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梁】萧子显 撰、王仲荦 点校、景蜀慧 主 中华

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梁】萧子显 撰、王仲荦 点校、景蜀慧 主 中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萧子显 撰,王仲荦 点校,景蜀慧 主 著
图书标签:
  • 南齐书
  • 二十四史
  • 历史
  • 点校本
  • 萧子显
  • 王仲荦
  • 景蜀慧
  • 中华书局
  • 南北朝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城弘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157
商品编码:3009945327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 【梁】萧子显 撰、王仲荦 点校、景蜀慧 主
定价 200.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27157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南齐书》是记载南朝齐王朝二十四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入梁的南齐皇族萧子显。该书初名《齐书》,北宋曾巩等校定诸史,为区别于李百药所撰《北齐书》,始以《南齐书》之名通行后世。原书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是流传至今的唯yi一部南北朝时期所撰南齐史书。

  萧子显《南齐书》主要依据齐史官所修国史,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据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和《廿二史札记》的说法,萧子显《南齐书》应是沿用了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国史条例,而对其所立诸志与类传则有调整修改。全书含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一般认为原有《序录》一卷,现已失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南齐书》,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云彬先生编辑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1972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等版本,同时亦参校《宋书》各志、《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周星诒、张元济和张森楷的三种《南齐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点校本比较广泛地参校了各种版本,综合前人著述,对清代以来学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标点、分段、校勘订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为目前zui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订以原点校本为基础,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纠正原点校本中的错讹遗漏,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校勘记。原校勘记无误者,保留沿用;可补充新的文献证据者,适当补充改写;有误者加以订正并另拟校勘记;确实无必要者则予以删除。原点校本对底本有重要改动而未出校记以及少数失校之处,酌情补加校勘记。

  《南齐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756条。修订本删去旧校勘记340条,新增校勘记近1000条,修订本校记增加到了2400余条。此外,改写旧校66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660余条。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此次修订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为底本,此本系百衲本《南齐书》的底本。选择此本为底本,既弥补了百衲本因修润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较好地保持了与点校本的一致性。通校本则另选与底本系统不同,且版本较早、卷目较完整的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以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递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为参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关文献资源,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据校本改正,并出校记说明;义可两通者,保留底本文字,异文写入校勘记;校本误字,一般不予列出;底本及各通校本、参校本皆误者,保留底本原貌,于校勘记中说明。

  此次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对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南齐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和采纳吸收。


   作者简介

原点校者: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南齐书》修订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和中山大学历史系,1999年晋升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师从文史专家缪钺先生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学,并得到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指导,继承业师文史并重风格,力求通过潜心读书,精核史实而深入探赜历史的本质和文化的真义。近年来较多致力于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学术、中古疾病医药史及南朝史籍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晋诗人与政治》《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合撰,第yi作者)《魏晋诗人与政治》(修订本)等。


   目录

书影彩页

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校本《南齐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南齐书》修订凡例

南齐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编辑推荐

1. 流传至今的记录南朝齐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2. 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南齐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文摘

   序言

《资治通鉴》:一部以史为鉴的宏伟画卷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的宏大史书,囊括了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末期共计1362年的历史。其主旨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通过梳理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当世的政治统治提供借鉴。这部巨著,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清晰的叙事脉络、深刻的政治洞察和精炼的语言艺术,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的政治、史学、文学乃至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的恢弘长卷,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 《资治通鉴》的叙事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东周战国时代开启,终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中国历史进入宋朝。在这十三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作者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 meticulously 搜集、整理、考订了海量的史料,包括各类正史、野史、碑刻、奏章、诏令、方志、文集等等。他们 painstakingly 地辨别史料的真伪,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图景。 本书所记载的,是历代王朝的兴衰起伏,是帝王将相的政治博弈,是文臣武将的功过是非。从春秋五霸的争雄,到战国七雄的兼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从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纷争,到隋唐盛世的辉煌璀璨;再到五代十国的动荡不安,几乎中国历史上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资治通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我们能看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权谋诡计,了解到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艰难曲折,见证秦朝的短暂崛起与迅速灭亡,体悟汉朝的强盛与衰落,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与文化融合的复杂局面,感受隋唐帝国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品味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与边疆危机。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每一次战争的爆发,每一次政治改革的尝试,都伴随着无数人物的命运起伏,他们的智慧、野心、忠诚、背叛,共同织就了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政治的智慧与权谋,治国理政的深刻洞察 《资治通鉴》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司马光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重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逻辑、权力运作和人事得失。他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和原则,并以此来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 书中对帝王如何励精图治、如何选贤任能、如何避免暴政,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例如,对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解读,强调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对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剖析,突出了其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的君主品格;对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展示了其巩固皇权的政治智慧。 同时,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帝王昏庸、权臣专横、政治腐败所带来的危害。从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再到唐朝安史之乱的根源,司马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警示后人吸取教训。他特别重视对统治者个人品德、决策能力以及用人策略的分析,认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资治通鉴》不仅关注最高统治者,也深入描绘了各级官员的政治活动。从国家战略的制定,到具体政策的执行,再到地方的管理,书中都展现了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有能力的改革者,司马光给予了肯定;对于那些庸碌无为、弄权误国之徒,则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这些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严谨的史学方法,考据辨析的典范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态度极为严谨,他强调“不虚美,不隐恶”,力求真实。在史料的选择上,他不仅参考了官方史书,还广泛采撷了各种零散的文献资料,并对不同史料的记载进行对照、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例如,在处理一些争议性事件时,司马光会详细列举不同史书的记载,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给出他的结论。这种考据辨析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史书的信誉度和学术价值。他还善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读历史,既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具体人事细节的微观审视。 《资治通鉴》的体例清晰,以年为单位,事随年记,条理分明,便于读者按时间顺序阅读和理解历史。书中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以及相关人物的背景、动机、作用,都有较为详尽的说明。其语言简洁流畅,文笔精炼,即使是复杂的政治事件,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不朽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的思想价值 《资治通鉴》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记载本身。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司马光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研究历史,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历史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资治通鉴》所展现的政治智慧,如权谋、策略、用人、改革等,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许多政治家和学者都从《资治通鉴》中汲取灵感,学习治国之道。 再者,本书对人物的评价,不仅看其功绩,更看其品德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种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道德评价产生了积极作用。 《资治通鉴》的价值也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司马光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他们的对话、行动、心理活动,都栩栩如生,充满感染力。许多篇章,如“卧薪尝胆”、“鸿门宴”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是一部集政治、史学、文学于一体的巨著。它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态度、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文学经典。作者萧子显的文笔本身就极具感染力,即便是记录枯燥的政令更迭,也能写出一种史诗般的气韵。而王仲荦先生等人的点校工作,更是锦上添花,使得这部珍贵的文献得以以近乎完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段描述,那种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拿捏,对权力更迭的深刻预判,读来令人叹服。这本书不仅是了解南齐历史的权威参考,对于想要提升自己文笔和历史观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绝佳的范本。它教会我们的,是如何以一种宏大而又审慎的目光,去审视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权力、荣耀与衰亡。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史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它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生活画卷。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将南齐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洞察与理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刻画的细腻之处,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他们的挣扎与抉择,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温度与重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每一次合上书卷,内心都激荡着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典雅的气质,让人在阅读时倍感愉悦,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周遭的一切纷扰。这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向我们娓问那些逝去岁月的智慧与教训。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批判性继承。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样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将笔墨集中于南齐这一特定时段,做到了深入挖掘和精妙解读。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到社会风俗的变迁,再到文化思潮的涌动,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论,而是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角度,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被视为“铁板钉钉”的史实。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史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可替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了一种更具思辨性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英雄或奸臣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复杂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投射。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毕竟是古代的典籍,语言风格可能会过于艰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流畅性超出了我的预期。点校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巧妙地在保留原著古朴韵味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句子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即便涉及到复杂的朝堂斗争或军事部署,也能通过精妙的措辞让读者轻松把握脉络。我喜欢它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叙述风格,不矫揉造作,直击核心。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用最精良的工具(文字),雕琢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切面。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但又绝不沉闷,反而充满了引人探索的魅力,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阅读这部关于梁代历史的著作,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权谋斗争与家族恩怨的漩涡之中。文字的张力极其出色,作者叙事节奏的把控精准到位,时而激昂澎湃,如同金戈铁马的战场,时而又低回婉转,像是后宫深处的私语。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极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深恐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更难得的是,修订本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做得极为扎实,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晦涩的古代词汇和典故,更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提供了多方佐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深度。每一次对疑难点的查阅,都像是为自己的历史知识库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升级,让人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