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墨子譯注(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 | 作者 | 墨翟 張永祥 肖霞注 |
| 定價 | 46.00元 | 齣版社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581528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墨子(前468-前376)為戰國時期思想傢,墨傢的創始人。他提齣瞭“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傢在戰國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傢並稱為“顯學”。現存《墨子》一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後世多散佚。至清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乾隆時,盧文昭、孫星衍互校此書,略有端緒。畢沅在盧、孫二人基礎上,“遍覽唐宋類書、古今傳注所引,正其訛謬,又以知聞疏通其惑”。張永祥所作的譯注,在每篇開頭都做解題,講明大概內容,類似於導讀;解題後為正文,正文後為簡明的注,釋梳理文字,隨後為流暢的現代漢語翻譯;每篇末尾有詳細的評析,以現代人的視角來進行古為今用的闡釋。這一係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於普通讀者的閱讀。 |
| 作者簡介 | |
| 張永祥(1976年5月),男,漢族,河南許昌人,講師,博士。201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獲古代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在站博士後,就職於南陽師範學院。主要科研成果:2007年以來,先後在各級刊物公開發錶論文9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3篇;集刊3篇;齣版專著一部。參與國傢社會科項目一項,參與主持華東師範大學985重大學術文化工程《子藏?論語捲》的編纂工作。 |
| 目錄 | |
| 前 言 親 士 修 身 所 染 法 儀 七 患 辭 過 三 辯 尚賢上 尚賢中 尚賢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愛上 兼愛中 兼愛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節用上 節用中 節葬下 天誌上 天誌中 天誌下 明鬼下 非樂上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經 上 經 下 經說上 經說下 大 取 小 取 耕 柱 貴 義 公 孟 魯 問 公 輸 備城門 備高臨 備 梯 備 水 備 突 備 穴 備蛾傅 迎敵祠 旗 幟 號 令 雜 守 |
| 編輯推薦 | |
| 墨子為戰國時期思想傢,墨傢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一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後世多散佚。至清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乾隆時,盧文昭、孫星衍互校此書,略有端緒。畢沅在盧、孫二人基礎上,“遍覽唐宋類書、古今傳注所引,正其訛謬,又以知聞疏通其惑”。張永祥所作的譯注,在每篇開頭都做解題,講明大概內容,類似於導讀;解題後為正文,正文後為簡明的注,釋梳理文字,隨後為流暢的現代漢語翻譯;每篇末尾有詳細的評析,以現代人的視角來進行古為今用的闡釋。這一係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於普通讀者的閱讀。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書脊和精美的封麵用料,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拿在手裏就仿佛握住瞭穿越韆年的智慧。雖然我還沒完全細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初步瀏覽譯注的部分,就能感受到編者團隊的用心良苦。他們顯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字麵翻譯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墨傢思想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復雜內涵。尤其欣賞的是那種對古籍文本的敬畏和審慎態度,注釋的詳盡程度,絕非應付瞭事,每一個晦澀的詞語背後,都似乎隱藏著一段不易為人知的學術考證過程。這種嚴謹性對於初涉先秦諸子百傢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盞明燈,它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原本高聳入雲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對於想係統瞭解墨傢學說,特彆是想感受原典魅力的求知者而言,這套叢書的整體呈現,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閱讀起點和長久的參考工具。
評分說實話,很多古籍的“譯注本”常常陷入一個怪圈:要麼注釋過於簡略,起不到實質性幫助;要麼注釋過於繁復,反而把原文淹沒瞭。然而,我閱讀這本《墨子》的體驗是,它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黃金分割點。注釋的密度恰到好處,它總是在你最需要幫助的地方伸齣援手,卻又在你準備獨立思考時適時退後。尤其是對那些涉及墨傢特有術語(如“尚賢”“節用”)的闡釋,譯者們似乎花瞭很多心思去梳理其內在的邏輯關聯,而非孤立地解釋詞匯。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工作,對於理解墨傢作為一個有機思想體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個清晰的思維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常常在閱讀那些經典原著時感到力不從心,那些古奧的文言和跳躍的邏輯常常讓我無功而返。所以,當我接觸到這種結閤瞭權威譯文與細緻校注的讀本時,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這本書在對原文的解讀上,展現瞭一種獨特的平衡感——既保持瞭對“信”的執著,力求貼近墨翟本人的原始語境,又在必要的文化背景補充上做得恰到好處,絕不喧賓奪主。我特彆注意到譯文的流暢性,它避免瞭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讀起來竟然有一種近乎於當代散文的美感,這對於沉浸式閱讀體驗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工具書,更是一部能夠引導人進入戰國思想殿堂的優質導覽手冊,讓人在閱讀中能真正體會到“兼愛非攻”的時代迴響與現實價值。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整體編排邏輯深感贊嘆,它顯然經過瞭深思熟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枯燥的“經文-注釋”的簡單堆砌。版式設計上留白的運用非常得當,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信息得到瞭良好的呼吸空間,這對於長時間閱讀疲勞的眼睛來說是一種體貼。更重要的是,譯注的層次感做得極佳,初學者可以先專注於譯文領會大意,而進階的讀者則可以隨時下沉到注釋層級去探究具體的詞義辨析和引文齣處。這種“多層級可讀性”的設計,充分考慮瞭不同水平讀者的需求,使得這本書的受眾麵大大拓寬。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從大眾科普到專業研究的橋梁,使得墨傢思想不再是少數學者的專利,而是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傢的文化瑰寶。
評分從收藏和實用價值兩個角度來看,這本譯注本都稱得上是一流的齣版物。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社對於“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這一係列定位的尊重和執行力。一本好的工具書,不僅要內容可靠,外觀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留意到頁碼的排布和章節的劃分都非常清晰,便於查找和引用。更深層次地,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戰國時期的思想光譜,墨傢的“實踐理性”和“功利主義”色彩,在譯注的映襯下顯得尤為鮮明和具有批判性。它提供給我的,不僅僅是對古代文本的解讀,更是一種深入剖析古代社會治理智慧的獨特視角,讓人讀罷掩捲,猶覺思緒萬韆,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