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圖書 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 9787542342638 甘肅教育齣版社 張金龍

正版圖書 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 9787542342638 甘肅教育齣版社 張金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金龍 著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史
  • 文獻史料
  • 史學研究
  • 張金龍
  • 甘肅教育齣版社
  • 正版圖書
  • 曆史文獻
  • 叢書
  • 古代史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悟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甘肅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342638
商品編碼:3010359353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

定價:98.00元

作者:張金龍

齣版社:甘肅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2342638

字數:

頁碼:5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作者張金龍在全麵掌握魏晉南北朝史的基礎之上,圍繞四個專題,即南北朝武官製度、北魏州郡建置沿革、南朝曆史文獻及《南巡碑》所錄姓氏等學術熱點,充分利用文獻史料逐一展開瞭全麵的論述。以嚴密的史料分析與史實考證,呈現齣魏晉南北朝曆史的真實麵貌;對一些未曾為學界關注的問題,亦做瞭深入探討。體例獨特,內容新穎。其中多數內容皆為作者新研究成果,所引文獻也為學界提供瞭準確的手資料,對於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魏晉南北朝曆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文獻概說
一、已佚魏晉南北朝官製文獻目錄
二、晉宋齊隋諸史《百(職)官誌》概觀
1.諸史誌所載魏晉南北朝職官名稱比較錶
2.諸史誌所載魏晉南北朝官製概觀
三、魏晉南北朝武官分類
1.將軍號(軍號、戎號)
2.皇宮禁衛武官
3.東宮禁衛武官
4.公卿尚書係武官
5.都督(監、督)諸軍事
6.武職僚佐
四、唐宋政典對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的記述
1.杜佑《通典》
2.李林甫等《唐六典》
3.馬端臨《文獻通考》
五、唐宋類書對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的記述
1.虞世南《北堂書鈔》
2.李防等鈦平禦覽》
【《冊府元龜》附】
3.孫逢吉《職官分紀》
六、三部類書引用文獻比較:以禁衛將軍諸條為例
1.中軍將軍與領軍將軍、中領軍、北軍中候條
2.護軍將軍、中護軍條
3.左、右衛將軍條
七、清代史錶對魏晉南北朝武官製度的考訂
1.萬斯同《補曆代史錶》
2.紀昀等《曆代職官錶》
3.洪飴孫仨國職官錶》

【篇貳】南朝曆史文獻與學術論著舉隅
一、隋唐時期南朝曆史文獻的存佚狀況
二、南朝正史概述
三、宋元《通鑒》學著述與南朝史
1.《資治通鑒》與宋代《通鑒》學著述概說
2.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
3.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4.鬍三省《資治通鑒音注》與《通鑒釋文辯誤》
四、趙翼《廿二史劄記》對南朝曆史的考述
五、今人有關南朝曆史的概述與專題研究舉例
1.夏曾佑仲國古代史》與錢穆《國史大綱》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與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3.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附論梁朝滅亡原因
4.周一良有關南朝史的論著

【篇叁】《魏書·地形誌》叢劄——北魏州郡建置沿革雜考
一、恒代河東區
1.北魏前期的司州與後期的燕州
2.雲中朔州
3.吐京鎮、離石鎮與西河郡
4.京軍、刑軍、嶺東、嶺西與定陽
5.正平郡
6.泰州與河東郡
7.懷州與河內郡
二、河北青齊區
1.勃海郡
2.清河郡
3.南青州、東徐州與南徐州
4.光州與平州
三、關隴河西區
1.北華州
2.長蛇鎮(戍)
3.梁州與南秦州
4.涼州與河州
四、河洛沔北區
1.四中府與四中郎將
2.孝文帝末年的荊州
3.南兗州與東荊州

【篇肆】《南巡碑》所見姓氏叢考
一、“宗族十姓”
1.宗室(直懃)
2.宗族九姓
二、勛臣八姓
三、鮮卑其他各部
1.慕容鮮卑
2.鮮卑段部
3.白部鮮卑
4.其他鮮卑姓氏
四、其他鬍姓
1.柔然與高車
2.匈奴/鐵弗與烏桓
3.氐族與羌族
4.羯族與盧水鬍
5.蠻族/屠各(?)
五、漢族官貴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曆史迴響:大江東去》 第一捲:烽煙初起(三國至西晉) 漢末的江山,在宦官專權、外戚乾政的陰影下搖搖欲墜。十常侍的弄權,何進的遲疑,董卓的跋扈,一一將風雨飄搖的大漢推嚮瞭覆滅的深淵。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一批批英雄豪傑應運而生,他們或胸懷大誌,意圖匡扶漢室;或心懷天下,渴望建立屬於自己的基業。 第一章:群雄逐鹿,三分天下 曹操,這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梟雄,以其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軍事纔能,在北方迅速崛起,統一瞭黃河流域。他的“唯纔是舉”吸引瞭無數名士,也為他日後徵戰四方奠定瞭人纔基礎。袁紹,北方強大的諸侯,雖然兵多將廣,卻因其性格上的弱點,最終敗於曹操之手,成為他統一北方道路上的墊腳石。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在江南建立起東吳政權。他善於用人,以周瑜、魯肅、諸葛瑾等謀臣武將為臂膀,鞏固瞭江東的統治,並與曹操、劉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這位以仁德著稱的皇室後裔,在顛沛流離中,與關羽、張飛兩位義弟結下深厚情誼,並得到瞭諸葛亮這位“臥龍”的輔佐。三顧茅廬的傳說,不僅僅是劉備求賢若渴的體現,更是他堅定匡扶漢室、恢復舊業決心的象徵。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最終在蜀地建立起蜀漢政權,成為三國鼎立的另一極。 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孫權與劉備聯軍,憑藉黃蓋的苦肉計和周瑜的火攻,在長江之上大破曹操的百萬大軍,奠定瞭三國鼎立的基礎。這一戰,不僅改變瞭中國的政治格局,更在後世留下瞭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 第二章:英雄末路,天下歸晉 三國鼎立的局麵,雖然穩定瞭近半個世紀,但各方勢力都在暗中積蓄力量,伺機吞並。魏國在曹丕篡位後,取代漢朝,建立瞭晉朝。司馬氏傢族,以其隱忍和權謀,逐漸滲透到魏國的朝政之中。 曹魏後期,政權逐漸被司馬氏掌握。司馬懿,這位老謀深算的權臣,在諸葛亮死後,為司馬氏掃清瞭許多障礙。他的子孫,更是將司馬氏的權勢推嚮瞭頂峰。 最終,司馬炎逼退魏帝,建立瞭西晉。西晉短暫統一瞭全國,但其統治並不穩固。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對士族門閥的縱容,為後來的動蕩埋下瞭伏筆。 第二捲:亂世悲歌(西晉至東晉) 西晉的統一,僅僅是一個短暫的喘息。緊接著,五鬍亂華的烽火,讓中原大地再次陷入血與火的洗禮。 第三章:五鬍亂華,衣冠南渡 北方的少數民族,在漢末魏晉時期,不斷在中原地區遷徙和發展。隨著西晉政權的衰弱,這些民族乘勢而起,攻占瞭中原的大部分地區。匈奴、羯、鮮卑、羌、氐等民族,紛紛建立瞭自己的政權,史稱“五鬍十六國”。 中原地區的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生命財産遭受嚴重威脅。漢族士族和百姓,為瞭避難,紛紛嚮南方遷徙。這場大規模的南渡,被稱作“衣冠南渡”。南遷的士族,帶來瞭先進的文化和生産技術,為南方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奠定瞭基礎,同時也帶來瞭與北方不同的士族文化和政治思潮。 第四章:東晉風雲,門閥爭鳴 在南方,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大傢族,憑藉其深厚的傢族勢力和政治影響力,支撐起瞭東晉政權的運轉。東晉的政治,很大程度上由這些門閥士族掌握。他們互相爭鬥,又共同抵禦北方的侵略,維係著漢族政權在南方的延續。 王羲之、謝安等人物,在這一時期脫穎而齣。王羲之以其書法藝術,將中國書法推嚮瞭新的高峰,成為後世景仰的“書聖”。謝安,這位纔華橫溢的政治傢,在淝水之戰中,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智慧,指揮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瞭聲勢浩大的前秦軍隊,保住瞭東晉的半壁江山。這場戰役,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漢族士族精神的一次輝煌體現。 然而,東晉政權終究未能擺脫門閥政治的弊端。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對民間疾苦的忽視,使得政權日漸腐朽。最終,東晉被南方另一個新興的軍事力量——劉裕所取代,建立瞭南朝宋。 第三捲:分裂與融閤(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但同時也是民族大融閤的重要階段。北方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以及南方的宋、齊、梁、陳等政權,各自發展,互相攻伐,也互相學習。 第五章:北朝風雲,民族交融 北魏,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是北方最強大的政權之一。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推行漢化政策,遷都洛陽,禁止鮮卑語,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這對促進民族融閤起到瞭巨大的推動作用。 北朝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隨後又分彆被北齊和北周取代。盡管政局動蕩,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融閤卻在不斷加深。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在碰撞中互相吸收,為中華文明注入瞭新的活力。 第六章:南朝風韻,文化繁盛 南朝的宋、齊、梁、陳,雖然政治上相對不穩定,但經濟和文化卻相當繁榮。江南地區經過長期的發展,經濟實力雄厚,士人階層活躍。這一時期,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都取得瞭顯著成就。 玄學在南朝依然有一定的影響,但佛教的興盛,尤其是在南朝梁武帝時期,達到瞭頂峰。大量的寺廟建立,佛教經典被翻譯和傳播,對中國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 詩歌方麵,南朝文學呈現齣細膩、清麗的風格,代錶人物如謝靈運、鮑照等。繪畫方麵,顧愷之等大師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繪畫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第七章:統一的曙光 南北朝長期的分裂,也孕育著統一的渴望。北周的宇文泰,以及他兒子宇文邕,通過一係列改革和軍事行動,為北周的強大打下瞭基礎。最終,北周的楊堅,篡位建立隋朝,結束瞭南北朝長達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麵。 隋朝的統一,為中國曆史翻開瞭新的一頁。但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其後期,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民族之間的交往、文化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各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曆史麵貌。 《曆史迴響:大江東去》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深入剖析,力圖展現那個波瀾壯闊、充滿矛盾與融閤的時代。這是一部關於英雄的傳奇,一段關於分裂與統一的史詩,更是一幅描繪中華文明在挑戰與變革中不斷前進的壯麗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說學術著作的價值在於“啓發思考”,那麼這本《叢稿》無疑是成功的。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陷入沉思,甚至開始反芻作者提齣的某些觀點。作者似乎總能精準地指齣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盲點,並給齣富有建設性的未來研究方嚮。例如,在討論某一時期佛教造像風格演變時,作者並未滿足於風格的描述,而是將其與當時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需求緊密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有力的閉環解釋。這種研究的“前瞻性”和“批判性”,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僅僅是在總結過去的研究成果,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不斷挑戰既有的知識邊界。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激發瞭我去查閱更多原始文獻的動力,讓我明白曆史研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需要不斷的質疑和再詮釋。它成功地將我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思考參與者,這是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立體”的視角來看待魏晉南北朝。我們通常對這個時期的印象,往往集中在那些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上,或者僅僅停留在竹林七賢的灑脫不羈。然而,叢稿中的一些篇章,卻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比如地方士族的日常經濟活動,或是底層民眾在戰亂中的生存狀態,甚至是對當時服飾禮儀變遷的細緻描摹。這種“嚮下看”的史學研究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扁平化的概念,而是一個充滿煙火氣和真實掙紮的復雜社會結構。其中一篇關於南北方士人婚嫁習俗差異的比較研究,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現瞭文化融閤過程中的內在張力與妥協。這種對社會肌理的精微刻畫,讓我對“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也讓我明白瞭,任何一個曆史時期,都是由無數個體經驗交織而成的宏大織錦。

評分

這本書的編輯和校對工作做得極其齣色,這對於一本涉及到大量專業名詞和古籍引用的學術文集來說,簡直是巨大的成功。我翻閱瞭數十頁內容,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錯彆字或是引文標注的失誤,這在當代齣版物中是相當難得的品質體現。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是對作者心血和讀者時間的一種尊重。此外,書後附帶的索引和人名地名對照錶,對於需要頻繁查閱特定信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的貼心設計。這錶明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是充分站在瞭最終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絕非草草付梓。正是這種對質量的堅守,讓這本厚重的文獻研究得以以最清晰、最可靠的麵貌呈現齣來,保證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效率,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專注於思想本身,而不必為排版或抄錄的錯誤而分心,這種專業度值得高度贊揚。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觸摸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封麵設計上,那種古樸又不失典雅的風格,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書脊的排版也十分講究,雖然是學術性的叢稿,但絲毫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反而透露著一股子深厚的文化底蘊。拿到手之後,我特意翻閱瞭目錄和前言,感覺編者在選材和編排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內容跨度廣,脈絡清晰,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特彆是對於那些緻力於研究那個時代曆史和文化的學者或者愛好者來說,光是這樣的硬件配置,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新穎的視角,去解讀那個“玄學”與“佛學”交織,英雄輩齣又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本書的排版字體選擇也恰到好處,間距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細節體現。總而言之,從外在的質感來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細細品讀的精品。

評分

閱讀完這本書的幾篇核心論文後,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張金龍先生在史料挖掘和考證上的功力之深厚。他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碎片中,精準地拼湊齣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比如,他對某個特定宗派在南朝地方豪強支持下的興衰過程的分析,就顛覆瞭我過去對該事件的傳統認知。他不僅僅是在描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深入剖析“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對後世産生瞭什麼微妙的影響”。這種由錶及裏、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究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我尤其欣賞他對史料引用的嚴謹態度,幾乎每一處關鍵論點都有確鑿的文獻支撐,讓人不得不信服。在行文風格上,雖然是嚴肅的學術論述,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邏輯推進猶如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即便是復雜的思想交鋒,也能被他闡述得井井有條,讓非專業讀者也能大緻跟上他的思路。這種學術的深度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