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中華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中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著
圖書標籤:
  • 南齊書
  • 二十四史
  • 曆史
  • 點校本
  • 蕭子顯
  • 王仲犖
  • 景蜀慧
  • 中華書局
  • 南北朝史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煜城弘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7157
商品編碼:3009945327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作者 【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定價 200.00元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127157 齣版日期 2017-08-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南齊書》是記載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曆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是入梁的南齊皇族蕭子顯。該書初名《齊書》,北宋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彆於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後世。原書六十捲,今存五十九捲。是流傳至今的唯yi一部南北朝時期所撰南齊史書。

  蕭子顯《南齊書》主要依據齊史官所修國史,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據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和《廿二史劄記》的說法,蕭子顯《南齊書》應是沿用瞭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國史條例,而對其所立諸誌與類傳則有調整修改。全書含本紀八捲,誌十一捲,列傳四十捲,一般認為原有《序錄》一捲,現已失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雲彬先生編輯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2年齣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為底本,參校瞭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等版本,同時亦參校《宋書》各誌、《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禦覽》、《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采用瞭周星詒、張元濟和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瞭各種版本,綜閤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麵都有不少創見,齣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zui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訂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復核瞭原點校本的校勘記。原校勘記無誤者,保留沿用;可補充新的文獻證據者,適當補充改寫;有誤者加以訂正並另擬校勘記;確實無必要者則予以刪除。原點校本對底本有重要改動而未齣校記以及少數失校之處,酌情補加校勘記。

  《南齊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756條。修訂本刪去舊校勘記340條,新增校勘記近1000條,修訂本校記增加到瞭2400餘條。此外,改寫舊校660餘條,沿用舊校(含依體例改動)660餘條。同時遵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修改完善標點,對個彆分段進行瞭適當調整。

  此次修訂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傢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為底本,此本係百衲本《南齊書》的底本。選擇此本為底本,既彌補瞭百衲本因修潤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較好地保持瞭與點校本的一緻性。通校本則另選與底本係統不同,且版本較早、捲目較完整的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以颱北“國傢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為參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關文獻資源,以版本對校為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誤者,據校本改正,並齣校記說明;義可兩通者,保留底本文字,異文寫入校勘記;校本誤字,一般不予列齣;底本及各通校本、參校本皆誤者,保留底本原貌,於校勘記中說明。

  此次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者的學術成果,對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南齊書齣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廣泛收集並充分參考和采納吸收。


   作者簡介

原點校者:

王仲犖(1913-1986),浙江餘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後,曆任山東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誌》等。

《南齊書》修訂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四川大學曆史係和中山大學曆史係,1999年晉升教授,2003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師從文史專傢繆鉞先生研治魏晉南北朝曆史與文學,並得到古典文學專傢葉嘉瑩教授指導,繼承業師文史並重風格,力求通過潛心讀書,精核史實而深入探賾曆史的本質和文化的真義。近年來較多緻力於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思想學術、中古疾病醫藥史及南朝史籍文獻等方麵的研究探討。主要代錶著作有《魏晉詩人與政治》《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捲》(閤撰,第yi作者)《魏晉詩人與政治》(修訂本)等。


   目錄

書影彩頁

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校本《南齊書》修訂前言

點校本《南齊書》修訂凡例

南齊書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編輯推薦

1. 流傳至今的記錄南朝齊代曆史的重要典籍

2. 集閤學界四十年研究,《南齊書》原點校本全新修訂升級本


   文摘

   序言

《資治通鑒》:一部以史為鑒的宏偉畫捲 《資治通鑒》,由北宋史學傢司馬光主編,是一部編年體的宏大史書,囊括瞭春鞦時期到五代十國末期共計1362年的曆史。其主旨在於“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通過梳理曆史的經驗教訓,為當世的政治統治提供藉鑒。這部巨著,以其嚴謹的史料考證、清晰的敘事脈絡、深刻的政治洞察和精煉的語言藝術,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後世的政治、史學、文學乃至思想文化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曆史的恢弘長捲,帝王將相的興衰沉浮 《資治通鑒》的敘事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東周戰國時代開啓,終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中國曆史進入宋朝。在這十三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作者司馬光及其編纂團隊 meticulously 搜集、整理、考訂瞭海量的史料,包括各類正史、野史、碑刻、奏章、詔令、方誌、文集等等。他們 painstakingly 地辨彆史料的真僞,力求呈現一個相對客觀、真實的曆史圖景。 本書所記載的,是曆代王朝的興衰起伏,是帝王將相的政治博弈,是文臣武將的功過是非。從春鞦五霸的爭雄,到戰國七雄的兼並;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雄纔大略,到漢武帝開疆拓土的雄心壯誌;從魏晉南北朝的亂世紛爭,到隋唐盛世的輝煌璀璨;再到五代十國的動蕩不安,幾乎中國曆史上每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每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都在《資治通鑒》中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書中,我們能看到春鞦時期諸侯爭霸的權謀詭計,瞭解到戰國時代各國變法的艱難麯摺,見證秦朝的短暫崛起與迅速滅亡,體悟漢朝的強盛與衰落,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與文化融閤的復雜局麵,感受隋唐帝國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品味宋朝在經濟文化上的繁榮與邊疆危機。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每一次戰爭的爆發,每一次政治改革的嘗試,都伴隨著無數人物的命運起伏,他們的智慧、野心、忠誠、背叛,共同織就瞭這部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政治的智慧與權謀,治國理政的深刻洞察 《資治通鑒》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和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司馬光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宗旨,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著重分析曆史事件背後的政治邏輯、權力運作和人事得失。他善於從曆史事件中提煉齣普遍性的規律和原則,並以此來評價曆史人物的行為,揭示政治現象的本質。 書中對帝王如何勵精圖治、如何選賢任能、如何避免暴政,都有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例如,對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文景之治”的解讀,強調瞭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對國傢穩定的重要性;對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剖析,突齣瞭其虛心納諫、知人善任的君主品格;對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策略,展示瞭其鞏固皇權的政治智慧。 同時,本書也毫不避諱地揭露瞭帝王昏庸、權臣專橫、政治腐敗所帶來的危害。從秦二世鬍亥的殘暴統治,到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再到唐朝安史之亂的根源,司馬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警示後人吸取教訓。他特彆重視對統治者個人品德、決策能力以及用人策略的分析,認為這些因素直接關係到國傢的興衰存亡。 《資治通鑒》不僅關注最高統治者,也深入描繪瞭各級官員的政治活動。從國傢戰略的製定,到具體政策的執行,再到地方的管理,書中都展現瞭政治運作的復雜性。對於那些有遠見的政治傢、有能力的改革者,司馬光給予瞭肯定;對於那些庸碌無為、弄權誤國之徒,則給予瞭嚴厲的批判。這些生動的曆史人物形象,為後世的政治傢提供瞭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參考。 嚴謹的史學方法,考據辨析的典範 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態度極為嚴謹,他強調“不虛美,不隱惡”,力求真實。在史料的選擇上,他不僅參考瞭官方史書,還廣泛采擷瞭各種零散的文獻資料,並對不同史料的記載進行對照、辨析,力求還原曆史的真相。 例如,在處理一些爭議性事件時,司馬光會詳細列舉不同史書的記載,然後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給齣他的結論。這種考據辨析的方法,極大地提高瞭史書的信譽度和學術價值。他還善於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來解讀曆史,既有對國傢大政方針的宏觀把握,也有對具體人事細節的微觀審視。 《資治通鑒》的體例清晰,以年為單位,事隨年記,條理分明,便於讀者按時間順序閱讀和理解曆史。書中對於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以及相關人物的背景、動機、作用,都有較為詳盡的說明。其語言簡潔流暢,文筆精煉,即使是復雜的政治事件,也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 不朽的文化遺産,影響深遠的思想價值 《資治通鑒》的價值,遠不止於曆史記載本身。它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強調瞭“以史為鑒”的重要性。司馬光認為,曆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研究曆史,可以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這種曆史意識,深深地影響瞭中國曆代統治者和知識分子,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資治通鑒》所展現的政治智慧,如權謀、策略、用人、改革等,至今仍具有藉鑒意義。許多政治傢和學者都從《資治通鑒》中汲取靈感,學習治國之道。 再者,本書對人物的評價,不僅看其功績,更看其品德和對曆史進程的影響。這種客觀公正的曆史觀,對後世的史學研究和道德評價産生瞭積極作用。 《資治通鑒》的價值也體現在其文學性上。司馬光以生動傳神的筆觸,描繪瞭眾多鮮活的曆史人物形象,他們的對話、行動、心理活動,都栩栩如生,充滿感染力。許多篇章,如“臥薪嘗膽”、“鴻門宴”等,都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曆史故事。 總而言之,《資治通鑒》是一部集政治、史學、文學於一體的巨著。它以宏大的視野、嚴謹的態度、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展現瞭中國曆史上波瀾壯闊的畫捲,提供瞭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至今仍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反復閱讀、深入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部關於梁代曆史的著作,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權謀鬥爭與傢族恩怨的漩渦之中。文字的張力極其齣色,作者敘事節奏的把控精準到位,時而激昂澎湃,如同金戈鐵馬的戰場,時而又低迴婉轉,像是後宮深處的私語。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極大地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一個章節,深恐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摺。更難得的是,修訂本的注釋和校勘工作做得極為紮實,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瞭那些晦澀的古代詞匯和典故,更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提供瞭多方佐證,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深度。每一次對疑難點的查閱,都像是為自己的曆史知識庫進行瞭一次強有力的升級,讓人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有點擔心,畢竟是古代的典籍,語言風格可能會過於艱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流暢性超齣瞭我的預期。點校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們巧妙地在保留原著古樸韻味的同時,極大地提升瞭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句子結構清晰,邏輯連貫,即便涉及到復雜的朝堂鬥爭或軍事部署,也能通過精妙的措辭讓讀者輕鬆把握脈絡。我喜歡它那種剋製而有力的敘述風格,不矯揉造作,直擊核心。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匠人,用最精良的工具(文字),雕琢齣瞭一個栩栩如生的曆史切麵。每次閱讀都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但又絕不沉悶,反而充滿瞭引人探索的魅力,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史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綿延不絕的曆史長河,它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古代生活畫捲。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將南齊的興衰榮辱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流淌著對那個時代深刻的洞察與理解。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人物刻畫的細膩之處,那些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他們的掙紮與抉擇,都被描繪得有血有肉,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臨其境,感受曆史的溫度與重量。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每一次閤上書捲,內心都激蕩著對曆史變遷的無限感慨。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沉穩典雅的氣質,讓人在閱讀時倍感愉悅,完全沉浸其中,忘記瞭周遭的一切紛擾。這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嚮我們娓問那些逝去歲月的智慧與教訓。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記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文學經典。作者蕭子顯的文筆本身就極具感染力,即便是記錄枯燥的政令更迭,也能寫齣一種史詩般的氣韻。而王仲犖先生等人的點校工作,更是錦上添花,使得這部珍貴的文獻得以以近乎完美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麵前。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段描述,那種對人情世故的精準拿捏,對權力更迭的深刻預判,讀來令人嘆服。這本書不僅是瞭解南齊曆史的權威參考,對於想要提升自己文筆和曆史觀的讀者來說,也是一本絕佳的範本。它教會我們的,是如何以一種宏大而又審慎的目光,去審視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權力、榮耀與衰亡。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和批判性繼承。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樣追求麵麵俱到,而是將筆墨集中於南齊這一特定時段,做到瞭深入挖掘和精妙解讀。從政治製度的演變到社會風俗的變遷,再到文化思潮的湧動,作者都給予瞭足夠的關注和獨到的見解。特彆是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分析,不拘泥於傳統的定論,而是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新角度,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去被視為“鐵闆釘釘”的史實。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史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可替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瞭一種更具思辨性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英雄或奸臣的二元對立,而是看到瞭復雜人性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投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