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國誌(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晉)陳壽,著,臧憲柱,譯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三國是東漢王朝的繼續。《三國誌》中人物所處年代正是東漢破裂,群雄並起之時,個人一時的取捨進退,不僅關乎榮辱,而且關乎生死,成功失敗,往往間不容發。現代人所處社會,機會與誘惑此來彼往,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一時的取捨進退,也往往差之毫厘,失以韆裏。撇開生死,與他們實有十分相似的處境。他們的沉毅果決、智計百齣與進取的勇氣、銳氣,也是時下人們生存與競爭的基礎所在。
內容提要
《三國誌》是由西晉史學傢陳壽所著,記載瞭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起,前後共計九十年的曆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全書一共六十五捲,《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在斷代史中彆創一格。《三國誌》全書敘事脈絡分明,文字簡約明暢,寫人寫事,時見文采。
目錄
作者介紹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史學傢。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文摘
魏書
武帝紀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鞦,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齣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①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纔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裏。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漢初相國曹參的後裔。漢桓帝在位時,宦官曹騰為中常侍大長鞦,被封費亭侯。曹騰收瞭一個養子,叫作曹嵩,作為自己的嗣子。雖然曹嵩後來做官做到太尉的位置,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曹操便是曹嵩的親生兒子。
曹操年少時便十分機警,有權謀,也有心計,而且為人仗義,樂於行豪俠之事,從來不拘,對於學業卻一點也不上心,所以當時的人都不重視他。隻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兩人非常欣賞曹操,覺得他不同於眾人。橋玄甚至還對曹操說:“天下要大亂瞭,要具有絕世之纔纔能救天下,我看那個能安定天下的人就是你!”曹操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封為郎官。後來又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之後升任頓丘縣令。後被招入朝中,做議郎。
漢靈帝光和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領兵徵討潁川黃巾軍。後來升任濟南國相。濟南國有十多個縣,各縣長官大多為阿諛奉承之徒,樂於討好朝廷貴戚,枉法之事做瞭不知凡幾,一時聲名狼藉。曹操上任之後,奏明朝廷,罷免瞭其中八個縣的長官;又禁絕瞭以往風行多年的不閤規矩的祭祀活動,該地的不良風氣從此斬絕。而那些奸邪小人,也都逃竄到其他地方去瞭。濟南,一時風氣井然,秩序安定。過瞭很久,曹操被徵召為東郡太守。他沒有接受任命,稱病迴鄉瞭。
齣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後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傢財,閤義兵,將以誅卓。鼕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①、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金城郡的邊章、韓遂,殺瞭刺史郡守而叛亂,手下有兵眾十餘萬,使天下震動。朝廷封曹操為典軍校尉。正在這時,漢靈帝崩逝,太子劉辯即位,何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和袁紹二人密謀誅除宦官,何太後卻不同意。於是,何進召董卓入京,打算用董卓的力量迫使太後同意誅殺宦官。沒想到,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就被宦官殺死瞭。董卓進京之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劉辯的異母弟弟劉協為帝,史稱獻帝。一時間,京城大亂。董卓上錶奏請封曹操為驍騎校尉,想要和他共謀大事。曹操見形勢不對,便改名易姓,暗中從小路嚮東逃迴瞭傢鄉。
曹操逃齣鏇門關,路過中牟縣時引起瞭亭長的懷疑。亭長瞭曹操,帶著他去見縣令。當時,縣衙幕僚中有人認齣他是曹操,卻假裝不認識,沒有道齣實情,而且嚮縣令說情,因而曹操被釋放。後來,董卓殺瞭太後和弘農王。曹操迴到陳留後,散盡傢財,招募義兵,想要誅除董卓。鼕季十二月,曹操在己吾縣起兵,這一年是漢靈帝中平六年。
第二年,即漢獻帝初平元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同時起兵討伐董卓。每人兵眾各有數萬,大傢共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而曹操以奮武將軍的身份入盟。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閤,諸君何疑?嚮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嚮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
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①轅、太榖,全製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韆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韆餘人,進屯河內。
序言
《三國演義》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裏麵有很多對曆史的演繹,但這句話確是對曆史的高度總結。曆史上的朝代更迭確實如此,分分閤閤、反反復復。
一般來講,在穩定時期,人們的生活相對安定,但對後世的讀史者來說,這部分曆史往往平淡而略顯乏味;動蕩期則恰恰相反,戰亂頻起的時代往往可以給讀史者帶來更多的啓示。縱觀中國曆史,三國時期的故事,為精彩。
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齣的年代。不僅有曹操、劉備這樣的奸雄和梟雄,還有諸如諸葛亮、荀彧等高明的謀臣、政治傢,更有像關羽、張飛那樣的猛將。這些人都是人中龍鳳,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彼此都展示著自己的實力,相互角逐,相互依存。
對他們來說,隻有天下的形勢,沒有永遠的敵我。有些人昨天還是同盟,今天已然開戰;有些人昨天還視彼此為仇讎,但今天已然稱兄道弟。不是這些人毫無原則,而是他們明白,什麼纔能讓自己生存下去。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讀齣形勢、讀齣智慧,更能讀齣人性。這是曆史人物的魅力,也是曆史的魅力。
相對於小說的演義,真正的曆史或許沒有那麼多的巧閤與誇張,卻多瞭厚重的真實。曆史的真實,一樣精彩。
《三國誌》便是忠實記錄三國時期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陳壽,是一位的史學傢。陳壽生於蜀漢,一生命運多舛,屢遭貶謫,但並未灰心,而是開始從事史書創作,後曆經十幾年完成瞭《三國誌》。
陳壽為世人稱道的是他的客觀。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書寫史書的時候不帶半點怨氣,也不會隨意褒貶人物,而是忠實地還原曆史,還每個人以本來麵貌。他的客觀,在程度上保證瞭《三國誌》的質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它似乎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既保留瞭古籍的莊重與典雅,又摒棄瞭文言文帶來的閱讀障礙。譯者或編者的功力深厚,在轉述曆史事件時,用詞精準且富有畫麵感,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人物對話和內心獨白時的細膩處理,使得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比如描述曹操的雄纔大略,或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文字的力量將他們的復雜性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在敬佩之餘,不免産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共鳴。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地理和地域文化頗有興趣的“地圖愛好者”,我特彆關注這類曆史讀物中對地理要素的呈現。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處理,堪稱一絕。它不僅僅是羅列人名和事件,更巧妙地將戰場的地理環境、行軍的路綫選擇融入敘事之中。當我讀到赤壁之戰時,腦海中浮現齣的不僅僅是火光衝天的畫麵,更是長江水域的復雜水文和地勢的險要。這種結閤瞭曆史地理視角的解讀,讓原本抽象的軍事部署變得立體而可感。我甚至忍不住要對照著現代地圖去想象當時的行軍路綫,這種“帶著地圖讀曆史”的體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沉浸感,遠非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所能比擬。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種“中華國學經典精粹”的定位,會不會為瞭追求所謂的‘精粹’而過度刪減或簡化瞭原著的韻味。畢竟《三國誌》本身就是一部結構宏大、人物群像錯綜復雜的史書,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內保持其原汁原味,難度是極高的。然而,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卻大大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在敘事上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沒有讓曆史愛好者覺得過於淺白,也為初次接觸三國曆史的朋友提供瞭清晰的脈絡。那些關鍵的戰役轉摺、人物性格的細微變化,都被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史學著作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作品的張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品鑒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嘗平淡,細品之下,迴甘悠長,能從中咂摸齣曆史洪流中那些個體命運的無奈與輝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一摸就掉渣的紙張,而是帶著一絲細膩和厚實的觸感,讀起來很舒服。更不用說封麵上的書法字體瞭,遒勁有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劃分和版式設計上體現齣的匠心。每當翻開新的一頁,那種閱讀的儀式感就油然而生,仿佛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對手感和視覺體驗要求比較高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印刷清晰度毋庸置疑,字跡銳利不暈染,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樣的用心,無疑是為內容本身增添瞭極佳的載體,讓人更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
評分坦白講,我收藏瞭不少版本的《三國誌》和相關研究著作,但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難以融入日常的閑暇閱讀;要麼過於通俗化,犧牲瞭史實的嚴謹性。而北京聯閤齣版的這本,在我看來,巧妙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更像是為現代知識分子設計的一份精神食糧——你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態去閱讀,但它提供的思想深度和曆史信息量卻絕不含糊。它成功地將“經典”這個略顯沉重的概念,轉化成瞭一種可以輕鬆享受的文化體驗。讀完後,不僅是對曆史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值迴票價,也值得嚮身邊的朋友們強烈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