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主持人化妆造型
定价:30.00元
售价:18.0元,便宜12.0元,折扣60
作者:李庆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43678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之而来的是跨文化传播在全球的迅速兴起,而影视艺术作为当今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广泛的观众群和覆盖面。
随着广播影视事业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属性的显现,对广播影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类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广播影视系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随着广播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播影视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影视高素质人才,是广播影视教育的当务之急。
作为广播影视教育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新的形势要求教材建设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高职高专教材应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特点,按照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性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使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和教材内容有机衔接,全面构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材体系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规划教材,主要包括影视动画、影视广告、新闻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等专业系列教材,《主持与播音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人化妆造型》的出版,必将对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庆,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传媒艺术学院筹)副教授人物形象设计教研室主任。
2012年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行业青年设计师;
2010年获教育部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金教鞭”奖;
2009年获CCTV时尚创意会中国十佳时尚化妆创意设计师奖;
2009年获第三十三届世界发型化妆大赛中国赛区全场*创意色彩设计大奖;
2007年奥运风采世界造型师精英邀请赛,获商务休闲组冠军、商务正装组冠军、商务晚妆组亚军、全能组冠军;
2006年获首届中国(国际)美容形象设计大赛全能金质奖;
2006年获中国形象设计名师称号;
2006年中国首届美容形象设计大赛,获晚宴化妆组金奖;
2005年中国首届化妆造型大赛,获商务职业形象设计组冠军;
2004年中国首届美容知识技能大赛,获职业化妆造型组亚军。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主持人形象管理”的认知边界。它不再将化妆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环节,而是将其嵌入到整个“个人品牌构建”的宏大叙事中。作者详细剖析了不同媒体平台(直播、录播、现场活动)对造型细节的特殊要求,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比如,针对高像素特写镜头,作者是如何处理皮肤纹理的视觉优化,那种细腻到毛孔级别的处理思路,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造型与沟通效能”的论述,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造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对信息接收程度的。我感觉我手里拿的不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份关于“视觉影响力设计”的战略手册。每一次重新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维度和新的应用场景,其知识的密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简直是业界良心,看得出作者在内容呈现上下了血本。我特别关注那些案例分析部分,他们不仅仅展示了“Before”和“After”,更重要的是,详细描绘了造型背后的“心路历程”。比如,有一个主持人造型,从客户的职业特点、她需要面对的观众群体,到她当日节目的基调,每一步的造型决策都有理有据。这种深入到“情境设计”的分析,是很多市面上流于表面的教程望尘莫及的。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去操作一次大型活动的前期准备,那种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流程感,极大地降低了现场操作的焦虑。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的感性与执行的理性完美结合。而且,书中对不同肤色、不同脸型模特的选择和呈现,也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和专业度,没有那种“一刀切”的刻板印象,真正让人感受到造型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直击人心啊,那种沉稳中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看就知道作者在造型艺术上有独到的眼光。我本来对化妆这件事,一直停留在“遮瑕、口红”的肤浅认知上,但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那种深邃的理论体系给吸引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使用某种品牌化妆品的速成指南,而是将“美”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拆解和重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光影在面部轮廓构建中的作用”那一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高光和阴影比作舞台布景中的灯光设计,瞬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妆容在镜头前显得立体,而在日常光线下却显得突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读者的审美层次,让你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学会了“创造”。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接受一次高级的视觉训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结构化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处理,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完全没有因为题材的“实用性”而有所松懈。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乎我对“化妆造型”这个领域的传统认知。它没有过多纠结于最新的网红产品推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造型的生命周期管理”上。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持久性与适应性”的讨论。对于需要长时间面对镜头的专业人士来说,妆容如何在数小时内保持最佳状态,以及如何快速、无损地从一个造型切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风格,书中都给出了结构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对“时间维度”的考量,是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之间最大的鸿沟。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行业规范的尊重,他强调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构建原则。这让我在处理自己工作中的造型需求时,开始注重“耐用性”和“功能性”的平衡,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专业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术语,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意料的生动流畅。作者似乎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材编写者。在讨论“色彩心理学与舞台效果”那块时,他引用的历史典故和艺术史的知识,让原本抽象的色彩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他如何将巴洛克时期的光影对比运用到现代访谈节目的打光和妆面协调上,这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让人拍案叫绝。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一些关于“镜头感”和“镜头语言”的论述,这些东西往往是在片场实战中需要多年积累才能领悟的经验之谈,却被作者用短短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出来。它不仅仅是教你化妆技巧,更是培养你对视觉传播的整体敏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