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文化
定价:23.80元
作者: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19065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自出现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酒也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不凡壮举,赐予了中国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影视等相融相兴,共同铸成了中华美酒的漫漫长河。
本书综述中文化,集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于一体,配大量精美的插图,融趣味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于一炉。饱览此书,犹如畅饮美酒,不亦乐乎!
内容提要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本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酒文化为主线,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我国的美酒趣闻,其涉及美酒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于一体。
目录
千载文明飘酒香——酒史
白酒起源与传说
黄酒起源与传说
夏商周时期酒业
汉代酒业
魏晋南北朝酒业
唐代酒业
两宋酒业
元朝酒业
明代酒业
清代酒业
美酒入觥凝乐章——酒器
五光十色的酒器
造型讲究的陶酒器
肃穆厚重的青铜酒器
气质典雅的漆酒器
雅俗共赏的瓷酒器
豪华的金银酒器
晶莹剔透的玉制酒器
千奇百怪的酒具赏析
雅俗兼备飨与娱——酒礼与酒令
酒礼的起源与嬗变
酒德起源与变革
大盂鼎和监酒官
上流社会中的燕礼
礼节高的飨礼
酒令的源起和发展
文雅的酒令
游戏娱乐的酒令
雅俗兼备的筹令
天有大道人有伦——酒祭与酒俗
人生礼仪的酒俗
婚嫁宴会的酒俗
行军打仗的酒俗
民俗节日的酒俗
日常生活的酒俗
酒与礼节严密的祭祀
节日的酒祭
酒祭先祖的风俗
酒祭神灵
觥筹交错宾客欢——酒宴集合
皇家酒宴文化
官场酒宴文化
古代文化
家宴酒文化
游乐酒宴文化
酾酒临江话青史——酒典与酒事
秦穆公:以酒为器霸西戎
吕不韦:化酒为棋助秦业
刘邦:鸿门假醉脱虎口
灌夫:逞酒骂座丧性命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陈后主:耽于饮宴亡宗庙
宋太祖:一杯清酒释兵权
书香醇酿且沉醉——酒与文人
郦食其:高阳酒徒睨王侯
孔融:樽中美酒溢
阮籍:大醉月余不复醒
刘伶:常驾鹿车载美酒
阮咸:狂醉之中显精神
陶渊明:桃花源里自饮酒
王绩:良酒三升使人留
李白:仗剑载酒诗百篇
杜甫:饮尽生前有限杯
贺知章:金龟换酒共言欢
白居易:青衫寥落醉司马
石曼卿:高歌长吟插花饮
苏轼:把酒凌风问青天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苏舜钦:豪饮不醉为解忧
刘过:怀才不遇空遗恨
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
一曲流觞琥珀光——酒与艺术
诗中酒文化
画中酒文化
音乐中酒文化
武中酒文化
书法中酒文化
古典名著中酒文化
神话传说中酒文化
历史悠久的酒旗文化
城郭乡野酒旗风——酒楼酒肆
唐及以前的酒肆文化
宋元时期的酒肆文化
繁华兴隆的清代酒肆文化
魅力的现代酒吧文化
三杯醇酿话——名酒传说
国色天香的茅台
传世名酒泸州老窖
酒中三绝之西凤酒
香飘四海的五粮液
酒中牡丹古井贡
白酒坊
别有风味的董酒
宫廷贡酒剑南春
蓝色经典洋河酒
香气浓郁的双沟大曲
国色天香的宝丰酒
琼浆佳名传芬芳——酒名来历
酒名文化博览(一)
酒名文化博览(二)
典故中的酒名
通俗易懂的酒名
诗词中的酒名
古籍中的酒名
其它酒名赏析
墨香酒香共一味——酒联
赞酒对联
酒楼对联
反映风俗的节日酒联
名家酒联
诗中酒联
名著中酒联
经史满篇杂酒香——其他酒文化
禁酒文化
榷酒文化
税酒与禁限私酒
佐酒文化
品饮文化
侑酒文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之前对“五千年”这个概念总是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仿佛只是一个口号式的概念,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这个数字变得具体而可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刻度,而是一部由无数生命和事件编织而成的厚重史诗。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点把握得极佳,比如某些关键的技术革新、思想流派的兴起,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将不同地域的人们凝聚成一个整体的。尤其是对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处理,展现出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既肯定了地方色彩的独特性,又突显了在多元融合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文化认同。这让我意识到,“中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单一建构,而是一个漫长、充满张力、不断吸收和内化的过程。这种动态的理解,远比教科书上那种静态的、终结论式的历史观更具有启发性。这本书让我对“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更具历史纵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虽然我只接触过一些零星的历史资料,但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大门。那种从远古洪荒一直延伸到近现代的宏大叙事,仅仅是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倾注的心血。我特别欣赏它叙述历史的节奏感,时而如磅礴的江河奔腾向前,让人心潮澎湃,时而又像涓涓细流,细致入微地描摹出特定时代的生活图景和社会风貌。读完第一部分,那种对我们民族根源的追溯和认同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将那些历史人物、重大转折点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感觉作者在挖掘历史的脉络时,非常注重那种文化基因的传承,那种“中化”的精髓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我们民族骨血里的,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远非一般的通史读物所能比拟。我尤其喜欢那种在宏大叙事中又不失个体关怀的叙事手法,让人在仰望历史星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细节,无声地诉说着它承载内容的厚重感。拿到手上时,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阐释观点时,保持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既有大家风范的宏观论断,又不乏学者严谨的考证精神。最让我震撼的是,它似乎避开了许多传统史书的窠臼,没有被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过度束缚,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哪怕是那些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时期,作者也处理得相当得体和深入,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大气和胸襟。这种叙事视角,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情境,去理解古人的决策与困境,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古人。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把玩、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将历史与文化血脉相连的观察框架。我发现作者在梳理线索时,非常注重那种“承”与“变”的关系,哪些是坚不可摧的内核,哪些是随着时代潮流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历史的叙述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和进步,而是充满了螺旋上升的复杂性。比如,在描述某些朝代的文化输出与吸收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不再是简单的“我强你弱”,而是探讨了文化交流中相互影响的微妙平衡。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标志性符号和习俗,因为透过这本书的阐释,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五千年历史沉淀下的必然产物。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像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度解读报告”,读罢之后,看待世界和自身的角度都变得更为开阔和厚重。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魂”,不能只看那些辉煌的顶峰,更要深入到那些看似寻常却孕育了深刻哲思的日常细节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仅讲述了王朝的兴衰更迭,更深入地探讨了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元素是如何被构建和强化的。比如,对于某个朝代礼仪制度的详细描述,绝不是为了炫耀繁文缛节,而是让你明白,这些看似繁复的规矩,是如何维护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伦理秩序的。读到那些关于士大夫精神和民间信仰的部分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现代社会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追根溯源都能在那里找到影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觉得历史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正在发生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当下选择的活的实体。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陈旧的典籍内容,转化为我们今天能够体悟的深刻教训和文化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