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
定價:98.00元
作者:張金龍
齣版社:甘肅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2342638
字數:
頁碼:5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作者張金龍在全麵掌握魏晉南北朝史的基礎之上,圍繞四個專題,即南北朝武官製度、北魏州郡建置沿革、南朝曆史文獻及《南巡碑》所錄姓氏等學術熱點,充分利用文獻史料逐一展開瞭全麵的論述。以嚴密的史料分析與史實考證,呈現齣魏晉南北朝曆史的真實麵貌;對一些未曾為學界關注的問題,亦做瞭深入探討。體例獨特,內容新穎。其中多數內容皆為作者新研究成果,所引文獻也為學界提供瞭準確的手資料,對於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魏晉南北朝曆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文獻概說
一、已佚魏晉南北朝官製文獻目錄
二、晉宋齊隋諸史《百(職)官誌》概觀
1.諸史誌所載魏晉南北朝職官名稱比較錶
2.諸史誌所載魏晉南北朝官製概觀
三、魏晉南北朝武官分類
1.將軍號(軍號、戎號)
2.皇宮禁衛武官
3.東宮禁衛武官
4.公卿尚書係武官
5.都督(監、督)諸軍事
6.武職僚佐
四、唐宋政典對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的記述
1.杜佑《通典》
2.李林甫等《唐六典》
3.馬端臨《文獻通考》
五、唐宋類書對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的記述
1.虞世南《北堂書鈔》
2.李防等鈦平禦覽》
【《冊府元龜》附】
3.孫逢吉《職官分紀》
六、三部類書引用文獻比較:以禁衛將軍諸條為例
1.中軍將軍與領軍將軍、中領軍、北軍中候條
2.護軍將軍、中護軍條
3.左、右衛將軍條
七、清代史錶對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的考訂
1.萬斯同《補曆代史錶》
2.紀昀等《曆代職官錶》
3.洪飴孫仨國職官錶》
【篇貳】南朝曆史文獻與學術論著舉隅
一、隋唐時期南朝曆史文獻的存佚狀況
二、南朝正史概述
三、宋元《通鑒》學著述與南朝史
1.《資治通鑒》與宋代《通鑒》學著述概說
2.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
3.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4.鬍三省《資治通鑒音注》與《通鑒釋文辯誤》
四、趙翼《廿二史劄記》對南朝曆史的考述
五、今人有關南朝曆史的概述與專題研究舉例
1.夏曾佑仲國古代史》與錢穆《國史大綱》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與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3.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附論梁朝滅亡原因
4.周一良有關南朝史的論著
【篇叁】《魏書·地形誌》叢劄——北魏州郡建置沿革雜考
一、恒代河東區
1.北魏前期的司州與後期的燕州
2.雲中朔州
3.吐京鎮、離石鎮與西河郡
4.京軍、刑軍、嶺東、嶺西與定陽
5.正平郡
6.泰州與河東郡
7.懷州與河內郡
二、河北青齊區
1.勃海郡
2.清河郡
3.南青州、東徐州與南徐州
4.光州與平州
三、關隴河西區
1.北華州
2.長蛇鎮(戍)
3.梁州與南秦州
4.涼州與河州
四、河洛沔北區
1.四中府與四中郎將
2.孝文帝末年的荊州
3.南兗州與東荊州
【篇肆】《南巡碑》所見姓氏叢考
一、“宗族十姓”
1.宗室(直懃)
2.宗族九姓
二、勛臣八姓
三、鮮卑其他各部
1.慕容鮮卑
2.鮮卑段部
3.白部鮮卑
4.其他鮮卑姓氏
四、其他鬍姓
1.柔然與高車
2.匈奴/鐵弗與烏桓
3.氐族與羌族
4.羯族與盧水鬍
5.蠻族/屠各(?)
五、漢族官貴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如果說學術著作的價值在於“啓發思考”,那麼這本《叢稿》無疑是成功的。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陷入沉思,甚至開始反芻作者提齣的某些觀點。作者似乎總能精準地指齣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盲點,並給齣富有建設性的未來研究方嚮。例如,在討論某一時期佛教造像風格演變時,作者並未滿足於風格的描述,而是將其與當時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需求緊密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有力的閉環解釋。這種研究的“前瞻性”和“批判性”,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僅僅是在總結過去的研究成果,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不斷挑戰既有的知識邊界。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激發瞭我去查閱更多原始文獻的動力,讓我明白曆史研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需要不斷的質疑和再詮釋。它成功地將我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思考參與者,這是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立體”的視角來看待魏晉南北朝。我們通常對這個時期的印象,往往集中在那些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上,或者僅僅停留在竹林七賢的灑脫不羈。然而,叢稿中的一些篇章,卻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比如地方士族的日常經濟活動,或是底層民眾在戰亂中的生存狀態,甚至是對當時服飾禮儀變遷的細緻描摹。這種“嚮下看”的史學研究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扁平化的概念,而是一個充滿煙火氣和真實掙紮的復雜社會結構。其中一篇關於南北方士人婚嫁習俗差異的比較研究,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現瞭文化融閤過程中的內在張力與妥協。這種對社會肌理的精微刻畫,讓我對“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也讓我明白瞭,任何一個曆史時期,都是由無數個體經驗交織而成的宏大織錦。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和校對工作做得極其齣色,這對於一本涉及到大量專業名詞和古籍引用的學術文集來說,簡直是巨大的成功。我翻閱瞭數十頁內容,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錯彆字或是引文標注的失誤,這在當代齣版物中是相當難得的品質體現。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是對作者心血和讀者時間的一種尊重。此外,書後附帶的索引和人名地名對照錶,對於需要頻繁查閱特定信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的貼心設計。這錶明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是充分站在瞭最終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絕非草草付梓。正是這種對質量的堅守,讓這本厚重的文獻研究得以以最清晰、最可靠的麵貌呈現齣來,保證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效率,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專注於思想本身,而不必為排版或抄錄的錯誤而分心,這種專業度值得高度贊揚。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觸摸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封麵設計上,那種古樸又不失典雅的風格,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書脊的排版也十分講究,雖然是學術性的叢稿,但絲毫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反而透露著一股子深厚的文化底蘊。拿到手之後,我特意翻閱瞭目錄和前言,感覺編者在選材和編排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內容跨度廣,脈絡清晰,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特彆是對於那些緻力於研究那個時代曆史和文化的學者或者愛好者來說,光是這樣的硬件配置,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新穎的視角,去解讀那個“玄學”與“佛學”交織,英雄輩齣又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本書的排版字體選擇也恰到好處,間距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細節體現。總而言之,從外在的質感來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細細品讀的精品。
評分閱讀完這本書的幾篇核心論文後,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張金龍先生在史料挖掘和考證上的功力之深厚。他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碎片中,精準地拼湊齣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比如,他對某個特定宗派在南朝地方豪強支持下的興衰過程的分析,就顛覆瞭我過去對該事件的傳統認知。他不僅僅是在描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深入剖析“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對後世産生瞭什麼微妙的影響”。這種由錶及裏、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究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我尤其欣賞他對史料引用的嚴謹態度,幾乎每一處關鍵論點都有確鑿的文獻支撐,讓人不得不信服。在行文風格上,雖然是嚴肅的學術論述,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邏輯推進猶如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即便是復雜的思想交鋒,也能被他闡述得井井有條,讓非專業讀者也能大緻跟上他的思路。這種學術的深度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