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容齋隨筆精粹 國學/古籍 書籍 |
| 作者: | 洪邁 ,陳纔俊 |
| 定價: | 39.8 |
| 齣版社: | 海潮 |
| 齣版日期: | 2013-06-01 |
| ISBN: | 9787515703688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 內容簡介 | |
《容齋隨筆精粹/國學經典》編著者洪邁。 《容齋隨筆》是南宋學者洪邁窮四十餘年之功編纂而成的一部史料筆記。該書與瀋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睏學紀聞》,並稱宋代*有學術價值的“三大筆記著作”。洪邁,字景盧,號容齋,南宋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官至端明殿學士。他學識淵博,一生涉獵典籍頗多.被稱為“治學通儒”。他讀書每有心得,便隨手記錄下來,集腋成裘,*終成為《容齋隨筆》這一皇皇巨作。 《容齋隨筆》共5集74捲1220則,內容嚴謹博大。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文翰,從典章製度到醫蔔星曆,無所不包。堪稱有宋以來的百科全書。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後世學人稱道.被後世史學傢為研究宋代曆史的之書。後人更將《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輯為《容齋詩話》。 |
| 目錄 | |
容齋隨筆 |
| 編輯 | |
《容齋隨筆》是南宋學者洪邁窮四十餘年之功編纂而成的一部史料筆記。《國學經典50:容齋隨筆精粹》與瀋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睏學紀聞》,並稱宋代*有學術價值的“三大筆記著作”。洪邁,字景盧,號容齋,南宋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官至端明殿學士。他學識淵博,一生涉獵典籍頗多,被稱為“治學通儒”。他讀書每有心得,便隨手記錄下來,集腋成裘,*終成為《容齋隨筆》這一皇皇巨作。 《國學經典50:容齋隨筆精粹》共5集74捲1220則,內容嚴謹博大,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文翰。從典章製度到醫蔔星曆,無所不包,堪稱有宋以來的百科全書。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後世學人稱道,被後世史學傢為研究宋代曆史的之書。後人更將《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輯為《容齋詩話》。 |
| 媒體評論 | |
|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韆鞦節。張說《上大衍曆序》雲:“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唐類錶》有宋璟《請以八月五日為韆鞦節錶》雲:“月惟仲鞦,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為端午也。 ——《容齋隨筆·八月端午》 燕慕容跣以牛假貧民,使佃苑中,稅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稅其七。參軍封裕諫。以為魏晉之世,假官田牛者不過稅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予觀今吾鄉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謂之牛米,蓋晉法也。 ——《容齋隨筆·牛米》 |
| 前言 | |
| 《容齋隨筆》是南宋學者洪邁窮四十餘年之功編纂而成的一部史料筆記,該書與瀋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睏學紀聞》,共稱宋代有學術價值的“三大筆記著作”。 洪邁,字景盧,號容齋,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宦至端明殿學士。他學識淵博,一生涉獵典籍頗多,被稱為博治通儒,有誌怪小說集《夷堅誌》傳世,並編有《萬唐人絕句》等著作。他讀書每有心得,便隨手記錄下來,集腋成裘,撰寫成《容齋隨筆》這一皇皇巨作。洪邁在《容齋隨筆》捲說:“餘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日隨筆。” 《容齋隨筆》共5集74捲1220則。這部書內容博大,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文翰,從典章製度到醫蔔星曆,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堪稱宋朝之前的百科全書。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稱道,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後世史學傢為研究宋代曆史的讀之書。後人更將《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輯為《容齋詩話》。 明代河南巡按、監察禦史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說: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者劄之,遇事之奇者摘之,雖詩詞、文翰、曆讖、蔔醫,鈎纂不遺,從而評之……此書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使人欣喜,可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明確事理:對於世俗教化頗有裨益“。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容齋隨筆》說:“南宋說部,當以此為”。 一生“活到老,學到老”,他對《容齋隨筆》更是情有獨鍾,從中年至晚年,《容齋隨筆》一直伴隨其左右。例如,1944年7月28日,緻函謝覺哉說:“《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隨後,謝覺哉7月31日的日記就有讀《容齋隨筆》大篇心得記載,此後9月20日、29日、30日,10月1日、4日等都有閱讀與應用記載,從中可見閱讀《容齋隨筆》也可以啓迪日常工作的思維。 1959年10月30日,齣京視察,指名要帶的有限書籍中就有《容齋隨筆》。1972年曾將此書送給他青年時代的朋友、湖南師範的同學周世釗。即使在1976年9月8日,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天,還由彆人為他代讀《容齋隨筆》37分鍾。 古人雲“開捲有益”,但是世上確實有許多壞書、無聊之書,鄭闆橋就曾告誡自己的親人,讀瞭壞書“如破爛櫥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即使是所謂“好書”也不可輕信。在許多篇章中,洪邁就指齣,古籍和今作中之所以有錯誤,有的是識見有誤,有的是照抄瞭前人的成說,未加深考。所以讀書要隨時考證清楚,否則,自己的論證、學問就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礎上,不僅會前功盡棄,還會貽害彆人。 讀書時要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動筆看書又不是簡單的在書上劃劃杠杠,寫點批語之類,而是要認真做讀書筆記,做摘記。《容齋隨筆》正是這樣,有時是隨讀隨記,有時是綜閤思考作一些綜閤摘記。在使用文字方麵,則有時是直錄原文,有時是用自己的語言撮要,對於直錄的、引用的,洪邁是注意的,都較準確,注明齣處。有時也加以評論、考證。《容齋隨筆》不僅給人“勤筆勉思”的啓示,更給人以可以直接引用的極有價值的資料。 |
我習慣於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任何一本標榜“精粹”的作品,畢竟“精”與“粹”的標準是極其主觀的。然而,在這部作品中,我很少感到強烈的違和感。作者的立場是持重的,他既沒有陷入對古人盲目崇拜的窠臼,也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而對傳統嗤之以鼻。他的評述,更多的是一種帶著距離感的觀察與體悟,既有同情式的理解,也有審慎的審視。比如,在談及某些古代禮儀或觀念時,他並未簡單地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苛求古人,而是努力還原其産生時的社會土壤與曆史必然性。這種成熟、剋製的論述態度,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異常的沉穩和可靠,避免瞭許多同類讀物中常見的,為瞭追求“聳人聽聞”而誇大其詞或立場偏頗的問題。它更像是一麵映照曆史的鏡子,清晰地摺射齣當時的光影,而不是一塊塗抹瞭過多個人色彩的畫布。
評分初翻閱這冊書稿,最直觀的感受是其文字的醇厚與洗練。作者的筆法,絕非當代流行的那種輕佻浮躁的白話文風格,而是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深厚的學養。他的敘事節奏,時而如行雲流水般順暢,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時而又像是沉思後的凝練,一字一句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擲地有聲。尤其在描述那些曆史場景或哲理思辨時,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常常讓人拍案叫絕,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咀嚼其中的三昧。讀著讀著,我仿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一股清風拂麵而來,那是曆經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的芬芳,它不急著給你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引導著你的心緒,去觸碰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時代脈絡和人性幽微之處。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看書”,不如說是在與一位博學的前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讓人心悅誠服,獲益良多。
評分本書在內容編排上,體現齣一種高超的“取捨”藝術。我注意到,編者並非一股腦地將所有碎片化的記載堆砌在一起,而是經過瞭精心的梳理與主題的歸類。雖然內容多以隨筆形式齣現,但整體結構卻絲毫不顯鬆散。他們似乎深諳“大道至簡”的道理,在浩如煙海的原始資料中,提煉齣瞭最能代錶其精神內核的部分,使得每一篇讀來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過的寶石,獨立存在時光華四射,相互映照時又構成瞭一幅完整的曆史圖景。這種組織結構上的巧妙安排,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接觸古典文本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其學術的純粹性。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係統地瞭解某一領域脈絡的愛好者來說,這種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編排方式,簡直是莫大的福音,省去瞭自己耗費心力去辨彆、篩選的繁瑣過程,直接品嘗到瞭精華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那種沉穩內斂的氣質吸引住瞭。封麵選用的材質,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紙張,觸感溫潤而不失力量,仿佛能讓人聯想到古代文人案頭常備的舊箋。字體排版更是考究得很,繁體字的雕版味道十足,但又經過瞭現代印刷技術的精心打磨,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確保瞭閱讀時的清晰度。我特彆留意瞭一下開本,恰到好處,拿在手裏既有分量感,又不至於太過笨重,無論是端坐書桌前細讀,還是偶爾攜帶著在茶館裏品茗時翻閱,都顯得相得益彰。內頁的用紙也值得稱贊,不是那種容易反光的銅版紙,而是偏嚮於啞光質感的書頁,配閤著墨色的深淺變化,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長時間浸淫其中,也不會産生強烈的疲勞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立刻感覺到,這絕不是一本隨隨便便裝訂付印的普通書籍,而是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敬畏與珍視,光是這份用心,就足以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期待。
評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它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極度稀缺的時代,如何讓更多人願意靜下心來,去接觸那些看似“遙遠”的傳統典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這本精粹本,就像是一座優雅的橋梁,用現代人能接受的節奏和清晰度,搭建起瞭讀者與古老智慧之間的通道。它沒有采取迎閤市場的那種快餐式解讀,而是保持著一種對知識本身的尊重。我感覺,齣版方是帶著一種使命感在做這件事,他們明白,真正的國學經典,其價值不在於被束之高閣,而在於其精神內核能夠穿越時空,滋養當下的心靈。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一次對精神傢園的探訪與梳理,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內在的秩序感和對曆史長河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