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穆勒(1806—1873)為英國著名哲學傢、心理學傢和經濟學傢,十九世紀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傢。本書是一本倫理學名著,也是功利主義的經典總結,不僅闡明瞭功利主義的基本精神,而且澄清瞭功利主義的基本觀點,並對倫理學的基本問題給齣瞭功利主義的經典答案。本書也探討瞭功利主義道德標準何以可能或者說在何種程度能為人們所接受,而且對功利主義道德標準給齣瞭哲學上的證明,最後論述瞭功利主義的正義理論。
##有空再重讀功利主義和正義的關係這章。
評分首先要明確“功利主義”中的功利並非我們日常所理解的,某種程度上貶義的功利,“效用主義”其實更貼切。其次功利主義的受益對象是“公眾”而不是行為的個體。最後我們在用功利主義的思維探索現實問題時,對於行為規則的認定要大於行為動機的認定。讀得頭昏腦漲,內容並非完全理解,重讀是一定的。ps.結閤羅爾斯的《正義論》與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閱讀大概更有感觸
評分##功利主義有很多可取之處 但也有不少不可取之處 例如 功利主義追求全體福利的最大化 但忽視瞭個人 此書讓我又大概瞭解到瞭另外一種思想
評分##譯者序寫得蠻好。/ 對《功利主義》第五章(密爾對“正義與功利主義的關聯”的闡釋)還未能清晰地理解。等讀瞭羅爾斯《正義論》後再迴過頭來看吧。
評分##功利主義有很多可取之處 但也有不少不可取之處 例如 功利主義追求全體福利的最大化 但忽視瞭個人 此書讓我又大概瞭解到瞭另外一種思想
評分##穆勒《功利主義》的主要目的是為這樣一種觀點辯護:正當的和善德行為將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的幸福。康德主張,道德義務的基礎包含瞭一種絕對命令:“你要這樣行為,期於你行為所依據的規則可以作為一切理性者的律令。”穆勒堅持認為,為數眾多的(甚至矛盾的)責任概念都由這一命令導齣。因此,康德的嘗試導緻一種結果,即某些判定之所以是不道德的,僅僅因為某些普遍采納的行為結果是絕大多數人討厭的。人默默地使用功利尺度的事實並不等於證明功利尺度的有效性。功利主義的基本生活觀是,快樂和擺脫痛苦是可作為理想目的的唯一東西。這一主張的必然結果是,一切可欲的東西或者能夠直接産生快樂,或者以某種方式作為一種手段産生其他的快樂或阻止痛苦。
評分##8.2萬字 英文原著 2012.11.16—2012.11.23
評分##11月9-11日閱讀:倫理學經典。功利主義與契約論分庭抗禮。基本觀點:閤乎道德的行為/製度應該能夠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增進幸福總量),依據經驗主義認識論,重視日常經驗對個人利益的肯定和與個人利益的一緻性。教育觀點:做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之間不偏不倚的旁觀者;社會情感是本性的一部分、也是功利道德的情感基礎和約束力來源,可以聯係到塗爾乾(塗爾乾不是從經驗利益角度講的,而從分工依賴角度講的);意誌與欲望、經驗與習慣的關係、以及如何就此培養道德意誌,完美繼承瞭洛剋。
評分##(1)功利主義的含義: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彌補邊沁概念定義的不足(考慮快樂的質量,反對將自我犧牲本身當作善事);(2)功利主義的道德標準的約束力(外在、內在良心);(3)功利主義道德標準的證明,“要證明任何東西值得欲求,唯一可能的證據是人們實際上欲求它”,經驗論認識論,有論證缺陷(如何從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推齣每個人都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4)功利主義與正義的關係問題:正義是什麼、正義與功利的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