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今读系列:史记全鉴(耀世典藏版)
定价:59.80元
作者: 马迁;芳园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01091297
字数:600000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史记》是我国古代部通史。它保存、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到西汉中叶三年间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初的坚实而宏伟的基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若要从原典上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读《史记》。
《国学今读系列:史记全鉴(耀世典藏版)》整理选编了《史记》有代表性的篇章,综合了历代研究《史记》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原文作了详细而准确的注释,并且对照以明白浅显的译文,使读者阅读《史记》的时候毫无障碍。我们还特别请画家专为本书绘制了大量的插图,这些彩色插图有助于读者理解《史记》,兴趣盎然地阅读《史记》。
内容提要
《史记》的作者马迁,字子长,诞生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县的龙门,公元前145年?
公元前90年左右在世。他生活在西汉王朝强盛的时代,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倾注了马迁的毕生精力,全书共130篇,526500余字,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本纪”实质上是各朝代的编年大事记,是《史记》的总纲;“世家”记述了各封国的王侯、开国功臣和有重要地位、巨大影响的人物;“列传”是各种杰出人物的传记,并有关于少数民族和国外的记载;“表”以谱列的体例简要记载了历史大事;“书”则概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目录
作者介绍
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摘
序言
这次阅读体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可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坦白讲,有些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而有些普及读物又太过于轻浮,经不起推敲。这部作品似乎找到了那个黄金分割点。它在保持核心文本的完整性和严肃性的同时,没有过度使用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来“炫技”。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有力量的,即便是对那些复杂的历史叙事,也能用一种相对流畅、符合现代语感的叙述来导读。这使得即便是周末想放松一下,也能随时拿起翻阅几页,不会感到强烈的学习压力。这种沉浸感和轻松感并存的状态,是非常难得的,它让“读史”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我个人更倾向于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来评价一部工具书或者解读本的价值。这部作品的章节划分和内容的取舍,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全盘照搬,而是似乎在尝试搭建一套现代人能够理解的阅读脉络。我注意到它在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部分,加入了现代史学的一些分析视角,这对于我们理解司马迁叙述背后的深层意图,提供了不少启发。举个例子,在描述某些关键的权谋斗争时,它不仅仅是复述了原文,还穿插了一些对当时政治环境的背景补充说明,这极大地弥补了我们因为时代脱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这种“古今对话”的处理方式,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我花了较长时间在那些人物小传部分,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种立体感,而不是脸谱化。
评分如果要评价它在当今阅读市场上的定位,我认为它无疑是瞄准了注重品质和深度思考的读者群体。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套可以长期陪伴的案头工具书。我特别欣赏它在辅助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所体现出的“克制”。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或者不必要的现代漫画插图来分散注意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文本本身的深度挖掘上。这种朴素的、以文字为核心的呈现方式,反而更加凸显了原著的魅力。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投入心力去体会,而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回馈,这种“物有所值”的感觉,是衡量一本优秀经典再版书籍的最高标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的是一条通往理解的坚实阶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配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普及读物,而是奔着“典藏”去的。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细腻度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透露出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的选择非常考究,即使是面对一些拗口的古文,阅读起来也相对舒适,没有那种小字挤在一起的压迫感。不过,对于初次接触这类经典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毕竟不是那种轻薄的“速食”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书房里,时常拿出来摩挲的艺术品。从物理层面上来说,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种仪式感,让你在翻开它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带上了一种敬畏之心,准备好进入一个严肃的阅读场域。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物理铺垫。
评分从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或者说一个“老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的是译注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很多市面上的版本,要么过于简略,要么过度发挥,反而偏离了原意。这部典藏版在注释方面,展现了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我随机抽取了几个公认比较难啃的篇章进行比对,发现它的注释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涉及古代礼制、官职、地名的解释,做到了精准定位和溯源,引用了相当不少的旁证材料。这种严谨的态度,让阅读体验有了极大的提升,每次遇到疑惑,翻阅注释都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而不是敷衍了事的一句解释。这说明编纂团队在做这项工作时,是抱着一种对先贤文字负责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出书而做注。对于追求原汁原味又不失清晰度的读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