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 中国图像、 中国式生活的美学“源代码”
8米高清长卷,完整大图
读者对象:
中国画的学习、研究者
对绘画有兴趣的文艺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有认知需求的人,如图书、家装、首饰等的设计师
书名: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夏圭·溪山清远图
定价:68.00元
作者:夏珪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5-01
页码:1
装帧:精装
开本:10开
ISBN:9787508661810
1、8米高清长卷,完整大图,用经折装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高清复制,纤毫毕现,临摹鉴赏,诸般皆宜。
2、夏圭,南宋四大家之一。
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
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多作半边小景,被认为系南宋偏安、残山剩水之写照,称“夏半边”。
绘晴日江河两岸: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形象真实。夏圭擅用墨色的变化,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变化无常。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出旷远清明的湖光山色。
夏圭,又名珪,字禹玉,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曾为画院待诏、画院祗候。后与李唐、刘松年、马远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本丛书遴选中国美术史的大师及其原典,完整大图呈现给读者——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
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文学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史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艺术家的生平年代,而是将他们的创作活动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潮流之中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对于宋代文人精神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气质如何反作用于绘画风格的转向,有着独到的见解。阅读时,我经常会联想到同时代的诗词歌赋,会发现艺术的脉络其实是相互交织的,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景线。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某位画家的心路历程;时而又如大江奔涌,磅礴地勾勒出整个画派的兴衰起伏。这种抑扬顿挫的讲述方式,极大地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著可能带来的枯燥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部关于艺术史的著作,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画家的技法演变和精神追求。尤其是对笔墨语言的探讨,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涉艺术领域的读者也能领会其中精妙。书中对画论的引用和解读,更是为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气韵生动”这一核心概念的现代阐释,它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了历代大师们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山水之间的写意之中。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那些沉静的画室,感受着松烟墨香中,艺术家们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的瞬间。那种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敬意和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完美结合,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厚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让人读完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令人赞叹,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质量,极大地提升了欣赏画作原作图版的体验。我们都知道,很多艺术书籍因为印刷技术的限制,往往无法真实还原原作的微妙层次,但这一本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即便是色彩的微妙过渡和线条的枯润变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出版的专业态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一些经典画作的拓印和细节放大处理,使得读者能够专注于某一局部,去体会画家在那个特定区域所倾注的心力与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本身,值得珍藏在书架之上,时常翻阅把玩。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超越了我之前接触过的大部分同类入门读物。它敢于直面艺术史中的一些经典争议,并能给出基于大量一手资料的论证,而非人云亦云的结论。尤其是在探讨古代绘画中的“意”与“形”的关系时,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自洽且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人笔记和私人信函,这些鲜活的史料使得冰冷的理论分析获得了温度和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正是一个优秀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它不仅教会了我“看”画,更教会了我“思”艺术,无疑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投资和精神滋养。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绘画流派和地域特色的分析印象尤为深刻。它没有采取简单的“谁影响了谁”的线性叙事,而是着重探讨了特定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画家的审美取向和笔墨习惯。例如,对南方水乡与北方山地画派在题材选择和构图方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得非常透彻和富有洞察力。这种空间维度的引入,让原本静态的艺术史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此外,书中对于历代收藏印鉴和题跋的研究也相当到位,这些看似旁枝末节的记录,往往是揭示作品流传历程和鉴赏脉络的关键线索,作者并没有放过这些细节,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这让我意识到,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创作本身,更在于它在时间长河中积累的文化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