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

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班志铭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赵孟頫
  • 五柳先生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元代
  • 人物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875598
商品编码:10376176641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班志铭 编著 定  价:26 出 版 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页  数:3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1875598 《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无目录

内容简介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国元代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人。元代有名画家,楷书四大家,博学多才,擅诗文,精音乐,书画绝伦。其行书和小楷圆转遒丽,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重江叠嶂图》卷、《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氏楷书中 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五柳先生传》,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很适合当字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为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书名: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 作者: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作者,若无特定作者,则可留空或标注“佚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出版年份] 定价: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定价] --- 内容简介 《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 是一部深入探究元代巨擘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在文学、书法和绘画领域所达到的巅峰境界的专著。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其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他如何通过对古法(尤其是晋、唐旧制)的继承与革新,重塑了元代文人艺术的面貌,并最终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艺术风尚。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赵孟頫“复古”思想的细致剖析。在元代,汉族文人在异族统治下面临着文化身份的重塑。赵孟頫力排南宋以来文人画的“意趣”风潮,高举“学古”大旗,试图在中原传统的鼎盛时期——晋、唐——寻找艺术的圭臬。本书详细考察了他在书法上的“归晋”主张,如何从王羲之、钟繇等魏晋大家处汲取笔法精髓,最终形成其圆润、遒劲、法度森严的独特风格。书中所收录的拓本研究与真迹辨析,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物证。 在绘画领域,赵孟頫的贡献尤为突出。本书着重探讨了他在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科中的“格法”构建。他反对“元四家”中偏向米芾、董源一脉的“野逸”笔墨,强调对荆浩、关仝、李思训等唐代画家“青绿山水”和严谨写实的回归。书中对《鹊华秋色图》等重要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笔墨分析,揭示了其如何将唐人法度融入宋人写生精神之中,开创了元代文人画的“正统”面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五柳先生”这一主题的解读。这里的“五柳先生”并非仅仅指陶渊明,而是引申为赵孟頫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所展现出的一种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精神写照。通过梳理赵孟頫晚年诗文中的隐逸情怀,以及其在湖州、吴兴一带的艺术实践,本书试图描绘出一位在政治与艺术之间艰难平衡的文人形象。他既是元朝的高官,又是坚守汉人艺术传统的捍卫者。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其艺术创作深刻的内在动因。 本书的另一亮点是对赵孟頫在美学理论上的贡献的梳理。他对于“书画同源”理论的阐发,以及对“意在笔先”的强调,为后世的书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援引了大量同时期或后世名家的评价与批评,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读者能够全面认识到赵孟頫在文人艺术史上的承前启后地位。 本书结构严谨,考据详实,适合对元代艺术史、书法史、绘画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专业人士,以及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读。通过对赵孟頫这位集大成者的深入挖掘,读者将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艺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 目录梗概(示例):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士人困境 1.1 元初政治格局与汉族文人的选择 1.2 “复古”思潮的兴起:从黄公望到赵孟頫 1.3 湖州赵氏家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章:书法的“归晋”之路 2.1 辨钟王:对晋人笔法的系统性重构 2.2 《千字文》《道德经》诸本的法帖考证 2.3 结构与笔法的典范:论“赵体”的成熟与推广 第三章:山水画的“格法”重申 3.1 摒弃“尚意”:对李唐、马夏的批判性继承 3.2 青绿复古:唐代院体在元代的延续与发展 3.3 《鹊华秋色图》的时代意义与技术解析 第四章:人物、花鸟与诗文中的“风流” 4.1 人物画的线条与气韵:写实与意境的结合 4.2 花鸟画的简雅之道: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 4.3 诗词中的隐逸情怀:五柳先生的精神寓托 第五章:理论建构与后世影响 5.1 “书画同源”的理论阐释与实践 5.2 对元四家及明代吴门画派的影响力评估 5.3 结语:赵孟頫在古典艺术史中的定位 --- 推荐理由: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和精微的考证,重现了赵孟頫如何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于狂放的时代风气,将中原艺术的严谨法度重新确立为正统。阅读此书,不仅是了解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更是理解元代士人如何在文化断层中,以何种坚韧与智慧,重塑传统,延续文明的火种。其对笔墨细节的深入挖掘,对于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独特而迷人。它不像是一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文人的情趣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作者似乎将自己也化为了那个时代的参与者,用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视角来审视和记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赵孟頫日常起居和人际交往时的那种细腻笔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勾勒出一个人真实性格的基石。通过这些描绘,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文人圈子里的那种微妙的交锋与惺惺相惜。对于那些对艺术史和元代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窗口。它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人生再现。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深邃的历史感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唤醒,让人仿佛置身于赵孟頫生活的那个时代。我对传记类作品的要求一直很高,需要作者有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的期待。它没有落入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叙事陷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事件和人物互动,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赵孟頫形象。我喜欢作者在探讨其艺术成就时,能够巧妙地结合其人生际遇,让读者明白艺术的创造力往往是源于个体生命体验的积淀。书中的观点引人深思,常常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艺术与政治、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永恒张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远超一本普通的人物传记所能提供的深度。

评分

坦率地说,在阅读了许多关于古代名人的传记之后,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感。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研究和消化了大量的史料,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让史料的重量压垮了故事的灵动性。他成功地将赵孟頫的生平故事,融入到了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变迁叙事之中。书中对于元代文人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有着非常深刻的剖析,这使得赵孟頫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缩影。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作者会如何展开他的论述和描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阅读体验极佳,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和收藏。

评分

这本《元赵孟頫五柳先生传》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元代。作者对于赵孟頫这位艺术巨匠的描摹,细腻入微,仿佛能触摸到他笔端流淌出的那种古朴典雅的气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手法,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以及他身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挣扎与抉择,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停下来,去细细品味那些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他对赵孟頫书画作品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看待元代文人的群体心态。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语言富有张力,既有文人的清雅,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它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流畅感,但绝不肤浅。作者对“五柳先生”这一意象的解读,更是别具一格,它不仅仅是引用陶渊明的典故,更是对赵孟頫个人精神追求的一种高度概括。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才华的由衷赞叹,也有对其身处逆境时的理解与同情。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老到和克制,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能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展现得一览无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赵孟頫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简单概括上,而是有了一种更贴近其灵魂深处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去主动探寻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引发更广阔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