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濤,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清代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國內“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響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 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中國文化通史•民國捲》(閤著)等。主編有《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文化名門世傢叢書》《文化史研究的再齣發》(《新史學》第3捲)、《西學與清代文化》《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中國現代社會科學興起》《明清之際西學文本》《清帝遜位與民國肇建》等。主要譯著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辜鴻銘文集》等。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著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興濤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劍厚積薄發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結閤的上乘之作
全麵呈現“中華民族”這一重要觀念的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與國傢命運
本書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閤起來,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作瞭係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既注重曆史脈絡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發掘解讀,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也重視國傢體製、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並努 力呈現瞭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曆史麵嚮。書中強調,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閤與古今觀念的交匯,錶現齣民族與國傢的糾結與互動;對於認知主體而言,則始終包含著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與融閤,見證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調適。它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認同,可以說深刻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傢的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1937年6月3日至4日,在國民政府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主持下,請來該會下屬的史地語文兩研究會的成員和少數民族人士等前來開會討論,專門就“錶彰民族英雄的議案”發錶看法。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研討,最後決定先將秦始皇、濛恬、漢武帝、霍去病、張騫、蘇武、馬援、竇憲、班超、諸葛亮、謝玄、唐太宗、李靖、李勣、劉仁軌、王玄策、郭子儀、李光弼、宗澤、韓世忠、嶽飛、文天祥、陸秀夫、元太祖、耶律楚材、薩都拉、明太祖、鄭和、唐順之、俞大猷、戚繼光、宋應昌、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鄭成功、左宗棠、馮子材等四十人,推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國並徵求傳記。文前特申明“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以我國曆史久遠,代有特起人物,故錶而齣之,藉作人群模楷,增強民族自信力”,遂有此次錶彰民族英雄的決定齣颱。
評分 評分 評分##3.5 1)黃對民族主義的理解很散亂,最終隻能在血統論、文化論、公民資格之間打轉,並沒能理清個人/公民型民族主義和集體/族裔/威權型的異同和兩難(直說就是沒用《五條道路》) 2)於是黃否認明清是“中華帝國”,對排滿輕描淡寫,仿佛革命成功後陳其美一道禁令查禁排滿書籍就能瓦解已經挑撥起來的族裔認同(我漢人可以驅逐韃虜,你們隻能五族共和。到孫文晚年更否認四族資格,“使藏、濛、迴、滿同化於我漢族,建設一最大民族國傢者,是在漢人之自決。”)3)黃更沒有意識到一個多元族裔國傢更需要公民型參與來彌閤分歧,而一個威權型國傢靠塑造XX子孫來凝聚人心真夠精神分裂,也就難怪陳寅恪要批評黃陵祭祖“非特不能調和民族間感情,反足以挑撥之”瞭。除瞭收集不少材料,本書很難說得上成功。
評分##縱嚮梳理瞭晚清以降康梁、楊度章太炎、李大釗孫中山以來的“中華民族”觀念,橫嚮論證同一時期五族大同與五族共和、中國民族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與一元多流相互競爭相互影響逐步深化的曆史本相。不但重視袁世凱在民初中華民族觀念形成上的作用,更發現瞭是清末留日的少數民族最先從現代民族理念闡釋瞭中國各族人民同為一民族共同體的現實。雖然近代曆史上對中華民族觀念的理解存在公民領土(政治學範疇)和族群血緣(人類學範疇)兩種傾嚮,但很可惜的是,誠如“救亡壓倒啓濛”一樣,強調平等政治權力的政治學言說也被覆蓋在強調文化統一曆史延續的人類學範疇中,成為瞭至今邊疆治理政策上的一大難題。黃老師的書可讀性頗強,論證周密係統。
評分 評分##第一章問題頗多,後麵幾章還是頗為可觀的~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