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下定决心去啃它,毕竟康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场。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了形而上学抽象概念的文本堆砌,但翻开第一页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初期的康德,他的思想还在摸索中,充满了对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边界的探索欲。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一起,在知识的旷野中探险,他试图调和牛顿的机械宇宙观与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那些关于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早期论述,虽然不像后来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系统和严谨,但那种萌芽期的活力和对世界本源的执着追问,反而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他论述宇宙起源和星云假说的部分,那种将数学的精确性与哲学思辨巧妙结合的尝试,令人赞叹。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哲学巨匠是如何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鲁士学者,一步步成长为那个定义了西方思想史的“哥白尼”。对于那些只读过康德晚期巨著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背景和参照系,它清晰地展示了其思想的演变轨迹,而不是直接摆出结论。我尤其喜欢其中那种对物理学抱有的近乎痴迷的热情,这在后期的哲学著作中已经很少见了。
评分我购买这本《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的初衷,主要是想搞清楚他早期对“美学”和“情感”的看法,因为后期这方面的内容相对集中在《判断力批判》中,而我想追溯源头。阅读这些文本后,我发现早期的康德在处理美学问题时,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更加贴近经验世界。他并没有立即跳入先验的范畴讨论,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讨论感觉、愉悦、无功利性等具体现象。这种对经验的细致观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试图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的方式去分析“审美判断”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简单地诉诸于“天赋的灵感”或“神圣的启示”。当然,这中间也夹杂着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关于“气质论”和“经验心理学”的讨论,这些内容在现代哲学讨论中显得有些过时,但它们是理解康德如何处理人类精神和身体关系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康德的理性如何不甘于仅仅停留在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渴望触及人类经验的最深层结构,哪怕早期的方法略显稚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审视一次思想的“胚胎发育过程”。
评分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可能不会主动去阅读这个时期的康德。它读起来不像一个“成熟的宣言”,更像是一系列“论证的练习”。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客观性”和“真理”的论述,非常直接地回应了当时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那些拗口的德语词汇在翻译过来之后,依然显得像一堵高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其间的细微差别。我注意到,康德在这个阶段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尚未达到他后期那种“一锤定音”的力度。它更像是一种“旁敲侧击”,在不断试探对手的防线,寻找最薄弱的环节。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非常精良,这一点对于理解这种“史前”文本至关重要,否则光是那些晦涩的典故和引文就足够让人迷失方向了。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后立刻获得某种“宇宙真理”的书,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哲学史料,让你了解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和重塑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度分裂的。有一部分内容,比如关于“有限性”和“无限性”的早期思辨,读起来充满了古典的庄严感,仿佛回到了古希腊哲人的辩论场。康德在这里试图为上帝的存在寻找理性的、非经验性的辩护,这部分内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其逻辑的精妙之处依然令人赞叹。然而,紧接着就会跳到一些关于“自然哲学”的具体讨论,比如行星的运动、物质的连续性等,这些内容带有强烈的18世纪科学的印记,读起来时常需要查阅一些当时的天文学或物理学背景知识,否则会觉得“信息密度过低”,与他深邃的哲学思辨格格不入。这种在纯粹思辨与经验科学之间来回摇摆的状态,正是“前批判时期”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尚未找到自己核心方法论之前,那种全方位、无死角的知识饥渴。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溯源”的视角,看清了伟岸的批判大厦在奠基之前,地基是如何一块块被精心放置和校准的。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前批判时期”的合集时,内心是抱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和隐约的畏惧的。期待的是能找到康德思想的“根基”,畏惧的是怕它晦涩难懂到让人望而却步。坦率地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挫败感和顿悟的瞬间交替出现。这并不是一本适合休闲阅读的书,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对18世纪哲学辩论背景知识的了解。它像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过渡期”的记录,里面充满了对当时各种思潮的积极回应和批判性吸收。你能在其中看到他如何消化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如何挣扎于形而上学的泥沼,试图在纯粹的理性推演和经验的观察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有时候,我会觉得康德似乎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译”当时流行的德语哲学,试图用更清晰、更具逻辑性的方式来表达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文风的变化也很有意思,早期的一些小册子显得比较轻快,但进入到更核心的形而上学论述时,那种句子结构和术语的密度陡然增加,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学术攻防战。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康德如何构建其批判哲学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考古现场”,见证了他是如何一步步清理和排除掉那些他认为不可靠的哲学基石。
评分总之,“康德试图用一种物质主义来瓦解顽固的理念美学的自鸣得意。这种物质主义认为:在表象之下并没有其他东西。”保尔•德曼认为这是“一种康德的后辈还没有勇气接受的物质主义”。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现代主观主义完全误解了创造力,把它看作是自主的主体的天才表演;……结果,我们得到了主体高于客体的‘本体优先权’”。
评分《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1747-1756)》内容讲述了论物体的力、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等。中译本序 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1747年 活力的真正测算, 献词 , 前言, 第一章 论物体的力,第二章 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 第三章 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1754年 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 地球是否已经衰老, 1755年, 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 , 献词, 前言, 全书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恒星中一般性系统状态的综述, 兼论这样的恒星系的众多, 第二部分 论大自然的初始状态、天体的形成、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它们的系统关系,既特别就行星而 言,也涉及整个造化 第一章 论行星系的起源及其运动的原因, 第二章 论行星的不同密度以及它们质量的关系, 第三章 论行星转道的偏心率和彗星的起源, 第四章 论卫星的起源和行星的绕轴运动, 第五章 论土星球,并根据土星环的情况计算土星每日的自转, 第六章 论黄道光, 第七章 在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整个范围内论造化, 第八章 关于世界结构布局的力学学说的正确性、尤其是关于当前力学学说的可靠性的一般证明, 第三部分 以大自然的类比为基础在不同行星居民之间进行比较的尝试
评分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评分托宾这种隐然展示而不讲述的方式让我迷惑,为什么故事在他的小说中如此不重要?诚然,优美的叙述、精准和敏感的细节让人喜欢,但托宾不会安排惊巧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叙事也四平八稳,不会在结尾处埋伏“彩蛋”击中读者。这种完全细节化和感受化的小说,到底哪里让人觉得奇妙呢?
评分不过尽管沃特斯如此刻薄地批评“桥梁工程”,他还是将康德视为一种例外。为什么是例外?沃特斯引证保尔•德曼的话:“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从没有思想、内在与某个外在相呼应这回事。”他认为康德并不主张区分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天赐神话”的倡导者,却恰恰是它的摧毁者。
评分前批判时期康德在关注什么问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评分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评分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评分学术上的完备,系统的精美,可以满足的是对知识的渴求。使用康德模式建立全球伦理,按照作者的说法,“倒是有可能”。从理论的角度,存在可能性是重要的;从实践角度讲,可行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