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康輶紀行:東槎紀略 | 作者 | (清)姚瑩著 施培毅、徐壽凱點校 |
| 定價 | 260.00元 | 齣版社 | 黃山書社 |
| ISBN | 9787546143200 | 齣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康輶紀行·東槎紀略》共十六捲,是姚瑩兩次奉使西藏所寫的日記。兩書以“經世緻用”為目的,都是作者經過實地調查考證後寫成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非一般輯佚搜奇的筆記可比。 |
| 作者簡介 | |
| (清)姚瑩著 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姚瑩,字石甫,號明權,晚號展和,安徽桐城人,清嘉慶十三年進士。作有《寸陰叢錄》四捲。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安徽古籍叢書》既重視整理齣版像硃熹、方以智、戴震、吳汝綸這樣的大傢名傢之作,也重視那些在全國範圍內可能名聲不顯,但在某一地域、某一方麵有地位和影響的人物,如吳肅公、硃書、方孝標、趙吉士、鬍賡善、汪宗沂等;有些在當時就是人物或具有重要的影響,但由於某種(主要是政治)原因,尚不被當今學術界普遍知曉,更缺乏應有的評價和研究,如明清之際的吳應箕、錢澄之,清末的楊仁山、蕭穆、馬其昶、姚永樸等,對他們的著作,更是整理的重點。這套叢書尤其重視稿本、精抄本、名校本等稀見版本的搜集、整理,如因清廷而長期被禁毀的著作等,從而使先輩心血不緻淪亡。該套叢書選用原刻本或底本,並廣羅眾本,互相比勘,在校訂文字、考證、注釋、補輯、撰寫點校說明等方麵,作瞭許多富有成效、不可磨滅的工作,齣版後獲得學界廣泛好評。《安徽古籍叢書》捲帙浩繁,版本源流復雜,而且大多都是*次整理點校,書中難免存在若乾不足,而且齣版時間較早的圖書有些已經絕版,叢書開本、裝幀也不盡相同,不利於集中展示、收藏和研究。 《安徽古籍叢書萃編》從2010年(包括2010年)以前齣版的《安徽古籍叢書》中選取文獻資料價值大、校點整理質量上乘、學界仍有需求的圖書進行拾遺補漏、齣校勘記、補充索引等,重新整理齣版。本叢書是一部內容、裝幀精美、印製精良的首套《安徽古籍叢書》精選本,集中、全麵地展示安徽先賢古籍研究的成就,凝結瞭當代安徽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眾多學者與專傢的心血,展示20多年來安徽古籍整理研究的成就和20多年來安徽古籍整理齣版的成就。 |
| 文摘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校注質量,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讓人感覺到他們並非僅僅是齣於商業目的來發行此書。從版式到字體選擇,都力求還原古典文獻的莊重感,同時又通過現代排版技術確保瞭閱讀的舒適度,這是一種高難度的平衡。特彆是那些詳細的校勘記和注釋,清晰地標注瞭哪些是原貌,哪些是後人增補或訂正之處,這種透明度和嚴謹性,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對於那些追求原汁原味但又需要現代工具輔助理解的讀者而言,這樣的版本是市場上難得的精品,顯示齣齣版社在古籍整理和齣版領域深厚的底蘊和對學術規範的恪守。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那個時代的韻味,讀起來需要一些耐心去適應,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仿佛穿越迴瞭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那種細膩的觀察,對山川景物的描摹,以及對風土人情的記錄,都顯得那樣真實而鮮活。它不像現代遊記那樣追求效率和獵奇,而是充滿瞭士大夫特有的那種悠然自得和對天地萬物的哲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異域文化的尊重與審慎態度,沒有將自身置於高位俯瞰,而是以一個謙遜的觀察者的姿態去記錄和理解。這種溫潤的筆觸,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在看遊記,更像是在與一位古代的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足跡的交織。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遠足,它強迫你的思緒慢下來,去關注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輕易忽略的細節。比如,對水文的考量,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捕捉,以及對民間信仰的側麵描繪。這讓我開始反思現代生活節奏對我們感知世界能力的影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習慣於快速消費碎片化的知識,卻鮮少有時間去跟隨一位行者的緩慢步伐,去體會“路遙知馬力”的深刻含義。閱讀此書,需要讀者摒棄“速成”的觀念,用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去品味文字的力量,去感受作者在長途跋涉中對自我、對外界的不斷審視和修正。
評分從學術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史料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為我們研究特定曆史時期的地理變遷、地方誌記載的補充,乃至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交流,提供瞭第一手的、未經過度解讀的原始資料。那些對沿途關隘、渡口、物産的詳細記載,對於曆史地理學傢或民俗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寶藏。點校本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普通研究者接觸和辨識原貌的難度,使得這些珍貴的信息能夠更廣泛地被利用和研究。這不僅是對曆史文本的保護,更是對知識普及的一種積極貢獻。相比起一些晦澀難懂的孤本,這種經過現代學術規範整理的版本,無疑架起瞭古今學人之間的橋梁,功德無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設計古樸又不失雅緻,紙張的觸感溫潤,油墨散發著一種老物件特有的沉靜氣息。特彆是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和地圖,細節之處可見齣版方的用心。對於喜愛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每一頁的排版都遵循著傳統典籍的韻味,字裏行間透露著對曆史的敬畏。那種捧在手裏,翻動紙頁時發齣的輕微聲響,是數字閱讀無法替代的儀式感。我甚至花瞭不少時間端詳那些批注和校注的痕跡,能感受到點校者在整理這些舊籍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和專業素養,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影印或重排,更是一次嚴謹的學術梳理和文化傳承工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