继承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文化遗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译注”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