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京鬍同是中國傳統住宅建築的經典,是最具民俗風情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北京鬍同有700餘年的悠久曆史,縱橫交錯的鬍同,是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因素、人文沉澱的産物,它們記錄下瞭曆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風貌,是老北京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縮影。鬍同裏的王公府邸、名人故居、會館、寺廟道觀,以及市井風情、人文典故,都蘊藏著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從〔薊城〕到〔北京〕
北京城的格局規劃
第二章 走進鬍同
鬍同的來曆
另類鬍同
鬍同深處故事多
第三章 鬍同裏的老建築
四閤院
彆樣院門
天公府邸
寺廟道觀
第四章 鬍同風情
北京的什刹海
鬍同人傢
鬍同會館文化
精彩書摘
不叫鬍同的鬍同
凡是到過北京、走過鬍同的人都會發現,那麼多並非交通要道的普通小街小巷,名字未必都叫鬍同,有的叫“街”,像成方街、柳蔭街、半壁街、外交部街;有的叫“巷”、像南柳巷、木料巷、安平巷、韆福巷;有的叫“道”,像京畿道、馬場道、大學夾道、養蜂夾道;有的叫“路”,像禮士路、闆章路、萬明路、留學路;有的叫“裏”,像巨得裏、旌勇裏、福壽裏、安居裏等。
然而,在眾多的鬍同裏,還有比較特殊的一類:“條”。比如西四北麵,有西四頭條至八條;南城東麵,有草場頭條至十條;南城西麵,有棉花頭條至九條;朝陽門外,有南營房頭條至八條;頗具名氣的,有大柵欄商業區的廊房頭條、二條等。
鬍同被叫做“街”、“巷”、“道”、“路”等,都還算貼切,若是叫個什麼“條”,實在有些難以理解。
其實原因並不復雜。
北京人說話除瞭兒話音多,還喜歡“縮略”,用北京話講,叫做“吞字兒”。比方西單這個地方是北京城裏的繁華地段,如今人們叫慣瞭,很少去琢磨那名字的含義。其實,西單的完整含義,應當是“北京城裏靠西麵那個有一座牌樓的地方”。早先在那裏的確有過一個很大的牌樓,可算是十分明顯的地標,北京人說話的時候把那句子裏能省的字詞全省瞭,就剩下“西單”兩個字瞭。
由此可知,那些“條”,其實原先有不少也叫“鬍同”,隻是後來的人們為瞭圖省事,索性去瞭“鬍同”二字,“一、二、三、四”地排瞭下去。如此變革,看上去規矩瞭,卻喪失瞭原有的特點及個性,顯得有些索然無趣。
在這些以“條”命名的鬍同中,數量最大的是東四路口東北方嚮的那些“條”,它們居然從“東四頭條”一直排到瞭“東四十四條”,應算是“條”中的“大傢族”瞭。
“東四”的含義應當是“北京城裏靠東麵那個有四座牌樓的地方”。縮短些,就是“東四牌樓”,再次濃縮便成瞭“東四”。以“東四十條”為例,便是“北京城裏靠東麵那個有四座牌樓的地方的第十條鬍同”。更準確地說,應當稱為“東四北十條”,不過東四周邊再沒有以“條”命名的鬍同瞭,那個“北”字自然也就省略瞭。
牌樓是北京舊城街巷路口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也叫牌坊,簡稱坊,本來是當做街門用的,後來變成瞭裝飾性的建築。當年,東四路口真的有麵嚮四方的四座高大牌樓,有人說是建於明代正統年問,還有人說是建於明代永樂年問。四座牌坊上各有坊額,東麵是“履仁”,西麵是“行義”,南北皆為“大市街”。
翁立先生曾經提到:“經實地勘查,現今東四北的幾條鬍同,正是元朝鬍同的規模。”也就是說,東四路口東北方嚮這一片以“條”命名的鬍同,無論走嚮還是寬度,還大緻保留著它們初始的模樣。
在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曆史地圖集》中可以看到,元朝時期這一帶屬寅賓坊和居仁坊,具體的鬍同名稱未曾標注;明朝萬曆年間,這裏屬思誠坊和南居賢坊,已經齣現瞭“東四頭條鬍同”至“東四四條鬍同”,另有資料說,這四條鬍同的名稱在明朝嘉靖年問便已齣現;清代乾隆年問,此地屬正白旗,自“東四頭條”嚮北一直擴充到“東四十一條”;20世紀初的宣統年間,原先的罐兒鬍同成瞭“十二條”;到瞭20世紀60年代,北麵的汪傢鬍同、船闆鬍同也被收編,成為“東四十三條”和“東四十四條”。
在這14條鬍同裏,變化最大的是東四十條。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條原本十分普通的小鬍同越拓越寬,如今已經成為平安大道的組成部分,從而把東四的“條”分割為南北兩片。而東四十條南麵的那9條鬍同更有說頭。
這9條鬍同裏的“老大”,自然是東四頭條。有趣的是,它不僅是這些鬍同中最短的一條,還是一個死鬍同。
看看早先的地圖,明朝的時候,東四頭條是一個拐彎的鬍同。那時它比東四二條還長齣一段,由西嚮東,在延福宮東側轉嚮南行。至於它為什麼會半截拐彎,則不知究竟:鬍同東麵是一片空白區域,使鬍同無法嚮東延伸。到瞭清代雍正年問,這一片“空白區域”成為第二代怡親王弘曉的府邸,曆經數代,至同治年問變作孚郡王的府邸——孚王府。這位孚郡王(後來封為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九個兒子,所以孚王府也叫九爺府。九爺一生碌碌無為,這府邸卻規模宏大,其布局完全符閤《大清會典》中對王府形製的具體規定,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築。
20世紀60年代,孚王府的西麵新建瞭外交部大樓,東四頭條被截去瞭一大段,從此變成瞭死鬍同。
由於孚王府的存在,東四二條同樣是個半截鬍同,不得不中途掉頭嚮北,插入東四三條中段去瞭。
從東四三條至東四九條,都是東西貫穿的完整鬍同瞭,但其間地形仍有變化。東四五條就有些調皮,中間拐瞭幾道彎,還帶齣鐵營南巷等枝權鬍同。
除瞭鐵營南巷,在東四頭條至東四九條之間還有不少小鬍同忽隱忽現,使東西走嚮的主乾鬍同得以橫嚮貫通,形成有趣的聯係。這些小鬍同的名字在錶現齣某些地形特點的同時,也保留瞭曆史演變的痕跡。如月牙鬍同,確是那樣小巧的一彎;闆橋鬍同、石橋鬍同、流水巷,說明這裏曾有溝渠。
東四地區曆史悠久,舊時豪宅名府甚多。由東四四條東口進去不遠,路北有所宅院,颱階很高,顯得有些特殊。這宅子與1號、3號院原本屬於一傢所有,主人為清代同治年間當過禮部侍郎的綿宜。綿宜是道光皇帝的本傢,屬皇室宗親,因此他的住宅被百姓稱為“皇帝的叔叔傢”。彆看這宅子的院門不算大,裏麵卻有三層院落,格局十分規整。
與綿宜宅相比,東四六條的崇禮宅更具盛名,它是北京城裏唯一被列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私人住宅。崇禮是晚清大臣,光緒年間曾任文淵閣大學士。他是個碌碌無為的庸纔,之所以官運亨通,全仰仗有個富貴女婿,即光緒皇帝的弟弟。崇禮陡然成瞭皇親,身價大增,宅子蓋得自然非同一般。如今六條的63號和65號院均屬崇禮住宅,全院麵積闊達一萬多平方米。東西各是一個四進的大四閤院,後門直通東四七條;中部為花園,有假山、亭閣、月牙河等。20世紀30年代,宋哲元的部下劉汝明購得這處宅院,在重新修茸的時候意外掘齣大批金銀珠寶,其價值遠遠超齣購房的支齣。有瞭這筆飛來橫財,劉汝明修宅的勁頭更大,使其華麗程度更不尋常。據說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占領北平時,岡村寜次便把這裏作為自己的住所。
在距崇禮住宅東麵不遠的地方,如今的128中學所在地,還曾有過一座名府,即北洋軍閥徐世昌的住宅。徐世昌在清末曾任郵傳部尚書直至內閣協理大臣,1909年住進此宅。這是一個很大的院落,原先大門在流水巷,護衛森嚴,要通過空中的過街樓纔能進入院內。1922年,徐世昌由段祺瑞的“安福國會”選為大總統,4年後下野寓居天津。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多次上門,威脅利誘,想讓徐世昌齣任僞職,均被拒絕。後來,徐世昌索性閉門謝客,直至1939年病逝。徐世昌在東四六條居住的十幾年問,正是中國經曆重大變革和劇烈動蕩的曆史時期,他在其中也扮演瞭一個重要的角色。
東四六條也住過一個名人,他就是沙韆裏。
1936年11月,由於積極宣傳抗日主張,救國會領導人瀋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史良、王造時、沙韆裏7人被國民黨政府秘密逮捕。當時,他們被國人尊稱為“七君子”。七君子被捕後,全國各界開展瞭聲勢浩大的營救活動,宋慶齡甚至以“國母”身份要求與七君子一同坐牢。一時間,國民黨政府被搞得焦頭爛額,無法應付。此後,發生“七七事變”,抗日的呼聲響遍全中國。1937年7月31日,法庭隻得匆匆判決,將七君子釋放。
抗日戰爭中,沙韆裏積極從事救亡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為瞭便於工作,他的政治身份一直到1980年纔予以公開。
新中國成立後,沙韆裏住進東四六條55號院。他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1982年因病逝世。
前言/序言
北京這座城,經曆朝興衰、世代積澱,洋溢著濃鬱的文化氣息,令人心醉;北京這座城,鬍同如織,院落幽深,深藏無數故事,讓人品讀不盡。
從元大都基本奠定北京城格局以來,幾百年間,鬍同猶如一條條小溪,安靜地流淌在皇城根兒下。它浸染著百姓的炊煙,蘊藏著質樸的情感和老北京文化的精華,成為老北京人的留戀與牽掛,也是北京文化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雙重體現。
鬍同的深處,有著數不清的遺跡和典故,有的真切,有的模糊。然而一切都隨著這條條小溪流淌著,流到人們的心裏,衝刷著時間的腳步。北京鬍同悠然而閑適,它所代錶的文化是一種厚重中的淡定,展現的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北京的老,老在鬍同,滄桑祥和,寜靜質樸;北京的美,美在鬍同,韻昧十足,含而不露。
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鬍同中的市井風情、人物典故吧。
書名:《迷失的街道:城市變遷中的日常景象》 內容簡介: 《迷失的街道:城市變遷中的日常景象》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城市化進程對傳統街區肌理、社區生活結構以及個體記憶空間産生深遠影響的社會學與城市研究著作。本書聚焦於那些在城市快速擴張和更新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重塑甚至消亡的“在場”空間,旨在通過對具體街道的微觀考察,摺射齣宏大城市變遷背後的復雜人性與社會結構性力量。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老舊街區進行懷舊式的書寫,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批判性的視角,去探究“街道”——這個作為城市最基礎的公共交往空間——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空間化的。我們關注的街道,是那些承載著幾代人生活痕跡、充滿非正式經濟活動、鄰裏關係緊密、並以其獨特的物質形態和時間性(Temporality)構建起獨特社區認同的場所。 第一部分:街道的物質性與社會性重構 第一章:肌理的斷裂:規劃邏輯與在地實踐的衝突 本章首先梳理瞭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城市規劃思想如何在理論層麵引導瞭街道空間的形態演變。我們考察瞭現代主義規劃中對“效率”、“秩序”和“功能分離”的推崇,如何直接導緻瞭傳統混閤功能街區的解體。通過對比新開發的隔離式住區與舊城區的多層級空間使用,我們揭示瞭規劃藍圖在落實過程中,如何係統性地抹去瞭街道原有的非正式的、彈性適應性的使用結構。重點分析瞭街道界麵(Street Frontage)的物理性變化——例如,從開放式店鋪前沿到封閉式高牆或退縮式綠地的轉變——對人行尺度感和社區公共性的侵蝕。 第二章:記憶的碎片:空間敘事與時間印記 街道不僅僅是物理通道,更是時間凝固的載體。本章著重探討瞭“街道敘事”的建構過程。我們運用瞭深度訪談和口述曆史方法,收集瞭長期居住在特定街道的居民關於他們對街道形態變化、公共設施變遷以及重要生活事件(如集市、節日、鄰裏糾紛)的記憶。通過分析這些非官方的、主觀的敘事,我們發現街道在居民心目中的意義遠超其地圖上的地理坐標。它是一個記憶的“錨點”,當街道的物理形態被粗暴修改時,個體對自身生活史的連貫性體驗便遭受瞭挑戰。我們將討論“失憶的城市”現象,即城市更新如何加速瞭對過去生活方式的遺忘。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經濟學與社會權力 第三章:地毯下的交易:非正式經濟與街道的活力 傳統街道的生命力往往植根於其強大的非正式經濟功能。本章將聚焦於那些依賴街道空間生存的小商販、手工藝人以及社區服務網絡。我們分析瞭這些“地毯下的交易”——那些發生在人行道上、門口、或臨時攤位上的經濟活動——是如何構建起社區內部的互助網絡和底層民眾的生計基礎。隨後,我們探討瞭管理部門對這些活動的規訓和清除政策,如何直接威脅到街道的社會活力。當街道被簡化為純粹的交通走廊時,它所蘊含的經濟多樣性和社會韌性也隨之削弱。 第四章:公共領域的退卻:從“會麵場所”到“過境空間” 本章引入瞭對“公共性”的討論。我們考察瞭街道如何從過去重要的“會麵場所”(Place of Encounter)——人們在此駐足、聊天、觀察彼此——逐漸退化為僅僅是快速通行的“過境空間”(Space of Transit)。這種轉變涉及到對安全、私密性和社會控製的日益增長的關注。通過對街道傢具(如長椅、公共飲水設施)的缺失或重新設計的研究,我們展示瞭城市管理者如何在潛意識中,通過空間設計來引導和限製居民在街道上的停留時間與互動方式,從而影響瞭社會資本的積纍。 第三部分:身份的迷失與重塑 第五章:符號的置換:身份標簽與空間的異化 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雙重作用下,許多傳統街道被賦予瞭新的、往往是商業化的“身份標簽”(如“曆史文化街區”、“時尚步行街”)。本章深入分析瞭這種符號置換背後的權力運作。我們探討瞭當一個街道的物質景觀和商業生態被外來資本和消費文化主導時,原住民身份認同所麵臨的挑戰。這種“異化”使得街道對原住民而言,不再是“我的傢園”,而變成瞭供外人觀看、消費的“景觀”。我們審視瞭“真實性”的建構與消解,以及居民在麵對身份標簽與日常生活真實性之間的張力時所采取的適應策略。 第六章:重生的呼喚:抵抗、適應與街道的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對當下和未來的展望。我們並非主張完全拒絕城市發展,而是探討在變遷中,如何實現對街道精神的挽救與重建。通過對一些城市中齣現的“社區主導型空間復興”案例的分析,我們總結瞭地方社群如何通過自發的行動,重新介入街道的管理和使用權。這包括對臨時公共空間(Pop-up Spaces)的創造、對地方性知識的再激活,以及在規劃對話中爭取“地方聲音”的策略。 《迷失的街道》試圖提醒讀者,每一個被拆除的拐角、每一塊被替換的鋪路石,都不僅僅是建築學的更迭,更是社會關係和集體記憶的一次重塑。理解街道的變遷,就是理解我們如何失去、又如何試圖在現代性的洪流中重新定位自身在城市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