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前的一部授权作品,季老逝世前,亲笔在授权书上签名并钤印,《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纪念珍藏版)有幸成为季老生前一部授权作品。
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九十多年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成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
据我个人的看法,人一死就是涅檗,不用你苦苦去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个及格的好人。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几,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我写的东诬,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纪念珍藏版)》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汁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季老谈读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从中可见出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真减与崇敬,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一般入门途径。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可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
季羡林(1911年~2009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问,发表沦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篇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羡林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温家宝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第一部分 读书
我的读书经历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我的一本“学习簿”
学外语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吐火罗文的学习
博士论文
在德国读书10年
重返哥廷根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我和外国文学
我的图书馆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的书斋
我和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丢书之痛
我的第一位老师
我看西谛先生读书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我为什么喜欢读序跋
我读《五卷书》
读《罗摩衍那》
译《家庭中的泰戈尔》
读《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
读《清代海外竹枝词》
《德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序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梵文原文影印本小引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中国翻译词典》序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汤用彤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
《赵元任全集》序
《薄伽梵歌》汉译本序
《世界十大史诗画库》序
《印度寓言》自序
第二部分 做人
做人与处世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容忍
成功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谈孝
隔膜
毁誉
论压力
谈礼貌
论恐惧
论朋友
漫谈伦理道德
漫谈撒谎
三思而行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一寸光阴不可轻
长寿之道
我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我们家大概也小康过。可是到了我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父亲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的两个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来吃。
六岁以前,我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大概只不过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经过不知多少艰难险阻,终于立定了脚跟。从那时起,我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认识一个“骡”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
我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我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是在晚上。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而已。我当时有一个怪问题:“有”和“是”都没有“动”的意思,为什么叫“动词”呢?后来才逐渐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个译名不妥的问题。
我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我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我这个人颇有点自知之明,有人说,我自知过了头。不管怎样,我幼无大志,却是肯定无疑的。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我这个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我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我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我翻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我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我们的学校濒临大明湖,风景绝美。一下课,我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我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我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他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当然对老师另给报酬。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十点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至于我们的正式课程,国文、英、数、理、生、地、史都有。国文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要求背诵。英文念《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纳氏文法》等等。写国文作文全用文言,英文也写作文。课外,除了上补习班外,我读了大量的旧小说,什么《三国》、《西游》、《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等等无不阅读。《红楼梦》我最不喜欢。连《西厢记》、《金瓶梅》一类的书,我也阅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说不出,反正我并没有想去当强盗或偷女人。
初中毕业以后,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一九二六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他提倡读经。在高中教读经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前清翰林或者进士,一位绰号“大清国”,是一个顽固的遗老。两位老师的姓名我都忘记了,只记住了绰号。他们上课,都不带课本,教《书经》和《易经》,都背得滚瓜烂熟,连注疏都在内,据说还能倒背。教国文的老师是王崐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后来到山东大学去当讲师了。他对我的影响极大。记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完全出我意料,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谈到英文,由于有尚实英文学社的底子,别的同学很难同我竞争。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我也学了德文。
由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我在第一学期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因此受到了王状元的嘉奖。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当然更出我意料。我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反正我在高中学习三年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贯”,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这是不是就改变了我那幼无大志的情况呢?也并没有。我照样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我根本没有发下宏愿,立下大志,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什么学者。我梦寐以求的只不过是毕业后考上大学,在当时谋生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抢到一只饭碗,无灾无难,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而已。
一九二九年,我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了一年,这在我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国文方面,这里有几个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等。前两位是我的业师。胡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现代文艺,也就是普罗文学。我也迷离模糊,读了一些从日文译过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曾写过一篇《现代文艺的使命》,大概是东抄西抄,勉强成篇。不意竟受到胡先生垂青,想在他筹办的杂志上发表。不幸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仓促逃往上海,不久遇难。我的普罗文学梦也随之消逝。接他工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我此时改用白话写作文,大得董先生赞扬,认为我同王联榜是“全校之冠”。这当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之所以五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在这里,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本也以白话为主。我自己却没有放松对中国旧籍的钻研。我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方面仍然很杂。陶渊明、杜甫、李白、王维、李义山、李后主、苏轼、陆游、姜白石等等诗人、词人的作品,我都读了不少。这对我以后的工作起了积极的影响。
一九三○年,我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大学。由于上面说过的一些原因,当年报考中学时那种自卑心理一扫而光,有点接近狂傲了。当时考一个名牌大学,十分困难,录取的百分比很低。为了得到更多的录取机会,我那八十多位同班毕业生,每人几乎都报七八个大学。我却只报了北大和清华。结果我两个大学都考上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选了清华,因为,我想,清华出国机会多。选系时,我选了西洋系。这个系分三个专修方向(specialized):英文、德文、法文。只要选某种语言一至四年,就算是专修某种语言。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因为英文是从小学就学起的,而德文和法文则是从字母学起。教授中外籍人士居多,不管是哪国人,上课都讲英语,连中国教授也多半讲英语。课程也以英国文学为主,课本都是英文的,有“欧洲文学史”、“欧洲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文艺批评”、“莎士比亚”、“英国浪漫诗人”、“近代长篇小说”、“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美学)”、“西洋通史”、“大一国文”、“一二年级英语”等等。
我的专修方向是德文。四年之内,共有三个教授授课,两位德国人,一位中国人。尽管我对这些老师都怀念而且感激,但是,我仍然要说,他们授课相当马虎。四年之内,在课堂上,中国老师只说汉语,德国老师只说英语,从来不用德语讲课。结果是,学了四年德文,我们只能看书,而不能听和说。我的学士论文是“The Early Poems of Holderlin”,指导教授是Ecke(艾克)。
在所有的课程中,我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一门选修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还有一门旁听课: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对我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影响到现在。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顺便说一句,我在大学,课余仍然继续写作散文,发表在当时颇有权威性的报刊上。我可万万没有想到,那样几篇散文竟给我带来了好处。一九三四年,清华毕业,找工作碰了钉子。母校山东济南高中的校长宋还吾先生邀我回母校任国文教员。我那几篇散文就把我制成了作家,而当时的逻辑是,只要是作家就能教国文。我可是在心里直打鼓:我怎么能教国文呢?但是,快到秋天了,饭碗还没有拿到手,我于是横下了一条心:你敢请我,我就敢去!我这个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一变而为国文教员。我就靠一部《辞源》和过去读的那一些旧书,堂而皇之当起国文教员来。我只有二十三岁,班上有不少学生比我年龄大三四岁,而且在家乡读过私塾。我实在是如履薄冰。
教了一年书,到了一九三五年,上天又赐给一个良机。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我报名应考,被录取。这一年的深秋,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活。我选的主系是印度学,两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我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还选了不少的课。教授是Sieg、Waldschmidt、 Braun等等。
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剧烈进行。德国被封锁,什么东西也输入不进来,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忍受了空前的饥饿,终日饥肠辘辘,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我怀念祖国和家庭。“烽火连六年,家书抵亿金。”实际上我一封家书都收不到。就在这样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苦读不辍。一九四一年,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是:《<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动词的变格》。
在这一段异常困苦的时期,最使我感动的是德国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我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青年,他们不但没有丝毫歧视之意,而且爱护备至,循循善诱。Waldschmidt教授被征从军,Sieg教授以耄耋之年,毅然出来代课。其实我是唯一的博士生,他教的对象也几乎就是我一个人。他把他的看家本领都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他给我讲了《梨俱吠陀》,《波你尼语法》,Patanjali的《大疏》、《十王子传》等。他还一定坚持要教我吐火罗文。他是这个语言的最高权威,是他把这本天书读通了的。我当时工作极多,又患神经衰弱,身心负担都很重。可是看到这位老人那样热心,我无论如何不能让老人伤心,便遵命学了起来。同学的还有比利时的W Couvreur博士,后来成了名教授。
……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与深邃,又不失生活化的亲切与幽默。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季羡林先生那带着些许北地方言的温和嗓音,在耳边讲述他的故事。书中穿插的那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他对食物的喜爱,他对宠物的眷恋,都让这位伟大的学者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特别喜欢他用平实的语言,去解读那些古老而深奥的文化,将晦涩难懂的学问,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大家,不仅仅是学识渊博,更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善待他人的心。它教会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一份对真善美的追求。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纪念珍藏版”几个字吸引了。拆开包装,果然名副其实,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装帧的设计,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诚意。翻阅内容,更是惊喜连连。书中收录了一些我之前未曾见过的季羡林先生的手稿和照片,这些珍贵的史料,让这本书更具收藏价值。它仿佛是一本穿越时空的相册,记录了一位伟大灵魂的成长轨迹。我仔细地品读着每一张照片,想象着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受着季羡林先生不同人生阶段的喜怒哀乐。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智者的心灵交流。这本书,让我对季羡林先生这位“国学大师”、“国之瑰宝”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认识,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读书做人”四字沉甸甸的分量。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国学和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季羡林先生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的窗口。书中涉及到的很多思想和观点,都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解读,角度独特,见解独到,往往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融汇东西方学术精髓,却又始终保持中国文化本色的态度。他所倡导的“中西融合”,在我看来,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一种基于自身文化根基的创新与发展。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具体的体悟,也让我对如何在这个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季羡林先生自身的人生经历,来阐释“做人”的真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心态的部分。读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季羡林,他有过困惑,有过失意,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与从容。他对年轻人的鼓励,对社会的思考,都流露出一种深切的关怀和朴素的智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做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真诚、善良、正直,也需要包容、理解、担当。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哲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是一种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泰然处之的精神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仿佛凝聚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智慧与风骨。翻开扉页,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度的渲染,只有朴实无华的文字,却如涓涓细流,缓缓浸润心田。我一直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深感钦佩,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回顾,更是一次深入他内心世界的探索。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他早年求学经历的记述,那种在异国他乡,面对语言、文化差异时的坚韧与执着,读来令人动容。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学子,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家,其中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是充盈而宁静的,他们以书为友,以学为乐,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评分京东速度的确够快!商品质量很好!快递员服务一流!满意!
评分快递速度很快,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很好,值得表扬!书包装严实,质量很好,应该是正版,还没有阅读。等阅读后再来追加评价。
评分赶上活动买了一堆!
评分内容丰富,值得阅读。
评分物流很快,6.18买真是特别划算,书的品相非常好!
评分不错,但是没有繁华落尽是孤独那本书写的好,可能是先入为主吧
评分物流超级快,包装精美,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还会再次光临的
评分不错,质量好,推荐购买。
评分书非常好,应该是正版的吧,也没有去查,价格挺实惠的,书是经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