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in Doing·剑桥英语课堂教学系列:如何组织课堂会话活动 [Dialogue Activities Exploring spoken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

Learning in Doing·剑桥英语课堂教学系列:如何组织课堂会话活动 [Dialogue Activities Exploring spoken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比尔伯勒 著
图书标签:
  • 英语教学
  • 课堂活动
  • 口语教学
  • 课堂会话
  • 教学方法
  • 剑桥英语
  • 互动教学
  • 语言学习
  • 教学资源
  • 外语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60089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5404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ialogue Activities Exploring spoken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何组织课堂会话活动》有效解决了课堂会话活动“形式单一、为练而练”的问题,介绍的1 10余个课堂活动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将说与听、读、写巧妙结合起来。书中将每个活动的目的、重点、适用水平、所用时间及需备材料清晰标明,除逐条说明活动步骤外,另附活动涉及的会话材料作参考。书末还提供了多篇材料供教师们使用。相信一线教师定能从中获益,师资培训者也可从书中的教学理念、方法受到启发。

内页插图

目录

Thanks and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1 Understanding
1.1 Understanding dialogues:a basic procedure
1.2 Board grab
1.3 Reading versus listening
1.4 Dialogue interpretation worksheets
1.5 Jigsaw
1.6 Designing exam questions
1.7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1.8 Snippets
1.9 Fairy tale tableaux
1.10 Lame jokes
1.11 Working with interviews
1.12 Dialogue as a way into a graded reader
1.13 ThebitIlike

2 Analysing
2.1 Tricky words
2.2 Closed mouth minimal pairs
2.3 Fishermen
2.4 Stage directions
2.5 Authentic versus scripted dialogues
2.6 Dialogue scan race
2.7 Filling in
2.8 Speech acts
2.9 The teacher does the speaking test
2.10 Student dialogue reformulation
2.11 Backchannelling

3 Reproducing and reconstructing
3.1 Jumbled lines
3.2 Dialogue rebuilding
3.3 The ultimate gapfill
3.4 Listen again
3.5 Jumbled reconstruction
3.6 Dialogue pairs
3.7 Dialogue retranslation
3.8 Retranslated tapescript
3.9 Dubbing
3.10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3.11 Turning news items into dialogue
3.12 Shadow dialogues
3.13 Mimed dialogues
3.14 Modernised voiceovers
3.15 Roughing up and censoring

4 Memorising
4.1 Who said what?
4.2 Reduced dialogues
4.3 Story tO dialogue
4.4 Adjacency pair turnover cards
4.5 Remembering the questions
4.6 Dialogue halves
4.7 Line byIine
4.8 Prompts

5 Rehearsing and performing
5.1 Chanted dialogue
5.2 Sounding like a gringo!
5.3 Itsnotwhatyou say
5.4 Students perfor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5.5 Improvising into a scene
5.6 Shadowing actors
5.7 Dialogues with movement
5.8 Whos next?
5.9 Conducted dialogue
5.10 Performance to writng
5.11 Readers theatre
5.12 Direct speech
5.13 No wayJose
5.14 Lets have a drink

6 Co-constructing
6.1 By name and by nature
6.2 Halfaconversation
6.3 Dialogue building
6.4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6.5 Writing dialogue articles
6.6 Famous last words
6.7 Dialogue into song
6.8 Conversational involvement

7 Creating and personalising
7.1 What did we have to say?
7.2 The words Id like to own
7.3 Dice dialogues
7.4 Speech bubbles
7.5 Picture dialogues
7.6 Dark secret scenes
7.7 Soundtracks
7.8 Conscience alley
7.9 From depiction to dialogue
7.10 Semi-plannedrole-play
7.11 The room talks back
7.12 Into the future

8 Communicating
8.1 Venn diagrams
8.2 Speed dating
8.3 Gibberish scenes
8.4 Dialoguewarm-ups
8.5 The status game
8.6 Cline debates
8.7 Gossip
8.8 Paper talk
8.9 Multi-speakdialogues
8.10 ABC dialogues
8.11 Odds versus evens
8.12 The yes/no game
8.13 Robinson Crusoe Island
8.14 Whos lying?
8.15 Interclasscalls
8.16 Celebrity ball
8.17 Boring short stories
8.18 Read, turn and talk

9 Dialogue as learning
9.1 The closed question restaurant
9.2 Building a life
9.3 The dating agency
9.4 Talk and chalk
9.5 Never-ending dialogue
9.6 Would you give your teacher a job?
9.7 The tourists are coming
9.8 Dialogic text building
9.9 Cooperative storymaking
9.10 Teacher in role
9.11 Interrupting the tapescript
9.12 Dialogue versus internet
9.13 Difficult dialogues
Dialogue Bank A:From the film Mulholland Drive by David Lynch
Dialogue Bank B:Authentic snippets
Dialogue Bank C:Snippets from fairy tales
Dialogue Bank D:25 Lame jokes
Dialogue Bank E:Situationaldialogues
Dialogue Bank F:Dating Agency (from the comedy series Little Britain)
Further reading and resources
Index

精彩书摘

  Dialogues for productive use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book focuses principally on the use of dialogue as away of promoting interactive talk.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learners aresimply left to talk without any opportunities for reflection
  r a focus onform. Dialogue activities aim to encourage speaking but they also aim toencourage thinking about speaking.
  Planning time Incorporating a planning stage before the learners engage in dialogue canhelp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learners passive knowledge and theircapacity to use this knowledge in spontaneous speech. Learners oftenencounter difficulties when trying to naturally incorporate recently learntlanguage items into meaning-focused exchanges. By asking them to write adialogue using a particular set of language items, we effectively slow downthe process of speech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more reflective languageuse. If learners are asked to construct a dialogue in pairs or small groupsbefore they perform it, there is the opportunity for peer teaching of languageto occur. Also, producing a written version of the dialogue activates both thewritten and spoken form of the language include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ill also be advantages in sometimesencouraging learners to enter into dialogue spontaneously, without askingthem to plan the content at all. This, after all, reflects the circumstances inwhich the learners real-life dialogue use will occur. Providing the learnerswith practice in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should help toequip them with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interact in such a way in the realworld.

前言/序言

  外研社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ambridge Handbooks for Language Teachers”中选出10本,结成“Learning in Doing·剑桥英语课堂教学系列”,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应外研社要我为这套丛书写一个总序的要求,我通读了全部10本书,同时看了原系列其他书的书名。我发现,在所有这些书都涉及外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的同时,编者选出目前这10本来先期出版发行,是有道理的。
  首先,从这10本书的书名就可看出,它们都是关于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一些最关紧要的问题。读这套书的教师朋友们会发现,它们是如此切合我们国家当前外语教学(尤其是基础阶段外语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用一句俗语说,它们是如此符合我国的“国情”:大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教学、课堂设计、口语教学、词汇教学、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似乎这些内容还不够,《如何策划行之有效的英语课堂活动》则提供了各种课堂活动的案例达110个之多。老师们“手到擒来”,直接可以拿到课堂中去用。我在通读各册书时越来越觉得好似剑桥大学出版社是专门为我们中国外语老师们量身定做出版这套书的。
图书简介:语言教学中的有效会话策略与实践 聚焦口语技能发展与课堂互动设计 本书聚焦于现代语言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英语课堂环境中,如何系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口语交流。它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套扎实、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思路,从而将“说”从孤立的练习环节提升为驱动语言习得的核心环节。 第一部分:口语交际的理论基础与教学理念重塑 第一章:从模仿到互动:理解口语教学的范式转换 本章深入探讨了语言习得中口语能力的核心地位。它不再将口语视为词汇和语法的简单输出,而是将其界定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认知行为。我们分析了从结构主义教学法到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的演变过程中,对“会话”(Dialogue)理解的深化。重点阐述了交互性(Interactionality)在促进语言内化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真实性(Authenticity)在任务设计中的不可或缺性。本章还讨论了如何平衡流利度(Fluency)与准确性(Accuracy)之间的教学张力,提出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侧重策略。 第二章:会话的构成要素与功能性分析 成功组织会话活动前,教师必须对“会话”本身有深刻的结构认知。本章详细剖析了课堂会话的微观结构,包括开场、轮替(Turn-taking)、衔接(Cohesion/Coherence)和结束机制。我们引入了话轮分析(Turn Analysis)的概念,帮助教师识别学生在互动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点,例如话题转换的生硬、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的缺失等。此外,本章还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会话功能——信息传递、观点表达、情感维护和社交礼仪——并探讨如何设计活动以激活特定的功能性语言。 第三章:课堂互动中的教师角色与调控艺术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了会话的质量与广度。本书主张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互动促进者”和“学习支持者”。本章提供了详尽的教师干预策略,包括:何时介入(Timing of Intervention)、如何提问以激发深度思考(Prompting Techniques)、如何进行有效的纠错(Corrective Feedback Strategies),特别是如何采用“循环反馈”(Recycling Feedback)机制,确保反馈能够真正被学生吸收并应用于后续的表达中。我们着重探讨了“支架搭建”(Scaffolding)技术在复杂对话任务中的具体应用,以支持处于不同熟练度水平的学习者。 第二部分:会话活动的分类、设计与实施技巧 第四章:任务型教学法(TBLT)下的会话活动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是当前语言教学领域的核心范式之一。本章将任务设计流程系统化,从确定真实世界的“目标任务”(Outcome Task)出发,回溯设计所需的语言输入和交际技能。我们详细介绍了“三阶段模式”(Pre-task, Task Cycle, Language Focus),并提供了大量基于此模式的会话活动范例,例如:模拟情景决策、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等。特别强调了如何确保任务的明确性(Clarity of Outcome)和内在的交际需求(Communicative Drive)。 第五章:结构化与半结构化会话活动深度解析 并非所有会话都应完全自由开放。本章侧重于那些需要一定结构引导的活动,它们有助于语言点的强化和特定语用知识的内化。内容涵盖: 信息差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如何设计信息不对等但逻辑连贯的配对活动,确保双方必须沟通才能完成目标。 观点辩论与协商(Debate and Negotiation): 引导学生进行有立场的、有论据支持的复杂口语表达,训练逻辑组织能力。 故事接龙与情景重构: 强调序列化叙事和连贯性,提升篇章组织能力。 本章为每种活动类型提供了详细的准备清单、资源要求和时间管理建议。 第六章:利用技术增强课堂会话体验 在数字时代,技术为会话练习提供了新的维度。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数字工具融入传统课堂,以扩展和深化口语实践。我们分析了: 在线协作工具: 如何使用共享文档或白板来辅助即时笔记和共同规划对话内容。 录音与回放技术: 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发音、语调和互动模式的有效性。 虚拟交流平台: 在课堂外或课堂内模拟远程交流场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重点在于技术应服务于交际目标,而非成为分散注意力的工具。 第三部分:评估、差异化教学与学习动机维护 第七章:会话表现的形成性评估与记录 如何客观、公平地评估口语表现是教师面临的长期挑战。本章侧重于“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在会话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评估工具和标准,包括: 会话表现量规(Rubrics): 设计涵盖流利度、词汇广度、语法准确性、互动策略和任务完成度等多维度的评估细则。 观察记录表(Observation Checklists): 教师在活动进行中快速记录关键表现点的实用工具。 自我与同伴评估(Self and Peer Assessment): 引导学生从接收者和执行者两个角度反思会话过程。 强调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和学习,而非仅仅是打分。 第八章:差异化会话教学策略 一个班级内的学生语言水平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本章为教师提供了应对异质性群体的具体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内参与有意义的会话。内容包括: 分层任务(Tiered Tasks):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难度略有不同的任务目标或支持材料。 混合能力分组(Mixed-Ability Grouping): 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配对机制,让高水平学生充当“隐形导师”。 个性化支架的撤销: 学习如何逐步减少对教师支持的依赖,培养学生的独立会话能力。 第九章:促进动机与建立积极的“说”的文化 对许多学习者而言,表达的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是阻碍口语进步的主要因素。本章探讨了如何从心理层面构建一个安全、鼓励表达的学习环境。我们提供了建立积极课堂文化的实用方法,包括:幽默的运用、庆祝微小进步、淡化错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能激发学生内在兴趣(Intrinsic Motivation)的会话主题。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课堂会话视为探索语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而非一场考试。 本书全面地整合了从宏观教学理念到微观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旨在帮助教师系统性地提升课堂中口语交流的质量与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蓝白相间的配色给人一种冷静而专业的视觉感受。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作者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所吸引。它不像很多理论堆砌的教材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将那些高深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特点分析得非常到位,针对青少年和成年学习者在口语互动中的不同心理障碍,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应对策略。例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设计一些低风险、高参与度的“暖场游戏”来迅速打破课堂沉默,建立一种积极互动的氛围,这一点在我最近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效果立竿见影。此外,作者对“有效反馈”的阐述也颇具启发性,它强调反馈不应是单纯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修正和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比市面上大多数强调“即时纠错”的方法要科学得多,因为它更关注长远的语言习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让教学活动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有机整合、目标明确的教学单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说实话,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炫酷的视觉效果,但这恰恰体现了其内容为王的原则。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课堂实录片段,使得理论不再悬浮。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它对“沉默”这一现象的深刻探讨。在很多亚洲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害怕犯错的心理是进行有效对话的最大阻碍。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何“管理”课堂的沉默,区分“思考中的沉默”和“拒绝参与的沉默”,并为后者提供了极其细腻的应对方案,比如利用小组讨论(Pair/Group Work)的“缓冲地带”进行信息传递,从而降低个体发言的压力。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信息差活动”设计,让每个学生只掌握部分信息,迫使他们必须进行真实的交流来完成目标,结果发现课堂的活跃度明显提升了,而且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词汇的记忆也更加牢固。这本书的实践性极强,读完后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回到课堂上去试验一番。

评分

从编辑质量上来看,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高,术语使用精准,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直译的痕迹,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对于一本引进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对“互动质量”的界定非常深入。它不满足于让学生“说话”,而是追求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协商性的对话”。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提问技巧(如开放式问题 vs 封闭式问题)对学生认知负荷和输出深度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等待时间”(Wait Time)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策略性地延长等待时间来鼓励深度思考,而非仅仅是机械地重复教师的问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日常提问习惯的绝佳机会,让我意识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教学细节之中。它确实是一本值得所有致力于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师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要评价这本书,就不能不提其国际化的视野。作者明显地融入了剑桥英语教学法的精髓,这体现在对“流利度”(Fluency)和“准确度”(Accuracy)之间平衡的把握上。很多国内的培训材料往往过度强调语法正确性,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反而变得畏手畏脚。然而,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在初期阶段,鼓励表达的连贯性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首要任务,准确性应在后续的反馈和精炼环节逐步提升。书中对如何设计“流利度优先活动”的步骤描述得极为清晰,包括如何使用计时器来鼓励快速反应,以及如何运用角色扮演来激发情境化的语言输出。对我来说,这种对教学优先级的明确划分,帮助我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避免了将所有活动都变成“语法操练课”的倾向。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理念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工具书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课堂活动”这种东西,老师们在摸爬滚打中自然会积累出自己的心得,何必需要一本专门的书来指导?然而,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它最核心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创新的思维模式”。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照搬”的模板,而是深入剖析了所有有效对话活动背后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原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 TBL)在口语活动中应用的章节,书中详细拆解了一个复杂的任务是如何被分解成若干个递进的小活动,确保每个环节的学习者都能在“脚手架”的支撑下完成富有意义的交流。这种由宏观目标倒推到微观设计的逻辑,极大地提升了我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我过去常常为了找一个“有趣”的活动而耗费大量精力,现在我更注重活动是否能精准地服务于当堂的语言目标,而这本书正是教会了我如何做出这种权衡和取舍。它不仅是活动手册,更是一本教学设计思维的升级指南。

评分

速度慢的要死,又不参加活动,给别人买的,一点不给力服务越来越差,傲慢的很,差评

评分

留着以后看希望有帮助

评分

书不错,全英文,讲英语课堂教学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就是价格定的高。

评分

人真的需要充电啊,可以学的很多知识啊。

评分

给力。

评分

漫的,所以把英语与爱情结合在一起是最好不过了。我还记得我背下了

评分

速度慢的要死,又不参加活动,给别人买的,一点不给力服务越来越差,傲慢的很,差评

评分

大话西游

评分

书看起来有点旧,还有点脏,希望保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