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張居正直解《尚書》:全2冊
定價:78.00元
作者:張居正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71174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尚書》是我國現存*早的記言體史書。*早時它被稱為《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 ”。因是儒傢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尚書》是曆代帝王的教科書和士子科舉進身的**之書。《張居正直解尚書》原名《書經直解》,是明朝隆慶六年,由兩朝帝師張居正同翰林院講官等人專門給萬曆小皇帝編寫的日講的宮內讀本。直解《尚書》相當於對古文的白話翻譯,是*皇帝一人的皇傢讀物。這本書流傳到宮外,成為當時通行的一種讀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讀此書後禦批:朕閱張居正尚書、四書直解,篇末俱精實之義,無泛設之詞。此書在今天仍不失為學習國學的輔助讀物。
目錄
上冊捲一 虞書 一、堯典 二、舜典捲二 三、大禹謨 四、皋陶謨 五、益稷捲三 夏書 六、禹貢 七、甘誓 八、五子之歌 九、胤徵捲四 商書 十、湯誓 十一、仲虺之誥 十二、湯誥 十三、伊訓 十四、太甲上 十五、太甲中 十六、太甲下 十七、鹹有一德捲五 商書 十八、盤庚上 十九、盤庚中 二十、盤庚下 二十一、說命上 二十二、說命中 二十三、說命下 二十四、高宗肜日 二十五、西伯戡黎 二十六、微子捲六 周書 二十七、泰誓上 二十八、泰誓中 二十九、泰誓下 三十、牧誓 三十一、武成 三十二、洪範下冊捲七 周書 三十三、旅獒 三十四、金滕 三十五、大誥 三十六、微子之命捲八 三十七、康誥 三十八、酒誥 三十九、梓材 四十、召誥捲九 四十一、洛誥 四十二、多士 四十三、無逸捲十 四十四、君爽 四十五、蔡仲之命 四十六、多方捲十一 四十七、立政 四十八、周官捲十二 四十九、君陳 五十、顧命 五十一、康王之誥 五十二、畢命 五十三、君牙捲十三 五十四、同命 五十五、呂刑 五十六、文侯之命 五十七、費誓 五十八、秦誓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天哪,終於把這套書啃完瞭,簡直是一場精神上的馬拉鬆!我對這類深度解讀的古籍一直抱有復雜的情感,既期待能窺見古人智慧的精髓,又害怕被晦澀難懂的文字和過於穿鑿附會的解讀給勸退。不過,這次的閱讀體驗,至少在“解構”這個層麵,給瞭我極大的滿足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復述《尚書》的原文,而是像一個經驗老到的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剝開曆史的塵土,試圖還原每一個篇章背後的政治語境和社會思潮。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時位”的把握,那種將古代典籍放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去審視的嚴謹態度,讓人感覺不再是麵對僵硬的教條,而是與一位活生生的古代政治傢在對話。對於像我這種半路齣傢、對先秦史料瞭解不深的讀者來說,這種細緻入微的背景鋪陳,簡直是救命稻草。它不僅是文字的翻譯,更是一次深層次的文化移植,讓那些沉睡在竹簡裏的箴言,重新煥發齣可以被當代人理解和感悟的生命力。讀完之後,我對“治道”二字的理解又深瞭一層,不僅僅是權力的運用,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洞察和對長遠規劃的堅持。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讀完這套書的感受,那一定是“精妙”。精妙在於它選擇瞭最恰當的文本,用最紮實的方法論,呈現瞭一個極富洞察力的解讀視角。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上古的經典智慧與明代改革的現實需求,同時也順帶服務瞭我們這些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現代求知者。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祭祀、誓文和人事記載時所展現齣的耐心。他沒有輕易地跳過那些看似與“大道理”無關的細節,反而堅信“細節中藏著真相”。通過對這些邊角料的細緻梳理,最終拼湊齣瞭一個更完整、更可信的古代國傢運作圖景。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可以用來炫耀的“速成讀物”,而更像是需要陪伴和反芻的“精神食糧”。它要求你慢下來,去體會那些古人在麵對江山社稷時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時間投資。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德刑相濟”這一核心思想的闡發。在許多傳統的解讀版本中,往往會側重於“德治”的教化作用,將刑罰視為不得已而為之的末流手段,顯得有些空泛和理想化。但張居正的視角則更為冷峻和實用。他非常強調君王權力的邊界感和執行力,指齣空有“德”而缺乏雷霆手段去推行變革,最終隻會淪為無力的空談。我記得其中一段對“慎罰”的論述,作者將其放在明代中葉吏治鬆弛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一下子就將抽象的道德原則,拉扯到瞭具體的國傢治理層麵。這種將理論與實操緊密捆綁的分析框架,讓我這位習慣於在象牙塔中閱讀曆史的讀者,猛然間感受到瞭權力運作的真實重量。它不迴避統治的殘酷性,但同時也指齣瞭這種殘酷性必須建立在清晰的法度和對民意的基本尊重之上,這種張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思想遺産之一。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我對“張居正”這個名字的權威性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一個明代中後期的重臣,他的解讀會不會過多地帶有他那個時代的政治目的和時代局限性?畢竟,《尚書》作為治國綱領,曆來都是曆代權臣和士大夫解讀的“工具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功力遠超我的想象。他似乎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份的局限性,在解讀中保持瞭一種微妙的平衡。他既沒有完全拋棄張居正基於自身改革實踐而産生的洞見(這些洞見往往犀利而務實),又謹慎地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脈絡中進行檢驗和批判。這種“既用其鋒芒,又防其偏頗”的處理手法,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辯證的美感。這不再是單嚮度的傳達,而是多層次的對話——張居正對《尚書》的解讀,與現代學者對張居正解讀的再解讀,形成瞭一個有趣的文本迴響。對於想瞭解古代政治思想如何“活”下來的讀者來說,這是極佳的範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說實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的古籍整理本,很多為瞭追求“復古”而做得過於古樸,閱讀體驗簡直是災難——字小、紙黃、注釋擠作一團。但這一套書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現代且貼心。紙張的選擇很有質感,不是那種一摸就掉渣的廉價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閱讀的儀式感。更重要的是,它的版式設計極具匠心。作者的解讀和原文的對照安排得錯落有緻,邏輯綫索非常清晰。在那些長篇大論的辯辭中間,時不時穿插的小標題和邏輯框架圖(雖然不是圖錶形式,但其梳理的結構感很強),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認知負荷。我發現自己可以很順暢地在“原文”、“注釋”、“解讀”之間來迴跳轉,而不會迷失方嚮。這種對讀者體驗的尊重,在學術性極強的齣版物中是相當難得的。它讓我可以心無旁騖地沉浸在對文本的細緻推敲中,而不是糾結於如何辨認那些影印過來的模糊文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