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山海經
定價:29.8元
作者:墨香齋評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013449
字數:32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山海經》具有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早的有關文獻。本書配有現代文翻譯,方便讀者閱讀。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墨香齋,圖書策劃人,擅長社科國學和勵誌類圖書策劃。
文摘
序言
前言
《山海經》産生於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先秦古籍。《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除瞭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麵,諸如宗教學、哲學、曆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衛生學等。羅象,堪稱當時的大科全書。
因為《山海經》是一部綜閤各種知識而顯得龐雜的古籍,所以古今對它的性質眾說紛紜。西漢劉歆(後改名劉秀)在《上<山海經>錶》中說:“內彆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看作是地理書。而《隋書·經籍誌》就把它列入地理類。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把《山海經》歸入數術略形法傢之類,看作是巫蔔星相性質的書,而《宋史·藝文誌》就把它列入五行類。明朝鬍應麟在《四部正訛》中說:“《山海經》,古之語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類的書。清朝官修《四庫全書總目》在辯駁瞭諸傢的說法和歸類後,認為“核實定名”,應是“小說之古者”,又看作是小說。清末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把《山海經》列入古史類,則又上升為史書。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山海經》稱作“古之巫書”。袁珂先生則在《山海經校注·序》中盛贊:“《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被曆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所公認。
《山海經》共計十八篇,大體可劃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而聯係到它的內容,又可劃分得更為詳細。即: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祭器,有時也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職和神力。這五篇被稱作《山經》;
二、《海外經》,共四篇,地理範圍較《山經》更廣,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等;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侖的景象、建木的形態、巴蛇、雷神等,同時兼記一些國傢和民族,還有帝王的世係,器物的發明創造,如番禺發明舟,吉光發明車,晏龍發明琴瑟,鼓延發明鍾等等;
四、《荒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荒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記錄瞭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的神話。這十三篇被稱作《海經》。
《山海經》雖儒道經典,曆來卻備受重視。它以廣博、豐富的內容和奇特、高超的想象力為古往今來的讀者所稱道、所嘆服,不僅是廣大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廣大讀者獲得古代文化、曆史、民俗等知識的寶庫。它匯集瞭中國曆史上古老的而且優美的神話,這些神話除瞭我們都很熟悉的大禹治水、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之外,還有很多我們並不熟悉但仍然十分精彩的。如《海外北經》中記載的禹殺相柳的神話,既充滿瞭奇幻色彩,也不難看齣共工、相柳、大禹這三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從中可見上古時期部落之間的戰互相攻伐。
東漢明帝時,有一位水土工程專傢叫王景,因治理河渠立下大功,得到皇帝的賞賜,禮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經》。東晉詩人陶淵明一生摺服於《山海經》,曾一口氣寫下《讀<山海經>十三首》,留傳至今。其中的首詩就錶達齣他讀《山海經》後快樂興奮的情緒:“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而“刑天舞乾戚,猛誌固常在”則是古傳誦的名句。傢喻戶曉的《封神榜》的故事,其中就有許多《山海經》的元素。創作於清代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以神奇的故事深深吸引著讀者,小說中的故事素材和藝術構思,不少都取自《山海經》,而作者的想象力也多受《山海經》的啓發。
同時,今天的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山海經》的史學價值。書中的肅慎、匈奴、犬戎、氐人等國都是秦漢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的民族。書中所述炎黃兩個部落的戰爭以及皇帝以降的世係,有很重要的史實價值。書中記載瞭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的基本特徵和用價值,除瞭寄托先民長生不死願望的“神草”“神樹”多為虛構之外,還是有的參考價值。《山經》中記載的447座山,見於漢晉以來並能實際找到方位的有140多座,大方嚮上基本正確。尤其是《中山經》,對晉南、陝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區的裏距記載都十分詳細準確。
《山海經》是我國早的一部圖文經典,圖畫可以說就是《山海經》的靈魂。據很多學者考證,《山海經》是先有圖後有文的。東晉郭璞在注解《山海經》時,就為它配上瞭整套的插圖;梁武帝時張僧繇畫瞭《山海經圖》十捲;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捲三也記載瞭在唐代就已經失傳的《山海經圖》。令人惋惜的是,這些古老的《山海經圖》都已經亡佚瞭,但是後人對《山海經圖》大感興趣的不乏其人,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眾多學者兼畫傢憑藉流傳下來的資料和自己的豐富想象創作瞭很多風格曠古、想象奇詭的插圖。如明代鬍文煥的《山海經圖》,共有133幅圖,閤頁連式,左圖右說,沒有背景;清代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共有144幅圖,按神、獸、鳥、蟲、異域劃分為五類;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有圖五捲共144幅等等,對後人認識以及傳播《山海經》都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
坦白說,我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帶著點“朝聖”心態的,畢竟名頭太大,總覺得內容會過於高深莫測,生怕自己無法領會其精髓。然而,實際閱讀的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充滿趣味性的“上古旅遊指南”,隻不過這個“旅遊”的目的地是神話與地理的交匯點。書中的結構安排,雖然以“山”為經,“水”為緯,但行文的跳躍性非常強,前一頁還在描述一種能吐火的動物,後一頁可能就轉嚮瞭某種礦物的采集方法,這種無拘無束的敘事節奏,反而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我欣賞它那種不加修飾的記錄方式,沒有過多的人文渲染或情感代入,就是純粹的“記載”,這反而讓那些光怪陸離的內容顯得更加可信。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它讓我們看到古人是如何構建他們的宇宙模型,如何用他們有限的認知去解釋那些自然界中不可思議的現象。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準確”,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古代思維模式的絕佳窗口,是理解中國文化源頭活水不可或缺的一環,閱讀過程充滿瞭對古人智慧的由衷贊嘆。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夾雜著睏惑與興奮的奇妙旅程。它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度,內容之龐雜,涵蓋瞭從礦物學、動物學到神祇譜係和巫術儀軌的方方麵麵。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事物時,往往采用一種極簡的、類似於清單的句式,這使得信息密度極高,但也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每當我以為我已經掌握瞭某種模式時,下一頁的內容就會立刻顛覆我的預期,展現齣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新物種或新現象。這種不斷製造“驚喜”的敘事手法,有效地保持瞭閱讀的新鮮感,避免瞭因重復性描述而産生的枯燥。這本書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問題:這些記載究竟是基於真實觀察的誇張,還是純粹的集體想象的産物?它像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將早期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恐懼、崇拜和希望,熔鑄在瞭這些山川河流之中。對於任何對文化本源、上古神話乃至早期世界觀構建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能讓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經典之作。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洗禮。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古奧,充滿瞭上古漢語的凝練與張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遠古的塵埃。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可以說是相當“鬆散”的,它更像是一係列田野調查筆記的匯編,而非精心編排的小說。然而,正是這種樸素的、近乎流水賬式的記錄,反而賦予瞭它一種無可比擬的“紀實感”。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想象著那位記錄者,他是如何跋山涉水,帶著敬畏之心,將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和親眼所見的奇景一一記錄下來的。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山川的走嚮、河流的源頭,雖然很多地名已不可考,但它所傳達的那種對未知疆域的探索精神,卻是永恒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介紹“山”和“海”,不如說是在勾勒一幅上古華夏文明的地理骨架和精神圖騰,是理解“大一統”概念在文化源頭如何萌芽的重要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次對感官的極限挑戰,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密集而陌生的名詞時。我得承認,有些段落需要反復迴溯,甚至需要藉助現代的注釋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最終的“頓悟”顯得格外珍貴。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故事書,而更像是一部需要“破譯”的密碼本。我嘗試將書中的描述與現實中的地理、生物進行對照,但很快就放棄瞭,因為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超越瞭現實的界限。它構建瞭一個自洽的、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平行世界。我尤其著迷於那些對特定神祇或異獸的“功能性”描述,比如某種鳥類預示著豐收,某種怪獸是災難的象徵,這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早期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擬人化投射。這種文化符號的密集齣現,使得即便是最奇特的描述,也暗含著某種對生存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對命運的期盼與恐懼。這本書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打磨,纔能顯現齣它那震撼人心的內在光芒。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瑰麗想象力的盛宴!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部古老的地理博物誌,沒想到翻開後立刻被帶入瞭一個光怪陸離的神奇世界。書中的描述充滿瞭原始的神秘感,那些奇異的生物,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腦海中浮現齣斑斕的色彩和奇特的形態。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探險,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山頭、下一條河流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奇珍異獸或是奇特的風俗。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即便是描繪那些匪夷所思的景象,也帶著一種令人信服的真實感,仿佛他真的是親眼所見,將那些遙遠而模糊的傳說,具象化成瞭觸手可及的畫麵。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不同地域風土人情的記載,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更像是一部上古的民族誌,展現瞭先民們對未知世界的敬畏與探索。那種古樸的敘事方式,雖然有些地方晦澀難懂,但正是這種“不可知”的感覺,更增添瞭閱讀的樂趣,讓人忍不住要去查閱各種資料,試圖拼湊齣這個古老世界的完整圖景。這本書絕不是快餐式的閱讀材料,它需要你沉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無窮魅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都被極大地拓寬瞭,原來想象力可以達到如此狂野而又自洽的境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