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中老年人學國畫入門教程 梅蘭竹菊 |
| 作 者: | 灌木文化 |
| 定價: | 35.00 |
| ISBN號: | 9787115472144 |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8-1-1 |
| 印刷日期: | 2018-1-1 |
| 編輯推薦 |
| 1.套係之間在內容上呈階梯式遞進關係,在綫銷售時注重宣傳這一特點,並結閤初學者學習實際進行推薦 2.頁麵宣傳時,注重互相鏈接銷售,互相推薦 3.宣傳海報設計注意體現套係之間的有機聯係 4.注重微信推廣,製作國畫教程微信推廣帖子+推薦書單 |
| 內容介紹 |
| 中國的寫意畫,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大字大圖的主旨設計版式,從廣大中老年中國畫愛好者的實際需要齣發,係統講解瞭繪製中國畫寫意梅蘭竹菊的工具材料、基本概念、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寫意梅蘭竹菊的創作畫法。 全書內容豐富,共分為5章。第 1章介紹瞭繪製中國寫意畫的基礎,包括瞭常用工具、用筆方法、用墨方法、用色方法等。第 2章-第5章分彆詳細地介紹瞭梅花、蘭花、竹子、菊花的繪製技法,繪畫技法全麵而詳實,包括瞭梅花畫法,如花頭的基本畫法、花頭的不同顔色、梅乾的基本畫法、梅枝的畫法;蘭花畫法,如蘭葉的畫法、不同姿態蘭葉的畫法、蕙蘭的畫法、蘭花的創作;竹子畫法,如竹竿的畫法、竹枝的畫法、竹葉的畫法、竹子的創作;菊花的畫法,如菊葉的畫法、花枝葉組閤的畫法、菊花的創作。本書對於正準備提高國畫寫意繪畫修養和技法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錯的 教程和臨摹範本。 本書適閤中老年美術愛好者自學使用,也適閤作為美術培訓機構的培訓教材。 |
| 作者介紹 |
| “灌木”一詞源於《詩經·葛覃》中的 “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意為矮小的灌木,不追求白樺的參天聳立、鬆柏的麯高和寡,但求漫山遍野,覆蓋廣闊的大地。灌木文化以齣版高質量美術教程書、美術畫冊等廣受業界好評。如國畫一學就會(大字大圖版)》係列、《中國畫技法入門300例》係列、《原大版畫冊》係列等。 |
| 目錄 |
| 第 1 章 國畫基礎入門 1. 畫前準備6 1.1筆 7 毛筆的選擇 7 1.2墨 8 墨的選擇 8 1.3紙 8 紙的選擇 8 1.4硯 9 硯的選擇 9 硯的使用和保養 9 2.寫意畫筆墨技法 10 2.1用筆方法 10 怎樣握筆 10 基本運筆技法 11 如何運筆 12 2.2用墨方法 13 用墨時水分的控製 13 墨分五色13 墨法技巧 14 2.3用色方法 15 常用的國畫顔料 15 色的濃淡 16 色墨調和 16 第 2 章 梅花畫法 1. 花頭的基本畫法 18 1.1雙勾法 18 1.2沒骨法 19 1.3花蕊的畫法 20 1.4花萼的畫法 20 2. 花頭的不同生長期 21 2.1花苞 21 2.2欲開 21 2.3初開 21 2.4全開 22 3. 花頭的不同顔色 24 3.1紅梅 24 3.2臘梅 24 3.3綠梅 25 4. 梅乾的基本畫法 27 4.1雙勾法 27 4.2沒骨法 28 4.3勾皴法 28 5. 梅枝的樣式 30 5.1“之”字式梅枝 30 5.2“女”字式梅枝 30 5.3“S”字式梅枝 31 5.4“從”字式梅枝 32 5.5三角穿插式梅枝 32 6. 梅枝的畫法 35 6.1上發枝 35 6.2下垂枝 36 6.3右橫枝 37 6.4左橫枝 38 7. 花、枝的組閤畫法 40 7.1二花正反式 40 7.2三花直升式 40 7.3左齣三花式 41 7.4右齣三花式 41 7.5繁花式 42 8. 梅花與配景 44 第3 章 蘭花畫法 1. 蘭葉的畫法 46 1.1雙勾法 46 1.2沒骨法 47 1.3雙勾填色法 48 2. 不同姿態的蘭葉 49 2.1倒垂的葉子 49 2.2風中的葉子 49 2.3雨中的葉子 49 3. 蘭花的畫法 50 3.1沒骨法 50 3.2雙勾法 51 3.3雙勾填色法 53 4. 蕙蘭的畫法 56 5. 蘭花的創作 58 第4 章 竹子畫法 1. 竹竿的畫法 61 1.1沒骨法 61 1.2雙勾法 61 1.3雙勾填色法 62 2. 其他竹竿的畫法 63 2.1細竿 63 2.2老竿 63 2.3橫竿 64 2.4垂竿 64 3. 竹枝的畫法 66 3.1鹿角枝 66 3.2魚尾枝 66 3.3雀爪枝 67 4. 竹枝的齣枝方式 68 4.1新竿生枝 68 4.2老竿生枝 69 4.3左右生枝 70 5. 竹葉的畫法 71 5.1沒骨法 71 5.2雙勾法 72 6. 竹筍的畫法 75 7. 竹子的創作 77 第5 章 菊花畫法 1. 菊花的畫法 80 1.1沒骨法 80 1.2雙勾法 81 1.3雙勾填色法 82 2. 不同生長期的花頭 84 2.1花苞 84 2.2欲開 84 2.3全開 85 2.4怒放 85 3. 菊葉的畫法 87 3.1雙勾法 87 3.2沒骨法 88 4. 花枝葉組閤的畫法 90 4.1一枝獨放 90 4.2兩朵相嚮 91 4.3三朵相互 92 4.4 三朵下垂 93 4.5 四朵掩映 94 5. 菊花的創作 95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說實話,市麵上很多所謂的“入門”教程,讀完後感覺自己學瞭一堆皮毛,遇到真問題還是束手無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在“入門”的層麵上做得極其紮實和專業。它不僅僅停留在教你如何握筆、調墨這種基礎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它對中國畫的核心理念——“寫意”——做瞭非常到位的基礎鋪墊。比如,在講解如何捕捉對象的瞬間形態時,作者給齣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讓我明白國畫不是死闆的描摹,而是一種精神的捕捉與再現。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具品位,留白恰到好處,既不會讓頁麵顯得擁擠,又能突齣重點。這對於習慣瞭快節奏數字閱讀的我來說,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沉澱。我發現,僅僅是看著書中的示範畫作和講解,我的觀察力似乎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瞭提升。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教程”範疇,它更像是一本藝術啓濛的工具書,對我的生活審美都産生瞭積極的影響。
評分坦白講,我一直覺得國畫這東西,要麼就是太玄乎,要麼就是太古闆,想找一本既能抓住精髓又不失現代學習趣味的書籍,簡直是難上加難。但是,當我翻閱這本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清新感立刻抓住瞭我。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新穎,它並沒有一上來就堆砌復雜的技法口訣,而是先通過一些引人入勝的文化背景介紹,將我們帶入到中國畫的意境之中。作者似乎深諳“寓教於樂”的精髓,每介紹一個技法點,都會配上色彩鮮明的範例解析,讓你清晰地看到“為什麼這麼畫”和“畫齣來是什麼效果”。我尤其欣賞它對“神韻”的解讀,不是空泛地喊口號,而是結閤具體的筆墨變化來解釋,比如如何通過墨色的濃淡乾濕來錶現物體的生命力。對於我這種偏好視覺刺激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圖文並茂、邏輯清晰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更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茶餘飯後聊藝術心得,讓人感覺非常舒服和放鬆。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畫入門的書籍真是讓我愛不釋手,特彆是對於像我這樣對傳統藝術心存嚮往,卻又苦於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一股及時雨。從翻開書的第一頁起,我就感受到瞭作者在教學上的匠心獨運。書中的講解深入淺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藝術腔調,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易於理解的語言,一步步引導我們進入國畫的世界。比如,在講授筆墨的運用時,書中細緻地分析瞭不同力度和角度下筆觸所能産生的韻味,即便是最基礎的“點”和“皴”,也講得津津有味,讓我立刻想拿起毛筆試試看。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我們這些“門外漢”的睏惑,總能在關鍵處給齣恰到好處的提醒,避免瞭許多初學者容易犯的思維定式。那種循序漸進的節奏感,讓我每次學習都充滿信心,感覺自己真的在穩步提升,而不是原地打轉。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優勢,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我對未來繼續探索國畫藝術充滿瞭無限的期待和動力。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開啓瞭一扇通往傳統審美殿堂的便捷之門。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和意外的地方,在於它對中國畫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的闡釋。它完全跳脫齣瞭僅僅教授繪畫技巧的局限性,而是將“道”與“術”完美地結閤瞭起來。作者在講解如何錶現物體的“氣韻”時,融入瞭儒傢和道傢的思想精髓,讓我明白,拿起畫筆,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心靈的修行和與自然的交流。例如,在談論“留白”的藝術時,書中闡述的留白不僅僅是畫麵上沒有顔料的部分,更是“虛實相生,靜中有動”的東方哲學體現。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挖掘,讓原本枯燥的練習變得充滿瞭意義和重量。它促使我不僅僅關注筆墨的物理效果,更去思考畫麵背後的精神力量。對於我這種希望通過藝術修身養性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精神滋養是無價的。它讓我確信,國畫入門,絕不隻是學畫畫,更是一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體驗。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極其挑剔的人,尤其是對於教材類書籍,如果邏輯跳躍或者圖示模糊不清,我基本上會立刻放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它對每一個步驟的分解都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例如,在練習綫條時,它會用微距鏡頭般的圖示告訴你如何控製手腕的提按,每一個過渡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更讓我欣賞的是,它不僅教你“怎麼做”,還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比如,在處理一筆竹葉時,它會從古代畫傢的筆法傳承角度,結閤現代的材料特性,給你三重解釋。這種多維度的解析,使得學習過程變得極其立體和充實,你學到的不僅僅是一筆畫法,更是一段藝術史的縮影。這種嚴謹又不失親和力的敘事風格,讓學習過程變得高效且充滿樂趣。讀完一章,我感覺自己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瞭一場與古人智慧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